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补偿视角下古典文学中桃花源形象的建构与衍变-黄徐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补偿视角下古典文学中桃花源形象的建构与衍变-黄徐玲.pdf(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类号_ 密级_ _ 编号_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心理补偿视角下古典文学中桃花源形象的建 构与衍变 学位申请人: 黄徐玲 学 科 专 业 : 中国古代文学 指 导 教 师 : 吴昌林 教授 答 辩 日期 : _ _ _ _ _ _ 2014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 声明: 所呈交 的学位 论文是 我个人在 导师指 导下进 行的研 究工作及 取得的 研究成 果。 尽 我所知 , 除了文 中特别 加以标 注和致 谢的 地方外, 论文中 不包含 其
2、他人 已经发 表和撰写 的研究 成果, 也不包 含为 获得华东 交通大 学或其 他教育 机构的 学位或证 书所使 用过的 材料。 与我 一 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 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 说 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人签名_ 日期_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 学校有权 保留送 交论文 的复印 件, 允 许论文被 查阅和 借阅。 学校可 以公 布论文的 全部或 部分内 容, 可 以采用 影印、 缩 印或其 他复制 手段保 存论 文。 保 密 的论文在 解密后遵 守此规定 ,本论文 无保密内 容。 本人签名_ 导师签 名
3、_ 日期_ _摘要 I 心理补偿视角下古典文学桃花源形象的建构与衍变 摘要 桃花源是中国极具经典性的文化符码,是理想邦国、精神家园的投射与记忆中心 , 在累代文人的建制行动中, 桃花源重新组构、 赋予新 义, 是一 种经 典再 建制 的行 为 。 从 心理补偿的角度审视桃花源意象, 是历代文人面对政治变局、 社会离乱、 人性崩解等异 化形式所做出的心理补偿,桃花源形象 即是文人表达理想世界涵义之表征。世俗人生、 现实世界的匮缺与崩裂是桃花源形象建构的根源, 以想象为基本方式, 文人 受 补偿心理 的作用 会构筑出一个兼具弥补作用与批判精神的桃花源乐园空间。 通过对缺失性心理的 补偿,焦虑情绪得
4、到宣泄,从而获得美的愉悦、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精神的满足。 在心理补偿的推动下, 一代代 众多或有名或无名的 文人 都通过 独具特色的桃花源形 象表现着自己 心目中 幸福安乐 的理 想乐 园, 感染 、 鼓励 着不 同时 代的 文人 , 并被 一番 番 地接 受、 传播 、 改造 甚至 升华 。 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文人的心理补偿, 桃花源形象有其嬗 变过 程, 并表 现在 时间 、 空间 , 层次 上的 衍变 趋势 。 桃花 源形 象不 断地 衍变 , 从心 理补 偿作为其创作动机来看, 时代背景是决定因素, 但也不能忽视文人自身及其整个文人集 体意识的心态转向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 桃花源形象作为
5、中国文人社群表显现实生活与 理想世界悖逆相反、 交融化合的一种言说形式与艺术化表达,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意象的 形塑 , 亦是 一种 心态 和心 境的 体认 与表 征。从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补偿、 对人与社会关 系的补 偿、 对人 自身 的补 偿这三方面为参照点, 桃花源形象历代 衍变蕴含的深层文化意 义得到凸显 , 既涵 具自 然的 、 生命 的涵 义, 又有 哲学 的 、 心灵 的蕴 含和 文化 的、 历史 的 寓意。 关键词 :心理补偿,桃花源,形象,建构,衍变 _Abstract II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VEMENT OF THE PEACH GARDEN
6、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COMPENSATION IN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BSTRACT The “peach garden“ is the classic cultural codes in China, is structured and endowed with new meanings in generations of literati organizational system. It is an ideal land, the projection of the ideal life form
7、and memory cent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 “peach garden“ is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lack of real life under civil compensation mental creation motive. To compensate for political change, social confusion, loneliness, and other forms of alienation, Scholars compensate thei
8、r ide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f time and the loss of reality - “peach garden“ image. The compensation for absence of 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 to achieve balance of body and spiritual satisfaction. According to the writers of mental compensation in different times, the imag
9、e of“peach garden“has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presents some development trend in time, space, level.The image of“peach garden“developing unceasingly, from the point of 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 as the creation motive,background is the deciding factor, but cannot ignore its whole literati literat
10、i mentality to the impact of the collective. At the same time, the peach garden image is a form of express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Chinese literati community performance and on the contrary, blend combining of reality and ideal world, It is not only a kind of cultural image shape, also is a kind
11、 of mood and attitude of the awareness and characterization. The image of“peach garden“developing according to all previous dynasties, its contains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are highlighted, both the natural and lif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spiritual implication, as well as social and cultural sig
12、nificance. Key Words : Mental compensation, peach garden, image,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vement _Abstract III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补 偿理论概述 . 4 2.1 定义与理论来源. 4 2.2 特点与表现. 6 2.3 补偿理论之于文学的意义. 8 第三章 心理补偿视角下古典文学中桃花源形象之建构 . 11 3.1 古典文 学中“桃花源”概述. 11 3.1.1 意象与形象 . 11 3.1.2 “
13、桃花源”之源起与内涵 . 12 3.1.3 桃花源形象定义 . 15 3.2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的内涵. 16 3.2.1 文人现实缺失的表现 . 16 3.2.2 历代文人共同体的集体欲望 . 16 3.2.3 理想的社会或理想的人 . 17 3.3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之建构. 17 3.3.1 社会缺失- 心理补偿的现实根基 . 18 3.3.2 乐园想象- 理想境界的承载翅膀 . 19 3.3.3 情感升华- 意志自由的最终归途 . 19 第四章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之衍变 . 21 4.1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之衍变过程. 21 4.1.1 初期- 农耕文化的理
14、想王国 . 21 4.1.2 中期- 现实人生的真实境界 . 23 4.1.3 后期- 隐逸文人的精神归宿 . 25 4.2 心理补偿视角下古典文学中“桃花源”形象之衍变趋势. 26 4.2.1 心理补偿的空间维度:从“生活的乐园”到“心灵的归宿” . 27 4.2.2 心理补偿的时间维度:从“尚古情结”到“指向未来” . 27 4.2.3 心理补偿的层次拔高 :从“享乐的人生”到“精神的追求” . 28 4.3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 之 衍变根源. 29 4.3.1 时代补偿指向之转变 . 29 _Abstract IV 4.3.2 文人 心理补偿角度 之 改变 . 29 4.3.3
15、 民族集体心理补偿指向之转变 . 30 第五章 心理补偿视角下“桃花源”形象衍变的精神内 涵 . 32 5.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补偿- 深厚的和谐意愿. 32 5.1.1 皈依 自然的美好愿望 . 32 5.1.2 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 . 33 5.1.3 渴望美好的希望意识 . 33 5.2 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补偿- 浓炽的家国情怀. 34 5.2.1 展现了时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 . 34 5.2.2 中华民族向往理想境界的坚定信仰 . 35 5.2.3 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认同 . 36 5.3 对人自身的补偿- 迫切的自我追寻. 37 5.3.1 对生命意义的体悟 . 37 5.3
16、.2 对心灵家园的执着回归 . 37 5.3.3 对人格境界的至高要求 . 38 结语 . 40 参考文献 . 41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6 致谢 . 47 _第一章 绪言 1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桃花 源故事数量众多 ,源远流长。自 陶渊明建构出理 想社会图式 的愿 求, 历代 文人 对精 神原 乡的 生命 追寻 及理 想邦 国的 文化 隐喻 , 多借 由桃 花源 主题 的 异化与深化建构出数量众多的桃花源文学表述体系。 桃花源即成为中国文人社群表显现 实生活与理想世界悖逆相反、 交融化合的一种象征符码。 因 此各 代关 于 “桃 花源 ” 的
17、故 事、 诗文 、 小说 、 杂剧 很多 , 对其 的研 究也 一直 是学 术界 焦点 。 研究 点也 比较 全 面, 包 括桃花源意象的诗歌研究、 文化意蕴研究、 与宗教关系的研究、 接受史研究, 源流考等 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研究开始用新的视角解读桃花源,如对桃花源的生态美学解读、 研究戏剧中的桃花源意象等等。 前辈学者们对桃花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为我们 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笔者以中国知识资源为资料统计依据, 概括出对 “桃花 源”的研究资料主要集中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 十年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研究综述 关于陶渊明与桃花源 记并诗的研究 虽然近些年有变 少的趋势,但
18、从 整体看研究 并没 有消 退, 其中 关于 桃花 源原 型的 研究 仍旧 是学 术热 点。 主要 包括 以下 五个 方面 :1、 关于题材的研究 2、关于原型研究 3、关于作品渊源研究 4、关于思想主旨研究 5、关 于影响的研究 第二、 关于对“桃花源”意象变衍的多角度研究. 陶渊明之后,中国文人 有了自己的精神 家园,不断深化 与转喻桃花源主 题来抒发自 己对美好生活和自由心灵 的向 往, 世代 发 展 ,形 成了 影响 深 远的 “ 桃 花源主 题 ” ,其 主 题意蕴与美学形构,在不 同的文时代背景 中,都有不同的转 拓与精入。 学界对“桃花 源” 主题 的衍 变研 究主 要集 中在
19、以下 几点 1、 关于 “桃 花源 ” 衍变 的整 体研 究 2、关 于 文化意蕴变衍的研究3、关于衍变原因研究 第三、关于“桃花源”比较研究 1 、本土比较研究。例如 以老子 “ 无为 ”辩证小国寡民、桃花源及乌托邦之异同 , 辨析 了桃花源与小国寡民 之异同, 桃花 源、 小国 寡民 与乌 托邦 之异 同 。2、 中外 比较 研究 。 例如 大观园与桃花源 及乌托邦比较研究 、 柏拉图的 “ 理想国 ” 与陶渊明的 “桃花源 ” 比较研究 、 美的 世界 与善 的世 界 桃花 源 与理 想国 的比 较分 析 、张荣东. 桃源主题的仙化及其对文人园林的影响J. 文艺评论. 2012,(08)
20、 高原. 以老子“无为”辩证小国寡民、桃花源及乌托邦之异同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王庆杰. 大观园与桃花源及乌托邦比较研究 北方文学下半J. 2012,(02) 黄佳慧.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陶渊明的“桃花源”比较研究J. 云梦学刊. 2011(S1) 刑利敏. 美的世界与善的世界 桃花源与理想国的比较分析J. 中公郑州市委党校 2006,(02) _第一章 绪言 2 中外乌托邦比较 看“桃花源 ” 的特征及意义 、 朝鲜李仁老 与陶渊明 之比较 等等。 1.2 研究意义 桃花源作为中国传统世代迄至当代最重要的文化符码之一,前人对桃花源的研究是 相当全面而深入的
21、。 但 前代学者对桃花源的研究基本只围绕在文学的 范围 内, 本文 试图 换一 个角 度, 导入 心理 学科 的知 识, 从心 理学 补偿 理论 视角 入手 , 把握 心理 补偿 与桃 花 源建构之间的关系: 桃花源作为理想 世界 的一种文化 象征符码 , 每个 时代 、 每个 文人 都 形塑了 不同形态的桃花源 。 只要现实世界 存在着缺失与不足, 文人便会产生 文人便会 产 生补偿心理,依循社会缺失补偿 出一个个形态各异 的桃花源形象 。同时,历代文人将 桃花源经典文本 不是简单的 的接受 , 而是 进行 深化 与转 喻, 建构 出新 的桃 花源 形象 融合 了自我主体 意识 与集体主体
22、意识 , 桃花源形象不仅是个人缺失的表现, 也是集体的、 民 族的反映 。 桃花源形象作为历代文 人 集体 欲望 的缺 失的 投射 载体 , 历代 文人 以想 主 要建 构方 式 的 “桃 花源 ” 形象 根据 时代 有其 嬗变 过程 , 并呈 现出 一定 的衍 变趋 势 。 另外 , 从补 偿学 说看 桃花 源形 塑的 变 化能 够 探寻 出 古代 文 人以 及人 们 内在 的 生命 原 因以 及深 层 文化 意 蕴。 因而 , 心理 补偿 理论 的加 入, 为古 典文 学中 “桃 花源 ” 的研 究提 供了 新的 思路 和方 法, 为后 来者 的研 究提 供不 同的 视角 。 总得来说 ,
23、 本课 题研 究的 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 二 个方面: 第一,文化学意义。 文学艺术的创造,是 文 学创 作主体 反映 与社 会世界关系 的一 种言 语建 构 与消 解的 过 程。 任何创作与接受涵蕴着文人独立自主的言说形式 与心灵内在的生命原音, 也无法脱 离历史社会的文化情境,再现出历史文化底层之集体无意识。 桃花源不能确定是陶渊 明创造,但是在 到陶渊明时形成 固定模式,他所 描绘的理想 乐园 , 千百 年来 一直 震撼 着读 者的 心弦 。 桃花源 成为 追寻精神原乡及理想邦国的文化 象 征, 后代文人借用此主题建构了一套套桃花源的文学表述系统 。 研究桃花源意象的文化 学意 义在 于
24、: 从心 理补 偿的 视角 来看 , 能够 更为 清晰 的把 握中 国古 代文 人内 在的 自我 意 识, 更清 楚的 看到 桃花 源文 学表 述中 所蕴 含的 自然 、 社会 和人 类自 身的 精神 内涵 , 同时 可以清晰看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 心理定势 对桃花源形象的建构所产生的积极深 远的影响。 第二、跨学科研究,拓展文学研究空间。 关于“桃花源”的研究 一直是学术界的 热点问题,对其 研究也很全面, 包括桃花源 接受 史研 究, 渊源 研究 、 诗歌 研究 、 文化 意蕴 研究 、 与宗 教关 系的 研究 等等 , 还有 同国傅加令. 中外乌托邦比较看“桃花源”的特征及意义J.
25、 九江师专学报. 1990,(01) 王成. 朝鲜李仁老与陶渊明之比较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 郑文惠. 乐园想象与文化认同 桃花源及其接受史J. 东吴学术. 2012,(6) :19-31 _第一章 绪言 3 外 “乌 托邦 ” 的比 较研 究等 等。 总之 不论 是内 容还 是形 式, 学者 们都 取得 了很 大的 成就 , 为我们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 “桃花源” 及其衍 变的 内涵 。 近年 来对 “桃 花源 ” 的研 究论 著也 是为 数不 少, 但几 乎没 有人 跨学 科对 其进 行研 究。 本课 题尝 试从 心理 学与 文学
26、 相交 叉的 领域对桃花源象进行研究, 不仅更清晰的 把握桃花源形象的时代发展脉络, 也更为直观的观察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意义。 就此 而言 , 本课 题的 研究 拓展 了文 学研 究空 间, 也希 望从 此角 度给 后来 学者 的学 习提 供一 个 新的思考趋势。 1.3 研究方法 1 、 资料 研究 法。 确定 本课 题研 究方 向, 运用书籍和网络资源对其 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进行 查询 , 正确 、 全面 的了 解前 代学 者对 “桃 花源 ” 研究 的 相关论点 以及 研究 重点 , 并 从中获取对课题研究有启发意义的著作 、 论文 或只言片语 , 以此 为基 础梳 理自 己的 研究
27、思路,帮助研究课题 大纲的确定 。 2 、 跨学 科研 究法 。 了解并熟知关于心理补偿理论的学科知识, 并从学科交叉的角度 论述心理补偿对于文学的意义。 3 、 个案 研究 法。 从心 理补 偿角 度论 桃花 源形 象的 衍变 , 对于 每个 时代 桃花 源形 象应 涉及到具体作品,逐个分析,弄清楚其特点及其在整个文本中呈现出的特点。 _第二章 补偿理论概述 4 第二章 补偿理论概述 “ 补偿最初是一个生理学概念, 是指个人由于生理缺陷产生自卑感 ,从而发挥其他 优势来抵消或者补足 其缺陷。 ” 例如一个患有口吃的人通过反复练习, 克服缺点 赢得了 演讲比赛 。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 最先
28、 把补偿 从生 理学的范畴扩充至 心理学的领域 , 他认为个体 天生 具有一种补偿心理, 当个体的 意愿和 欲望在现实生活中不能 得到 满足 时, 内心出现缺失感和不平衡感 , 此时个体必然会采取某种措施补偿缺失 , 使他 们的 心 理重新 保持平衡。 这个过程就是心理补偿。 补偿理论的形成与阿德勒个人 经历有着密切 联系 。 他自 己也 说: “我 决不 说任 何不 能用 自己 经验 证明 、证 实的 话。 这是 我的 一个 重 要原 则。 ”另 外, 他还 批判 式地 继承 了佛 洛依 德、 尼采 等人 关于 于补偿问题的观点 ,取 其精华,最终形成了完整性的补偿理论 。 2.1 心理补偿
29、理论 的源头与 表现类型 2.1.1 自 卑 与 内 驱力- 补偿理论的根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 加以 改进 的。 一一 没有 人能 够长 期地 忍受 自卑 之感 , 它一 定会 使他 采取 某种 行动 , 来解 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 阿德勒 认为 人类都 渴望达到 圆满、 完美的状 态, 但现 实和 理想 存 在反 差, 人们 因此 产生 自卑 感, 为 挣脱并超越自卑所 带来 的紧张 状态与压迫感 , 人们 定 会采取措施进行补偿 。 因而 在阿德勒看来 , 补偿作用是推动个人去追求目标的基本动力 , 是一种心理上积极向上的力量。 “
30、事 实上 , 依我 看来 , 我们 人类 的全 部文 化都 是以 自卑 感为 基础 的。 ” 阿德 勒认 为自 卑感是自我完善与人类不断进步的内驱力。 另外, 阿德勒认为补偿方式分为两种: 一是 直接 补偿 , 例如 口吃 的人 努力 练习 取得 演讲 比赛 的胜 利, 这就 是他 对外 在缺 陷的 自卑 感 而做出的直接补偿; 第二是间接补偿, 即发挥 类似的 身体的其他技能, 甚至 是心理来补 偿某一方面的自卑感。 罗斯 福、 左丘 、 孙子 、 司马 迁等 自强的人生经历 就是鲜明的例子。 2.1.2 成 功 与 失败- 补偿理论的类型 在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阿德勒一直认为自卑感是个人
31、在追求优越感所经历的一 种常态 的过程。 人生来就有自卑感,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而自卑 其对个体的成长发挥的 是积极还是消极 的作用,最终取决于个体的补偿。 主体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理解,这是祝传 清. 过度 补偿心理初探J. 学理论.中, 2013,(03) A阿德勒著 刘泗编,译超越自卑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96 _第二章 补偿理论概述 5 成功补偿的前提。 从补偿的程度来看, 身体或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是最为 严重 的, 他们存 在一般的、健康的补偿, 有时还会出现 “过度补偿”的现象。 例如,有些人是左撇子, 他们的右手天生不擅长书写和劳动, 但由于他们不断努力、 勤奋练
32、习, 不但能与别的儿 童一样熟练使用右手,甚至 工作的 比他们为出色和优异,这就是“过度的补偿” 。阿德 勒说 : “几乎在所有杰出者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某种器官上的缺陷。因此,我们得到 一种 印象 , 认为 他们 在生 命开 始时 命运 多件 , 可是 他们 却挣 扎着 克服了种种困难。 他 们的成就和他们的天才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遗传和上苍的赐予。 ” 史铁生失 去双腿仍坚持希望, 成为文坛巨匠; 她 对缺失的积极补偿 使之 驰名 中外 ; 阿德 勒 本人也 是很好的例子, 他从小 病魔缠身 , 行动 不便 , 但经 过艰 苦卓 绝的 努力 后, 终于 成了 名垂 青史的心理学家
33、。 因此, 我们得到一种结论, 个体纵使会遇到挫折, 只要克服了种种困 难可以收获成功和成就, 缺陷与挫折赐予了他们前进的力量。 上述这些都是成功的补偿, 终究原因在于主体对于生活意义的正确理解,为补偿缺失实施了积极的行动和努力。 相反 , 对生 活意 义的 错误 认知与理解 会产生 失败的补偿。 这种人 通常 将 生活的意义 只归于个人的意义, 他们 只关注自己, 所作的 努力和补偿被引向无意义的甚至彻底谬误 的方向。 如果个体依然在寻求优越感, 却已经不相信 脚踏实的努力 可以 改进他的情境 , 在这 种情 况下 , 个体 用一 种想 象的 优越 感来 自我 陶醉 或 麻木自己 , 但这
34、样的 补偿 方式 , 不言 而喻 是无用的 甚至是 适得 其反 的。 个体的自欺 不但不能填补其内心的缺失, 还会陷入泥 足深陷、恶性循环的境地, 内心长期受恶劣情绪影响, 最终 导致 “自 卑情 结” 。阿德勒 解释 道: “当 一个 人面 对一 个他 无法 适当 应付 的问 题时 ,他 表示 他无 法解 决这 个问 题, 此时出现的 便是 自卑 情结 。 ” 自卑 情结 的通 常表 现为 情绪 低落 、 失去 斗志 以至 丧失 勇气 , 严重的自卑情结甚至会导致精神病、 自杀等现象。 而最极端的自卑情结不只是对自身造 成恶 劣影 响, 还对 社会 造成极大的伤害, 如暴力、 奸淫 、 谋杀
35、 等, 以牺 牲他 人的 方式 来 获取优越感 。 发生在云南大学校园里的凶杀案,杀人凶手马加爵谈有着强烈的自卑心 理, 因为生活中的琐事毁灭了同学, 也毁灭了自己 , 这显然 属于 失败补偿 的范围 , 如此 错误的人生认知和做法, 是为社会所不容 的 。 无论人们选择什么形式进行补偿, 其最终 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优越感,取得心理平衡。阿德勒强调说, “对优越感的 追求是所有人 类的通性” ,但优越感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点,它显示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 人 类的前进步伐一直持续未断,人们想要 达到的目标 也逐渐改变 ,一旦 个体获得优越感, 与理想状态 相比较, 于是 新的自卑感 又产生了 ,
36、 继而再次 努力补偿以获得更高层次的优 越感,如此循环。 自卑与情结M. 作家出版社,1986 ,209. A阿德勒著 刘泗编,译.超越自卑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 96 A阿德勒著 刘泗编,译.超越自卑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 96 吕翠凤. 自卑与内趋力一关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的评述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9) : 201-204 _第二章 补偿理论概述 6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 每个人都会根据现实缺失进行不同的心理补偿, 对个体的发展 起到的有成功与失败两种补偿,但只有成功的补偿才是值得提倡的,起到了积极作用。 个体一直保持着勇气,
37、 努力补偿缺失, 通过直接、 实际的方法挣脱自身的心理失衡, 将 自卑感转变为奋发上进 的内在动力,以此来求得优越感,那么此时的补偿便是有效的, 是人自身完善与进步的动力。 2.1.3 心理补偿- 补偿理论的归宿 补偿最终作用于心理, 是一种心理补偿,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阿德勒补 偿理论的三个补偿对象来进行剖析。 一、 对于生理器官方面的缺陷, 个体可以努力发展 有缺陷的或是其他相同功能的器官进行补偿, 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生理补偿, 也是个体 心理 争取优越感 活动过程; 二、补偿最终缓解了个体内心的 缺失感、 不平衡 感, 摆脱 了失落和焦虑 ; 三、 精神 上的 自卑 、 来源
38、 于社 会的 自卑 感, 这二 者都 是心 理作 用的 结果 。 所以 无论个体在哪方面进行补偿, 其最终都是为了摆脱心理上的自卑感; 其次 , 从自 卑 与补偿之间的关系来 进行 分析 。 伴随 自卑 感必 然会 出现 针对 缺陷 而进 行的 补偿 行为 , 所 以自卑与补偿 相互依存, 对自卑本质的全面理解, 有利于把握补偿的心理机制。 国内学 者对自卑的定义以下集中论述为代表。 时蓉华认为, 自卑感是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 或心理缺陷及其它原因(如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气质、性格、技能等等欠佳) ,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 林崇德认为, 自卑感是指个体因 体验
39、到自己的缺点、 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消极心态; 黄希 庭认 为, 自卑 感是 个体 遭遇 挫折 , 无法 达成 目标 时的 无力 感、 无助 感及 对自 己失 望的 心态 。 从定 义中 可以 看出,自卑的内在原因在于心理失衡。 这种心理失衡促 使个体产生具体的补偿行为或 追求心理上的优越感, 并在补偿过程中逐步恢复心理平衡。 可见补偿是最终作用于心的 补偿,补偿的最终结果应是恢复心理平衡。 综上所述, 为了摆脱 自卑 感 , 通过行动 获取优越的过程就是补偿。 补偿作为一种行 为事 件, 在发 生时 包含 了 很多可变 因子 , 如行 为实 施者 、 方法 选择 等, 具有 可变 性和 能 动性。 又由于补偿最终作用于心理,于是补偿的过程就像完成任务, 不管用什么方 法 , 目标只有一个- 获取优越感, 最后能使自卑者摆脱心理紧张状态,达到心理平衡。 2.2 补偿理论的形 成 2.2.1 童 年 的 自卑- 补偿理论形成的个 人因素 翟贤亮 徐莉 孟维杰.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 心理研究J. 2012,5(2) :20-26 翟贤亮 徐莉 孟维杰. 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 心理研究J. 2012,5(2) :20-26 李艺敏 孔克勤. 国内自卑研究综述. 心理研究J. 2010 ,3(6) :21-28 _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