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电离第三课时.ppt
《水的电离第三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的电离第三课时.ppt(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节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第3 3课时)课时)waterH2O回顾:溶液回顾:溶液pH的计算的计算(1)(1)强酸、强酸、强碱强碱溶液溶液pHpH的计算的计算(2)(2)强酸、强酸、强碱强碱的稀释的稀释pHpH的计算:的计算:c c(H H+ +)c酸酸pHc c(H H+ +)c碱碱pHc c(OHOH- -)c c(H H+ +)c稀稀酸酸pHc酸酸c c(H H+ +)c碱碱pHc c(OHOH- -)c稀碱稀碱(3)(3)酸(酸(碱碱)强强混合后)强强混合后pHpH的计算的计算c酸酸1c酸酸2c c(H H+ +)C混酸混
2、酸pHc碱碱1c碱碱2c c(H H+ +)pHc c(OHOH- -)C混碱混碱(4)(4)强酸、强碱溶液混合强酸、强碱溶液混合的的pH计算计算 酸过量酸过量c酸酸c碱碱c c(H H+ +)C混混酸酸pH-混合后溶液显酸性混合后溶液显酸性例例: 0.1L pH=2 的盐酸和的盐酸和0.1L pH=10 的的NaOH溶液溶液 相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相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中和后,判断过量中和后,判断过量(4)(4)强酸、强碱溶液混合强酸、强碱溶液混合的的pH计算计算 碱过量碱过量c酸酸c碱碱C混碱混碱-混合后溶液显碱性混合后溶液显碱性-中和后,判断过量中和后,判断过量c c(H H+
3、+)pHc c(OHOH- -) 例例: pH=4盐酸和盐酸和pH=12的的Ba(OH)2溶液溶液等体积等体积 相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相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PH的应用:酸碱中和滴定的应用:酸碱中和滴定1.1.定义:定义:用用已知已知物质的量的浓度的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酸酸(或碱)来(或碱)来 测定未知测定未知浓度的浓度的碱碱(或酸)的方法(或酸)的方法 2. 原理:原理: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酸或或碱碱溶液跟未知浓溶液跟未知浓 度的度的碱碱或或酸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体积, 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
4、的量的比值, 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计算出碱或酸的溶液浓度。 3. 公式:公式:c酸酸v酸酸=c碱碱v碱碱 (一元酸和一元碱一元酸和一元碱)5. 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仪器及试剂: (1) 仪器: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锥形瓶、 铁架台、铁架台、滴定管夹滴定管夹、烧杯等、烧杯等 (2) 试剂:标准(试剂:标准(酸酸或或碱碱)液、待测)液、待测(碱碱或或酸酸)液、液、 酸碱酸碱指示剂指示剂4. 实验的关键实验的关键:(1) 准确测量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准确测量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 (2) 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5、认识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认识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注意:酸式滴定管不能用于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用于注意:酸式滴定管不能用于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用于装酸性溶液或会腐蚀橡胶的溶液(如强氧化性的溶液)。装酸性溶液或会腐蚀橡胶的溶液(如强氧化性的溶液)。玻璃活塞玻璃活塞橡胶管橡胶管玻璃球玻璃球滴定管的刻度特点和读数方法滴定管的刻度特点和读数方法0刻度处刻度处25ml刻刻度处度处0 0刻度在上方刻度在上方精密度:精密度:0.01ml0.01ml,所以读数时,所以读数时要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 =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后的读数- -滴定前的读数
6、滴定前的读数练习:读出以下液体体积的读数练习:读出以下液体体积的读数78滴定管滴定管87量筒量筒 用用0.1000mol/L0.1000mol/L的的NaOHNaOH溶液,滴定溶液,滴定20 .00ml 20 .00ml 0.1000mol/L0.1000mol/L的的HClHCl 溶液,求随溶液,求随V VNaOHNaOH的增大,的增大,pH=pH=? 滴定过程的滴定过程的pHpH变化变化VNaOH(mL) 0.005.0010.0015.0018.0019.0019.5019.98pH1.001.221.481.843.123.603.904.30VNaOH(mL) 20.0020.0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离 第三 课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