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中士的文化—心理结构-张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史记》中士的文化—心理结构-张群.pdf(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分类号: I206.2 学校单位代码: 1044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史记中士的文化 心理结构 研 究 生 姓 名 : 张群 学 科 、 专 业 : 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 向 : 中国古代诗文研究 导师姓名、职称 : 单承彬 教授 论文完成时 间 : 2012 年 4 月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 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 /硕士 论文 论 中士的文化 心理结构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 /硕士 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
2、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 ”划“”) 论 中士的文化 心理结构 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 /硕士 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 /硕士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
3、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导师签名: 日期: 摘 要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创造性的采用为历史人物立传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的沉浮,通过他们来立体的呈现历史的变迁。 史记写人 共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在众多的人物类型中司马迁着重描写了一群有着积极的价值追求和强烈的道义精神的士人。这些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与阶级背景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却在精神内质上有着统一性:他们坚守着独立的人格,关注国计民生,将个人放于社会群体之中,在积极入世中渴求自 我价值的最 大实现。同时坚守道德原则,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坚守着道义精神和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从道德自律的原则出发,自觉地
4、将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归于道德的范畴之下。相对于虚无的前世、来生,他们更注重今生、此世的意义。这种实用理性的世界观让他们更关注现实世界,并由此衍生出经世致用的处世哲学,这种对个体价值实现和道义精神的追求的文化意识成为一种普泛性的存在潜移默化为中国人的无意识心理,成为国人的思维定式和价值取向,构成汉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圈中存在的文化心理机制。史记中的士人群体坚守着 个体人格的完善与个体尊严的维护,以道为己任,带有强烈的道义精神,在超越自我的精神探求中实现集体意识的升华,不屈于权势、暴力,从而达到对人世间现状的深层次的人道关怀。他们体现出来的积极入世,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的精
5、神, 正是中华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的外在折射。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课题研究涉及到的领域、研究现状、研究原因以及研究价值。 指出对史记士人的研究虽然成果卓著,但从民族文化 心理角度研究的却很少,引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导出研究的主题。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史记中士人的具体形象,通过孔子、孟子、屈原、豫让等典型案 例来分析士人群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以及强烈的道义精神。 第二部分从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士人的这种价值追求和道义精神中所暗含的文化心理。 第三部分通过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和对道义精神的坚守两方面的深度分析来解释史记中士人的文化心理对选士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第四部分主要从
6、对道德原则的遵从、 个体 人 格的完善两方面阐释分析史记中士人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 心理结构。 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史记中士人群体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化 心理结构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士人 ; 文化人格 ; 文化 心理结构 ; 个人价值 ; 道义精神 Abstract Shih Chi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biographic history book in China, in which the author Sima Qian adopts the way of writing biographies for historical persons to s
7、how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ir life, according to which to present the changes of history. There are altogether twelve biographic sketches of emperors, thirty renowned families and seventy biographies, among which Sima Qian pays mainly describe a group of scholars who have positive pursue towards va
8、lue and strong moral spirit. These scholars are greatly different in history background and class position, but they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n spirit: they hold tight their dependent personality, care for their countries and people, lay themselves in the society and they look forward to the realiz
9、ation of their personal value. At the same time, they seriously obey the moral principl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personal moral cultivation, emphasize the improvement of moral spirit and personalities an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they range their wills and actions into morality.
10、 Compared with the vanity preexistence and eternity, they emphasize more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present life. This kind of practical world view leads them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from which forms the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statecraft. This culture sense of pursuing for the realizati
11、on of personal value and moral spirit has become a commonness, which has grown into the unconscious mind of Chinese and become the thinking tendency and value tendency of Chinese. This also makes up the common psychology state and characters of Chinese people and forms the culture psychology mechani
12、sm in the culture circle of China. Scholar group in Shih Chi insist the improvement of personal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dignity, regard morality as their own task, have strong moral spirit, realize the sublimation of the group sense during the spirit pursue beyond themselves, will not yiel
13、d to power and violence, so that to reach the deep humanity care towards the reality. The spirit of seeking for the way of life and pursuing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showed by them is just the external refle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psychology structure.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14、the background, present condition,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which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 research about scholars in Shih Chi is remarkable,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 of national culture-psychology is rare so as to show the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and lead into the topic. The f
15、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crete images of scholars in Shih Chi and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Confucius, Mencius, Qu Yuan and Yu Rang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pursue of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and strong moral spirit in the scholar group. The second part explain the culture psychology conc
16、ealed in the pursue of value and moral spirit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 and culture psychology.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effect of the scholars culture psychology towards the selection of scholars from the aspects of pursue of personal value and insistence of moral sp
17、irit. The fourth part explain the Chinese culture psychology structure showed by the scholars in Shih Chi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obey of moral principl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rsonalities. The conclusion generalize the affection of this kind of culture psychology structure showed by the scholars
18、 in Shih Chi towards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 Key words: Scholars ; Culture personality; Culture-psychology; Structure personal value; Moral spirit 目录 引言 . 1 (一)课题的研究现状 . 1 (二)本课题研究原因及价值 . 3 一、史记中的士人群像 . 3 (一)心系苍生 胸怀天下 . 3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3 2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6 3上下求索 . 7 (二)遵守信义,舍生取义 . 9 (三)志行高洁,可杀 不可辱
19、. 12 二、士人的文化心理阐释与司马迁的文化人格 .14 (一)士人的文化心理阐释 . 14 (二)司马迁的文化人格 . 16 三、史记中士人心理对选士价值取向的体现 .19 (一)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 . 20 (二)对道义精神的坚守 . 22 四、史记中士人所体现出的文化 心理结构 .24 (一)道德原则的遵从 . 26 (二)个体人格的完善 . 27 1自我精神的修养 . 28 2理想价值的追求 . 29 结语 .30 注释 .32 参考文献 .34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6 致谢 .37 1 论史记中士 的文化 心理结构 引言 史记是中国 的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其时间断限上自
20、 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述了约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开创了史书编撰的全新领域,他 创造性的采取为历史人物立传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的沉浮 , 通过他们立体的呈现历史的变迁, 他从本纪、世家、列传入手全方位地描摹出跨越千年间的各式历史人物形象。其中 司马迁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以其特有的文化内蕴和价值追求 在历史上展现出独特的光芒 。 他们 身处 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中,暂时的从社会等级中游离出来,随着氏族制的衰落,逐渐从氏族血缘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成为社会上一个独立的群体。由于他们无定主,不固属于某个特定的政治阶 层,因此可以在各国间自由流动; 由于这些人既没有官职也不靠生产
21、劳作谋生, 没有 固有的阶级 优势和土地资本,只能凭借他们 自身掌握的学识得以生存。 而他们这种游于各国,或为谋士,或为食客,或讲学论道的生活方式,也使他们可以不完全依附于某个特定的政权或个人,得以独立于社会之中, 这 使他们具 有了相对独立的人格,他们游历于各国间所展现出来的经世致用之才是对 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完善与追求。他们胸怀天下,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试图通过自己的政治主张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这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的拥有传统定义上士人的某些特点,这是士阶层在历史 发展中的沉淀。但是史记中的这群人物却以其特殊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构筑起了一道别具一格的士的群像,他们上达王朝,下隐民间,或为谋臣
22、参议国事、运筹帷幄,或为胸有沟壑的经世大儒讲学论道、著书立说,或 为忠义之士,一诺千金 各方人才被司马迁凝结成一个社会群体,赋予了更深的社会哲学内涵, 一方面,他们拥有士阶层追求人格自由与独立、积极用世、创造 、 继承和传播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司马迁赋予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一, 完善自我人格,维护个体尊严 ;其二,以道为己任,带有强烈的道义精神,在超越自我的精神探求中实现集体意 识的升华,不屈于权势、暴力,从而达到对人世间现状的深层次的人道关怀。 司马迁 重视对士人群体精神领域的探讨, 史记中的士 人群体为实现个人价值 而坚持努力、奋勇前进,这种对今生价值的把握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 心
23、理结构的特质之一。 (一) 课题 的 研究现状 对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的研究历来是 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所在。因为这个文化心理结构本身的稳固性特点,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李泽厚在中国古2 代思想史论中深入探讨了“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这一命题,他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跟这个充满包容性和相对稳定 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密不可分,并在孔子再评价中着重探讨了用来架构自己理论的“儒学”的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一)血缘基础,(二)心理基础,(三)人道主义,(四)个体人格,以及它的整体特征(五)实践理性。除此之外,陈曼娜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一文中从哲学、历史学角度系统的对构成这种
24、文化心理的四维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证;张兴平、李铁军的论民族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宋钢的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机制等文章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士的精神形成始于士人阶层的形成,要探讨士人的文化 心理结构,就离不开士人这个主体,对士人的研究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顾颉刚发表的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对士进行了专门 研究,他认为“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詹子庆发表的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一文,沿用顾颉刚的观点,对士人阶层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的阐述。余英时 先生 的士与中国文化一书 力图通过“士”阶层的历史发展探索中国文化发展的形态。他 将士人 放在了现实文化之下, 认为“士
25、”在中国历史中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承担着传承文化和知识的任务, 他们都胸怀社会政治理想,背负着极强的道义 精神及社 会责任感 。 从 20 世纪 90 年代 开始 , 学术界对士人精神人格的研究 逐渐 成为热点,葛荃 于 2003 年出版的 权力宰制理性 士人、传统政治与中国社会一书 中 专章探讨 了士人的基本生活状态、士人在现世中的作为以及士人精神 , 他 认为士人精神 就 是 通过士人们的信仰、观念所表露出来的精神理念上普遍得到认同的价值体系,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表现为 崇圣和追循王道理想。冯必扬等 于 1993 年出版的 士思维一书 从士 之魂、士之思
26、维模式等方面从思维角度对士进行研究,认为士人阶层有着积极入世的追求。周金华 2004 年 11 月发表的 论春 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及其成因一文认为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 独立人格 的形成是历史的产物,其人格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具有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济世情怀,坚定不移的追求 理想价值 并注重人格价值的实现,并从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分析了成因。冯帆 2007 年发表的 论先秦士人的群体品格一文 认为士人特有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拥有共同的特质,即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开放的心胸及重视道德 精神 的完善 。这些研究都表明士人的文化精 神根植于中国 的文化传统之中 。而史记是 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
27、其中所记 述的士人群体的人格精神,道德伦常,价值追 求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 心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史记的专著论文颇丰,如韩兆琦的史记通论、安平秋等人的史记教程等是对全书作综合研究,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和风格、陈桐生的 与诸子百家之学、陈曦的 与周汉文化探索等是从文化、文学、哲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池万兴的 与民族精神论纲中只是部分提到史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田劲松的 的生命人学主题、杨燕起的 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等文中也或多 或少的提到士人的文化人格,但是还没有对史记中士的 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的专题论 述3 的专著和论文。史记所宣扬的士精神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因 此对其中士文化心
28、理结构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二) 本课题研究原因及价值 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和 笔下的这些士人高昂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人格 正是中华民族文化 心理结构的体现 。因此将个人的文化人格置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大框架之下来分析,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个人的价值信仰体系以及其自身的道德伦常心理,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和大历史的角度来把握司马迁以及史记中高扬个性的士人形象,这是很有价值意 义的研究工作。本文试图从历史、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在哲学、文化学、文学、社会学等多重视野下对史记进行解读 , 在研究方法上以史记为核心,同时以“三礼”、左传、国语、尚书、论语 、汉书 等
29、多种文献资料为参考, 将史记置于 历史文化 的背景 下 ,分析它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质。 一、 史记中的士人群像 (一)心系苍生 胸怀天下 司马迁 笔下的士人多具有强烈的个体尊严和自信心,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充分认识到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现,能坚守住本真,恪守自己不变的灵魂信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他们多为当时的文化精英,在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支撑下,他们观历史兴亡,对时代往往有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认知,他们怀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关 注民生疾苦,力图用自己的主张措施拯救苍生,建构心目中的完美社会, 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质的飞跃。 春秋战国时期, 王
30、道衰落, 礼崩乐坏,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 出现了“天子失官, 官 学在四夷” 2的局面,文化和人 才的外流,使得知识开始向民间传播,满足了下层庶民学习知识的需求, 于是民间私学兴盛。同时各诸侯国之间因为国力的竞争而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增强,也使得诸子百家应运而生,他们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挟带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批掌握着知识的新兴阶层登上历史的舞台。 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士人崛起于春秋晚期,作 为士阶层的先驱代表,纵观其一生,孔子都在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孔子年少时即“常陈俎豆,设礼容。”4 3自小学礼从而表现出高于常人的精神
31、追求。年方十七,他就以年少好礼名达于诸侯,使懿子遵其父孟釐子遗命与鲁人南宫敬叔前来学礼。尽管他 做管理仓库的小吏时能做到称量公平,管理畜牧养的牲畜肥壮繁多,也因 此官至司空, 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使他不满足于这种生活状态,于是他离开鲁国,周游于齐、卫、宋、陈、蔡、楚等国,努力开阔视野,积极学习知识,并 积极 推行 “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和“仁政”的治国理 念,游历中他虽遭到齐国的排斥,受到宋国和卫国的驱逐,被困在陈国与 蔡国之间,虽游说不得,但他在返回鲁国后,依然不改其志,开办私学,广收天下门徒,传授自己的思想理念;致力于编修诗书礼乐,著书立说,传播文化知识。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2、” 4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立下志向,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这是 儒家士人的价值标准,以此来达到个体人格的完善,在积极用世中不断追求个人价值判断的理性升华,也是孔子一生孜孜追求的方向所在。 整部论语就是孔子这种积极用 世精神的折射,相对应的,他在书中也对实现这种理想应具备的“士”的 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核做了很精辟的阐释。 在 论语中 共有十五个地方出现 “士”字 ,除了泛指一般士人外 ,作 为 有修养的理想人格的意义而出现的“士”共有十二次,分别出现在以下的 九句话中: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 语 里仁)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 语 泰伯
33、) 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而所谓达者?”(论 语 颜渊) 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 语 子路) 5.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 偲偲 ,怡怡如也,可谓士矣。”(论 语 子路) 6.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论 语 宪问 ) 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 语 卫灵公) 8.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 语 卫灵公) 9.子张曰:“士见危致 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 语 子张) 子贡曾问孔子 士的定义, 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5这是士的第一等,他们重视自我品格的修养,有崇高的理想,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怀有羞耻之心,能凭借自身的才能担当重任, 很好的为国家服务, 很好的体现“君子”品格的“内圣外王”之道。“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6是士的第二等,宗族称赞他孝敬父母,乡党称赞他恭敬尊长,这是自我品格的基本实现,重孝悌之义是“君子”人格的基础所在。而“言必信,行必果” 7则为士的第三等,士人要做到言语信 实,行为坚决,这是完善自我的最低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