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认识厘米》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认识厘米》教学反思.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相识厘米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许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相识厘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相识厘米教学反思1相识厘米是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挺多,要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相识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尺量1厘米的长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测量长度必需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但是由于各人的差别,量的结果也会不同,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
2、的必要性。后来人们独创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视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详细方法的知道,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相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诞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推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假如图示是从“0”刻度线起先,学生能够精确推断,但假如不是从“0”刻度线起先,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干脆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其次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缘由在于学生没有
3、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起先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相识厘米教学反思21、本节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阅历,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相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唤醒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学问储备“厘米和米”的概念,引导学生饶有爱好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2、在探究新知的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撕纸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干脆估测
4、长度,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相识,培育初步的估计实力和意识。3、在探究新知的其次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供应生活中的些实物,如利用五分的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相识,在数时不仅要数0到刻度1之间这一段,也要数数其他相邻的整厘米刻度间的小格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1厘米=10毫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深厚的爱好和亲切感。不足:1、按米、厘米、分米、毫米的依次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懂,对这几个单位的关系理不清。2、单位换算这一难点突破得不够彻底,尖
5、子生有喂不饱的现象。3、学生实际测量的机会不够多。4、板书没能充分地体现重点和难点。相识厘米教学反思3相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老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老师注意培育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假如老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相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很留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驾驭比较到位。相识了厘米,紧接着就相识米,众所周
6、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老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学问干脆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假如老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也许长度的相识后,老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相识,他们能够相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老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楚的相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相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驾驭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得了米这个单
7、位的形成过程。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老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也许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相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老师,就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数学学问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学生既然相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
8、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老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当尽量的精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相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假如老师注意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推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推断出也许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精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由此
9、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意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相识厘米教学反思4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相识这部分学问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相识厘米教学反思。(一)抓住重点,相识“1厘米”。“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简单让学生相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相识。为了培育学生视察、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供应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
10、,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2、看一看。通过视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相识直尺,相识1厘米的长度,教学反思相识厘米教学反思。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相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晰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二)运用迁移,相识“几厘米”。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
11、生用同样的方法相识“几厘米”。使学生在视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学问。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驾驭。(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相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驾驭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驾驭长度单位、驾驭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究,主动去发觉,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育学生的创建性和探究精神,以及学习的实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相识
12、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相识厘米教学反思5我刚刚上过厘米的相识这节课,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因此 使学生建立起“1 厘米”的 长度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教学的的:一、创设情境激爱好。小学生都喜爱看动画片,因此 在讲授新课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让孩子带着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去思索,在小组沟通一下,孩子们主动性很高,探讨热情,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直观领悟得新知。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阅历,从而实现其相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推断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看一看、读一读、比一比的机会,供应丰富的
13、感性材料,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新知。(一)直观感知,相识1厘米。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1 、 看一看。通过视察直尺,直观感知“ 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1 厘米”,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相识直尺,相识 1 厘米的长度。2、读一读 。在孩子们相互指过1厘米以后,读一读: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3 、比一比。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宽度指的是哪部分?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宽度是不是大约1
14、厘米?4、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二)运用迁移,相识“几厘米”。学习了“ 1 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相识“几厘米”。用眼睛视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视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学问。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驾驭。( 三 ) 学会测量,实际应用。相识了尺子上的“ 1 厘米”、“几厘米”之后,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生用尺子测量长度的:1、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拃?说一说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长度,让同桌验证。通过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等方
15、式,使学生驾驭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驾驭长度单位、驾驭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贯穿自主高效的教学原则。贯彻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主动去发觉,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探究精神和学习的实力。相识厘米教学反思6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学习以前可能是从未听说过,这样学习起来学生的确
16、有点困难。这样的例子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这样的空间想象实力方面,学生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比较重要。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1、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绽开。量一量。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课桌的长,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量同一物体,而结果却不同?”使学生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须要相同的测量工具,相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过视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
17、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就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画一画。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1厘米的线段,再次直观感知1厘米。比一比。请每个学生拿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最终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塞进去验证一下,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估一估。给学生供应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记一记。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
18、、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可以支配下面的活动。看一看。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两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动,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长度。再把眼睛闭起来想想1米的长度,最终睁开眼睛,用手再次比画出1米的长度。排一排。排1米长的队伍,每两人间保持一脚的距离,看看大约排几个人。走一走。自然、匀称地走1米长的一段路,数数大约要走几步。这样教学,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对新知的体验,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二、在估测中相识形成概念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让学
19、生尝试利用自己肢体上的某些大约长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来帮助记忆。如学生大拇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小指其次个关节的长大约是1厘米;二年级学生脚到胸口的距离大约是1米,记住这些“身体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或进行估测都大有好处。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推断。估测与数的相识、量的计量相协作,能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增加敏捷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实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激励学生大胆估测,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沟通各自的估测策略,展示每个学生的独特想法,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学生的估测实力。估测不是信口胡说。因此,估测一条线段长几厘米,一般不要让学生随意报
20、出几厘米,而是要求他们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帮助估测。比如,引导学生通过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离大约是10厘米来和这一条线段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果。教学中,老师除了留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如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或四周的其他物品进行估计、测量,增加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机会外,还要充分运用教材所供应的练习题。要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估测与实际测量的误差,培育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实力。三、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还应与实际测量紧密结合起来。测量是教学难点。假如老师干脆向学生讲解测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可能会轻松顺当,但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
21、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沟通、探讨,总结测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对学生来说简单出现的错误有:从尺的一端起先量,而没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所量物体的一端(起点)对齐;不会敏捷运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个刻度都可以作为测量物体长度的起点。另外,在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直尺的限制不够自如。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讲解,悉心指导,让学生切实驾驭测量方法。把尺的边与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学生在进行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既可以丰富感性相识,又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小学生相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供应较多的详细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
22、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儿童视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育儿童视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视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视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渐渐懂得看问题应当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殊留意进行分析、比较。相识厘米教学反思7厘米和米的相识是学生相识长度单位的起先,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学问的基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长度、测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相识和阅历。但是,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 1米的实际长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缺乏明确的相识。依据以往的阅历和教训,我在教学实践活
23、动中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因为厘米的单位比较小,在测量短或小的物体时经常用到厘米,课堂上我让学生找身边的或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橡皮的厚、拉链的宽、透亮胶的宽等),再找教室里适合用厘米测量的物体,(如:课本的边长、橡皮的长、墙砖的边长等),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在什么状况下我们会用到厘米,总结在测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我们要用到厘米。相识长度单位米时,让学生经验用直尺(厘米做单位)不够量的状况,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米。然后仿厘米的相识,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同时还要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
24、1米100厘米。在这种学问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卷尺亲身体验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从而理解米的感念。 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感念,从而提高了对米的相识。为了加强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充分相识,在课下我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测量家中的物体的长度,通过整合训练,多数的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观念,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问体系。相识厘米教学反思8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相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须要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
25、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相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1.让学生经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棵大树高40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视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相识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需借助肯定的物体来相识理解。比如说在描
26、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实力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常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学问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相识厘米教学反思9本节课是在相识线
27、段的基础上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在上课时我注意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作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着、组织者和合作者。对于厘米这两个字,大部分同学都有所耳闻,所以在相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自学了解,再加以规范指导即可。在相识厘米之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并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这里我用了1厘米的小棒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感受,进而了解几厘米的详细长。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量和画,在这两部分中实行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志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对于新奇心极强的低年级学生,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育探究的爱好,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本节课
28、的实践应用也能增加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学问的实力。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应当留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牵着孩子走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反而适当放手可以发觉学生也是一个发觉者、探讨者、探究者和创新者。但是,在这节课里我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规范性和严谨性,尺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代表刻度,在表达时应加上刻度二字,作为数学老师,在语言表达上应当多加留意;另外,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仍需多加强。相识厘米教学反思10从孩子的考试中发觉潜在的教学问题:关于线段1、数线段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平均分。关于厘米和米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驾
29、驭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简单受到数字的误导。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相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6、培育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对策分析: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习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究竟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殊踏实。拿线段来说,起先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洁,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相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须要端点。在生
30、活中到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平面图形,有了平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知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相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阅历,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殊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推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洁,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阅历,所以不能很好的推断物体的单
31、位原委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相识厘米教学反思11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验了相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志向。究其缘由,相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须要经验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详细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沟通反思,形成理性相识。这对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
32、、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 厘米 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爱好。1 、猜一猜。让学生先依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 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相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很多学问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2 、看一看。视察直尺,直观感知1 厘米 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 厘米 ,并且知道从0 刻度到1 刻度之间就是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 厘米?从0 到2 之间是多少?2 厘米里有几个1 厘米?0 到5 之间是几厘米?0 到10 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相识直尺,相识1 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3、。3 、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 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 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4 、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 厘米,培育学生实践操作实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确定你剪的就是1 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 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5 、量一量。给学生供应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育学生的实践实力。6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7 、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
34、道 2 厘米里有2 个1 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总之,在 厘米 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相识,清晰地建立起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二)抓住联系,相识 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留意抓住学问之间的联系,利用 厘米 学习 米 。1 、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 张10 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相识:这是100 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供应的学具中找出和100 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 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 米 。接着
35、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觉了什么?得出:1 米=100 厘米的结论。2 、相识1 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 米有多长,1 米有多高,建立1 米 的实际观念。3 、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育学生的估测实力,同时对所学的学问进行反馈。( 三) 利用比较,深化相识。让学生比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 ,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相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 米 和 厘米 大小不同, 米 是高级单位, 厘米 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 米 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 厘米 做单位。从而使学生驾驭长度单位的用法。1. 让
36、学生经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本数学书厚1 米。”“篮球场长30 厘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缘由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显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 米和1 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视察和比较,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2. 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相识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需借助肯定的物体来相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3. 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实力
37、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 厘米、1 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简单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通过对前后测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缘由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全部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老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
38、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学问,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相识厘米教学反思12这个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的说教学反思这个活动,我觉得是一次特别好的活动。前面的老师都说得很精彩,当大家都在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时,我的头脑里就在努力地搜寻以前的教学情景,我究竟说哪课的反思。突然我想到了去年上二年级时,教“相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这堂课,
39、给我的印象挺深,现在我就对这堂课中的一个片断来进行反思。这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堂课是先教学相识长度单位厘米,然后体验1厘米有多长,再是教学测量的方法。教学测量的方法时,我拿出一张事先打算好的纸条,让学生估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学生就有许多答案:什么10厘米、9厘米、8厘米。(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估计意识)接着我就说:要知道这张纸条究竟有多长,我们只有通过测量才能知道,老师在测量这张纸条时,同学们要留意细致视察老师是怎样测量的?一会儿老师要找同学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留意什么?然后我就起先测量了,边测量时我就边说: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将物体平放在桌子上,为了让
40、同学们能看的清晰,老师把纸条贴在黑板上。现在我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厘米,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然后请一名学生上来看一下这张纸条的长度。接着我再提问了:谁来说一下测量物体时应留意什么?学生就说了:在测量时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还有学生说:要把物体放平后再测量。然后我多请几名同学来说。这样可以使新知学生驾驭得更坚固些。随后,让学生拿出我事先为他们打算的一张纸条,也先让学生估一估长多少厘米,然后再请他们用刚学到的测量本事来测量一下。学生刚动手测量,我就听到有一个学生带着哭腔大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尺子不是新的,是我姐姐用过的,上面没有”
41、0“刻度,是从”3“起先的,我测量不了。听到后,我顿了顿又问:同学们,你们有方法帮助他吗?同学们可以探讨一下。立刻有学生就特别大方地说:用我的尺子量。我又接着说,他的尺子没有了”0“刻度,还能量,大家来动动脑筋想一想怎么样量?(学生发表了许多看法)随后我就告知学生:我们可以将尺子的”3“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再从”3“刻度往后数大格,物体占了几大格,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同样可以将尺子的”6“刻度”2“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来测量,这是另外一种测量方法。然后再做后面的练习2。测量蝗虫跳的有多远时是将尺子的7厘米对准一端,再数蝗虫跳了几大格。这节课我在备课时并没有留意备练习题,所以只备了一种测量方法,
42、就是将尺子的”0“刻度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当学生带着哭腔告知我他的尺子没有”0“刻度时,我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于是就让学生探讨一下该怎样帮助他,作为缓兵之计,我抓紧时间翻阅课本,发觉测量蝗虫跳远的距离的练习题,于是我想到了这种测量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探讨,最终再告知学生这也是一种测量方法,那个拿旧尺子的同学最终可以用自己的尺子量纸条的长度了,他不再因为自己是用旧尺子而自卑了,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受。让我体会到老师在教学中肯定要做到以下几点:一、 深挖教材,备好课老师在教学前,肯定要备好课,备全课,包括练习题。在这课的教学中,教科书和老师用书上虽然都没有提到其次种测量方法,
43、但是练习题里却有这样的练习,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不应当只备教科书和老师用书,应当把教材中的练习题也仔细细致地探讨一番。要不是因为那位同学拿一把旧的尺子,上面没有”0“刻度,那么在这节课中,我就可能只教给学生一种测量的方法。因此,我应当感谢那位同学。同时,我也想提示我们全部老师,不要认为咱们对教材已经很熟识了,上课前肯定要备好课。二、 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肯定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假如学生说他的尺子是旧的,上面没有”0“刻度时,我们 有些老师可能就会训斥学生说:谁让你拿旧尺子,你假如买上新尺子,不就有”0“刻度了吗?这样,我们可能不但发觉不了另外一种测量
44、方法,也会使那位拿旧尺子的同学更加自卑,学习爱好低落,甚至会对这门学科失去爱好。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要一昧地对学生指责呵斥。这是我对这个教学片断所想到的一些反思,说得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多提珍贵看法。相识厘米教学反思13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当比较熟识,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洁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起先学习厘米的相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相识就有肯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特地的米尺让学生反复相识,比一比,试一试 ,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洁的学问如:1米=
45、( )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困难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 ),好多学生都 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相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相识,必需从学生熟识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识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相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验了大量
46、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运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起先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激励学生大胆地估,告知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识的事物,还要激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相识厘米教学反思14今日有幸来到北京路小学执教了青岛版一年
47、级下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第一课时厘米的相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颇深,也备受激励,从中有了许多的体会与反思。在本节课中,我运用动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又用到了各种激励的小标记,调到了孩子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有了收获,我也感受到了教的欢乐,感谢北京路小学和琴岛老师成长工作室以及我们办事处的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沟通互动中,再一次升华了对教化的理解,对教学的探讨。现在我将上课时的体会做如下反思:一、 动画导入,激发爱好把课本中的情境图做成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学生更乐于观赏,从而引发对学习的乐趣,继而分析动画“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么明白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 动手实践,相识厘米这是一节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孩子的动手实践实力,先让他们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感受相识一厘米,在此基础上又相识了2厘米、3厘米等等其他的几厘米长,为孩子的估测实力打下了基础。三、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现在教学讲究合作,在课堂中我多次培育了孩子的这种合作意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