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市。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
2、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用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这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3.背景资料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都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预学环节1.了解作者。2.给加点字注音。肇()埋没()彷徨()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格物:致知:彷徨:修身:清谈:诚意:正心:齐家:袖手旁观:不知所措:4.整体感知课文。本文论点: 第一部分(段):第二部分(段):第一层(段):第二层(段):第三层(段):第三部分(段):三、讨论环节(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二)聚焦论证方法。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三)课堂小结。结合对这一篇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语文八年级下导学案 语文八年级下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