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doc
《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doc(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流行性感冒(Influenza)【WS 285-2008】 (2008-02-28发布,2008-09-01实施)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在当地流行季节(如我国北方的冬春季.南方的冬春季和夏季),一个单位或地区集中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3.2 临床表现3.2.1 通常表现为急起高热(腋下体温38)、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及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但卡他性症状常不明显。3.2.2 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3.2.3 少数病例也可并发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2、甚至会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3.2.4 在两岁以下的幼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两肺可有呼吸音减低、湿啰音或哮鸣音,但无肺实变体征。3.2.5 重症患者胸部x射线检查可显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性病变,少数可伴有胸腔积液等。3.2.6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3.3 实验室检查流感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规程参见附录G。3.3.1 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到流感病毒(见附录A)。3.3.2 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倍或以上(见附录B和附录C)。3.3.3 在患者呼吸道标本流感病毒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见附录D)或检测出
3、特异的抗原(见附录E)。3.3.4 采集标本经敏感细胞将病毒增殖一代后.流感病毒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详见附录D)或检测出特异的抗原(见附录E)。4 诊断原则如果在非流行季节仅根据临床表现.流感很难与其他病原体,尤其呼吸道病原体导致的疾病区别,对流感病例的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的诊断依据。但在流感流行季节,当地一个单位或局部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时,具备相应临床表现的可作为流感临床诊断病例。流行性感冒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参见附录F。5 诊断5.1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3.1和3.2中任何一项临床表现者。5.2 确诊病例5.2.1 流感样病例并具备3.3
4、中的任何一项者。5.2.2 临床诊断病例并具备3.3中的任何一项者。流行性腮腺炎(Mumps)【WS 270-2007】 (2007-04-17发布,2007-10-15实施)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中发病前14d28d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2.2 临床表现2.2.1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2.2.2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2.2.3 伴脑膜脑炎时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或意识改变。2.2.4 伴睾丸炎时有睾丸或附睾肿痛。2.2.5 伴胰腺炎时有呕吐、上中腹疼痛与压痛。2.3 实验室检测(操作步
5、骤见附录A)2.3.1 白细胞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有睾丸炎者白细胞可以增高。2.3.2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无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患者,血和尿淀粉酶也可升高。血清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2.3.3 约半数病人可出现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改变。2.3.4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2.3.5 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间隔24周)腮腺炎病毒IgG抗体滴度比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抗体阳转)2.3.6 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附录A.2任何一种方法分离出腮腺炎病毒均可)。3 诊断原则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腮腺和(或
6、)其他唾液腺急性肿大,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做出诊断。确诊病例需要作实验室特异性检查。4 诊断4.1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为疑似病例:4.1.1 符合2.2.2;4.1.2 符合2.1和2.2.1;4.1.3 符合2.1和2.2.3;4.1.4 符合2.1和2.2.4;4.1.5 符合2.1和2.2.5。4.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为临床诊断病例:4.2.1 符合2.2.2和2.2.1;4.2.2 符合2.2.2和2.2.3;4.2.3 符合2.2.2和2.2.4;4.2.4 符合2.2.2和2.2.5;4.2.5 符合2.1和2.2.1和2.3.1;4.2.6 符合2.1
7、和2.2.1和2.3.2;4.2.7 符合2.1和2.2.1和2.3.3。5.3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为确诊病例:5.3.1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2.3.4;5.3.2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2.3.5;5.3.3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2.3.6.风疹(Rubella)【WS297-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3 诊断依据3.1 风疹3.1.1 流行病学史既往未患过风疹,在发病前14d21d内与确诊的风疹患者有明确接触史。3.1.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1)3.1.2.1 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1d2d。3.1.
8、2.2 全身皮肤在起病1d2d内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3.1.2.3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或伴有关节痛(关节炎)。3.1.3 实验室检查3.1.3.1 咽拭子或尿液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3.1.3.2 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1个月内未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3.1.3.3 恢复期血清风疹IgG抗体或风疹血凝抑制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升高4倍。3.1.3.4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3.2 先天性风疹综合症3.2.1 流行病学史患儿母亲在妊娠早期有风疹病毒感染史。3.2.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3.2.2.1 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青光
9、眼,视网膜病,神经性耳聋。3.2.2.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肿大,黄疸,精神发育迟缓,小头畸形,脑膜脑炎,X线骨质异常。3.2.3 实验室检查3.2.3.1婴儿咽拭子、鼻咽吸出物、血/淋巴细胞、尿液、脑脊液或脾脏活检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RNA。风疹病毒的分离按附录B中B.1进行,风疹病毒RNA检测按B.2规定进行。3.2.3.2 婴儿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检测方法按附录C进行。3.2.3.3 婴儿风疹IgG抗体水平持续与母体抗体水平持平或更高。4 诊断原则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临床诊断。根据血清风疹抗体的检测或风疹病原学检测结果予以确诊。5
10、诊断5.1风疹5.1.1 疑似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5.1.1.1 同时符合3.1.2.1、3.1.2.2。5.1.1.2 同时符合3.1.2.2、3.1.2.3。5.1.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1.1。5.1.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1.3中的任何一项。5.2先天性风疹综合症5.2.1疑似病例具备3.2.2.1和(或)3.2.2.2。5.2.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2.1。5.2.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2.3中的任何一项。 6 鉴别诊断风疹皮疹易与麻疹、猩红热、登革热和幼儿急疹混淆,应进行鉴别,参见附录A中A.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
11、morrhagic conjunctivitis)【WS 217-2008】(2008-02-28发布,2008-09-01实施)2 诊断依据2.1 流行病学史2.1.1 本病易导致流行或暴发流行,以夏秋季常见,流行期间无季节性。2.1.2 患者多有明显的接触感染史.通过眼手、物、水眼的途径接触传染。2.2 临床表现2.2.1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参见附录A)。2.2.2 体征 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
12、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2.3 实验室检测2.3.1 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个核细胞反应为主。2.3.2 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EV70或CA24v(见B.1)。2.3.3 结膜细胞涂片或细胞培养物涂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查见EV70或CA24v抗原(见B.2)。2.3.4 双相血清学检查。患者恢复期血清抗EV70或抗CA24v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见B.3)。3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结膜细胞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临床诊断结合病原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查作出确诊。4 诊断4.1 疑似病例 同时
13、符合2.1、2.2者;4.2 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符合2.1、2.2和2.3.1项者,4.3 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2.1、2.2以及2.3.2、2.3.3、2.3.4中任何一项者。麻风病(Lepriasis)【WS 291-2008】(2008-01-16发布,2008-08-01实施)3 诊断依据3.1 新发患者诊断依据3.1.1 流行病学 具备下述情况,均可作为诊断时流行病学线索的参考;但对无明确流行病学史者,亦不能排除麻风病的诊断:3.1.1.1 患者生活在麻风病流行地区,或在发病前曾到过流行地区;3.1.1.2 家庭内、亲友、邻居、同事等中有过麻风病患者,并与其有过密切接触。3.1.2 临
14、床表现 麻风病的临床检查方法,按附录A规定的要求进行。3.1.2.1 浅色斑、红斑、丘疹、斑块、结节或弥漫浸润等皮损,病程大多慢性,同时不具备其他皮肤病的特点;3.1.2.2 皮损或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明确的浅感觉障碍(减退或丧失)或闭汗;3.1.2.3 明确的周围浅神经粗大。3.1.3 实验室检测3.1.3.1 皮肤涂片检查AFB阳性,皮肤涂片查菌方法,按附录B规定的要求进行;3.1.3.2 损害活检组织学检查(皮肤活检标本的送检及染色,按附录C规定的要求进行),有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或AFB阳性,即有下述变化之一者:a)组织细胞、泡沫细胞肉芽肿病变中查到典型的AFB;b)神经组织内查到AFB
15、;c)非特异性浸润内查到典型的AFB;d)神经内有结核样肉芽肿;e)神经内有非特异性炎症,而切片其他部分有结核样肉芽肿变化;f)组织病理的免疫组化(S-100蛋白)染色,在损害中查到破坏的神经组织。3.2 复发患者诊断依据3.2.1 治疗史完成规定疗程的抗麻风病治疗(如MDT)、显示正常疗效,进入治疗后监测期或达到过临床治愈(临床非活动),其后又出现3.2.2或3.2.3情况者。完成MDT后监测及临床治愈(临床非活动)标准,参见附录F。3.2.2 临床表现 原有皮损再活动(如扩大或浸润加剧),或出现新的斑疹、丘疹、斑块、结节及弥漫浸润等麻风病症状和体征,但皮损无明显的触痛和水肿。复发患者也可发
16、生新的神经粗大和触痛,或伴有隐袭性神经功能障碍。3.2.3 实验室检测3.2.3.1 皮肤涂片检查AFB,见到以下之一者:a)皮肤查菌阴转后,出现任一部位细胞密度2+;b)皮肤查菌没有阴转,但任一部位皮肤查菌密度较前次检查2+;c)见有完整染色菌者。3.2.3.2 复发损害活检的组织学检查,符合以下情况者。3.2.3.2.1 皮肤查菌阴转及肉芽肿完全消退后,又见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重现活动性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者;b)组织水肿不明显,出现任一部位皮肤查菌2+者;c)抗酸染色见有完整染色菌者。3.2.3.2.2 皮肤查菌未阴转或肉芽肿未完全消退,又见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重现明显活动性麻风病特
17、异性病理改变者;b)出现细菌密度较前次检查2+者;c)抗酸染色见有完整染色菌者。3.2.3.3 小鼠足垫接种证实有活菌者。4 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皮肤涂片检查AFB和组织活检的麻风病特异性病理改变)等,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及时地做出诊断。5 诊断5.1 新患者诊断标准5.1.1 疑似病例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5.1.1.1 具备3.1.2中任何一项临床表现者;5.1.1.2 具备3.1.3.1项者。5.1.2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3.1.2中任何两项临床表现者。5.1.3 确诊病例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5.1.3.1 具备3.1.2中任何一项临床表现,同时符合3.1.3.
18、1项者;5.1.3.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3.1.3.2之一者。5.2 复发患者诊断标准 具备3.2.1项治疗史的患者,同时符合下述两项条件者:5.2.1 具备3.2.2中之临床表现者5.2.2 同时符合3.2.3中任何一项者在临床上,复发与I型麻风(逆向)反应的区别,参见表E.2。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Endemic typhus) 【WS 215-2008】(2008-02-28发布,2008-09-01实施)3 诊断依据3.1 流行性斑疹伤寒3.1.1 流行病学史多发生在冬、春季,患者身上或衣服上常有体虱存在。3.1.2 临床症状和体征3.1.2.1 急
19、性持续性发热 大多数患者体温在前驱期后2d3d内达到高峰,多为3940。热型多为稽留型,也有弛张型或不规则型。3.1.2.2 皮疹大多数患者于发病后4d6d开始在腋下和两肋出现皮疹,以后皮疹延及胸、腹、背部及四肢,以背部最为明显。初期皮疹为散在、略有突起、边缘不整,此疹鲜红但按之褪色。在发病的6d8d,皮疹最盛,为瘀血性皮疹,此时的皮疹形状小而圆、色红,中心呈暗紫色,按之不褪色。3.1.2.3 神经系统症状发病早期有剧烈头痛,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也加剧,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嗜睡。少数患者出现四肢僵硬、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等。3.1.3 实验室检查3.1.3.1 检测普氏立克次
20、体抗体检测患者血清标本的普氏立克次体抗体,作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血清学诊断。3.1.3.1.1 外斐反应(Weil-Felix reaction,见A.1)外斐反应血清OX19菌株凝集效价大于1:160,并且随病程增长后其血清凝集效价4倍或4倍以上升高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3.1.3.1.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普氏立克次体抗体(见A.2) 采用普氏立克次体已知抗原对患者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的普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效价IgM1:40或IgG1:160,或两次血清标本的抗体效价提高4倍或4倍以上为斑疹伤寒现症感染抗体检测阳性。3.1.3.2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普氏
21、立克次体基因片段(见A.3)采用PCR从患者血液标本中扩增出普氏立克次体DNA片段为普氏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3.1.3.3 普氏立克次体分离(见B.1)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直接接种豚鼠,分离普氏立克次体。3.2 地方性斑疹伤寒3.2.1 流行病学史 多发生在秋、冬季,但在温带、亚热带地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有跳蚤接触史或居住在鼠多地区。3.2.2 临床症状和体征3.2.2.1 急性持续性发热 潜伏期为6d14d,潜伏期后突然发热,体温约为39,持续9d14d,多为稽留或弛张热型。3.2.2.2 皮疹 皮疹出现的时间差异很大,一般皮疹从胸、腹部开始,然后向肩、背及四肢扩散,皮疹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诊断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