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身份影响信仰者的情绪体验及心理健康-杨冀东.pdf





《佛教身份影响信仰者的情绪体验及心理健康-杨冀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身份影响信仰者的情绪体验及心理健康-杨冀东.pdf(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_ The impaction of Buddhist identity to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y of believers Jidong Y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May,2015 硕士学位论文 M.D.Thesis _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论文题目 佛教身份影响信仰者的情绪体验及心理健康 姓 名 杨冀东 学 号 2013200475 专业名称 应用心理 答辩日期 2015 年 5 月 28日 联系电话 13893102
2、077 E_mail 通信地址(邮编):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公寓 3号楼(邮编 730000) 备注: _ 目 录 摘 要 . V Abstract . II 1引言 . 1 2文献综述 . 2 2.1情绪 . 2 2.2情绪社会化 . 5 2.3宗教与情绪体验 . 6 2.4身份认同的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 12 3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7 4研究一 身份认同对情绪体验的影响 . 18 4.1研究目的 . 18 4.2 研究假设 . 18 4.3研究方法 . 18 4.4结果与分析 . 20 4.5讨论 . 22 5研究二 身份认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24 5.1研究目的 . 24 5
3、.2研究假设 . 24 5.3研究方法 . 24 5.4结果与分析 . 25 5.5讨论 . 26 6结论 . 27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28 参考文献 . 29 附 录 . 33 后 记 . 37 _ 摘 要 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角色,身份角色不仅是类别化个体的依 据,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表现。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身份角色 对个体认知的影响,比如内群体偏向和外群体偏见。但身份角色对个体情绪的 影响较少涉足。尤其对信仰佛教的藏族人而言,在佛教“悲悯、无我”等教义 的影响下,佛教信仰者感知自己与感知他人是否存在差异?受佛教教义的影 响,佛教信仰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否更高?探清这
4、些问题,对解释身份角色如 何影响藏族人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以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共分为两个系列研究。研究 1 采用实验的方法,选取藏族(佛教 信仰者) 、汉族(非宗教信仰者)被试各 40 名,通过让被试想象不同身份的个 体遭遇实验图片中的情境,测量被试的主观情绪体验。结果表明相对于藏族被 试,汉族被试对内群的负性信息表现了更消极的情绪体验,即内群体偏向;而 藏族被试对外群体的负性信息表现了更消极的情绪体验,则内群体偏向现象发 生反转。该研究结果表明,汉族被试和佛教信仰者对内、外群体的情绪体验存 在差异。研究 2 采用调查的方法,选取藏族在校大学生 300 人,以状态自评 量表和多
5、宗教认同量表为工具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宗教实践与 状态自评分数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提示,宗教信仰和行为对宗教信仰者的心 理健康状态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结合两个系列研究,信仰佛教并参加与之相 关的宗教活动,可以使得信仰者心怀慈悲,并获得更为淡泊的处事方式,进而 影响其对内、外群体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词:情绪体验;身份认同;心理健康;佛教;藏族 _II Abstract In social life, we human beings have multiple identities, identities are not only the basis of the categor
6、ies of individuals, but also affecting individual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manifestations. The existing studies concerned about impacts on individuals cognitive made by identities, such as in-Group biases and out- group biases. However, the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emotions has not previ
7、ously studied. Especially for Tibetans who believe in Buddhist, under influence of the Buddhists thought “Compassion and no self“, when negative emotion appears, is the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ay of Buddhists perceive himself and oth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as teachings, whether the B
8、uddhists have higher degre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xploring these problem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xplaining how identities influence the behavioral habits, way of doing thing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ibetans.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wo series. Study 1 is on the base of expe
9、riments, selecting 40 participants in Tibetans (Buddhists) and Han (non-religious) for each group, and asking the participants to imagine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identities suffering situations described in experimental pictures, and measuring the subj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icipan
10、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ing with the participants of Tibetan, participants of Han showed more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of in-Group, which is called in-Group bias. While the participants of Tibetans showed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11、 of out-Group, which in-Group bias phenomenon reversed.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participants of Han and Buddhists have different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in-group and out-group. Study 2 adopted the survey methods, 300 undergraduates were selected to be measured by “self-rating scale” and “multi-
12、 religious identity scale”.Results showed that religious practice had significant _III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elf-rating scores, suggesting that religious faith and practices have obviously positiv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religion believers. Through the two studies, and then believing
13、 in Buddhism and participating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Buddhists can be made more merciful and learn to doing things more indifferently. Thereby putting impact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mental health of both in-Group and out-Group. Key words: emotional experience; identity; mental health; Buddhis
14、m; Tibeta _1 1引言 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角色。对于部分在校大学生来说,我们是 中国人,是父母的子女,或是导师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身份角色不仅是 类别化个体的依据,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表现。已有的相关研究 主要关注身份角色对个体认知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当个体进行身份认同时,个 体会将所属群体内化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此时内群体获得了社会和情绪意义,对 内群体有关事物的评价都会带有情绪的色彩,好像这些事情是发生在个人身上 一样(Smith 张婍,冯江平, Mackie & Smith, 2004)。而现有研究较少涉足身份角色对个体情绪体验的研究。尤其是全 民信仰藏传
15、佛教的藏族,在受佛教“悲悯、无我”等教义影响下,是否会对他 人的苦难反应出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对自己所遭受的苦难是否更为淡然? 如果是这样,藏族佛教信仰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更好。因为大量研究证实 宗教总体上与更多的幸福感,更低的焦虑、抑郁水平,以及更低的自杀率有 关。Sillick & Cathcart(2014) 发现幸福感与宗教实践有关,参与宗教活动较多的 个体可能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受。宗教与心理健康的联系可能还与宗教和灵性本 身的性质有关系,所以需要精确地测量宗教信仰和灵体,使宗教与生理、心理 健康的关系更为直接(Hill & Pargament, 2008) 。探清这些问题,对理解藏
16、族人 的行为习惯,考察身份角色对情绪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_2 2文献综述 2.1情绪 有关“情绪”的定义问题,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已经进行了百余年的辩 论。情绪指的是在产生意识和认知时随之出现的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是大脑对 外界事物和个体需要做出的反应,它是一种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心理活 动。什么是情绪?一般来说,情绪和情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卡耐基先生借 助牛津英语词典,立足于心理学角度,认为情绪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情 绪是一种感情或者情感,它是和意志以及认知相联系的。在美国心理学家德弗 雷看来,情绪是在身体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复杂的精神状态。它是种冲动,是 随着情感而来的,这种冲动促使我
17、们依照着某种方式去行动,同时它也包含着 生理的和行为的变化。情绪的定义多达 20 种,虽然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几 乎所有的定义都认为情绪的组成包括三个成分:1.情绪会引起身体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是对情绪进行的表达。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将认知包括 在内,其中也不排除评价外界事物的内容。 研究者在定义情绪的时候,将这些特点和关系反映了出来。例如,功能主 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存在于主体和环境或者事件间的 关系中的(Campos, Campos, & Barrett, 1989) 。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一种体 验。它可以体验到趋向是知觉到事物是有益的,而离开是知觉
18、到事物是有害 的。伴随这种体验的是与之拉近距离或者远远避开的生理模式(Arnold, 1960) 。 拉扎勒斯和阿诺德雷斯则将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从周围环境中体验到的好或者 坏的心理反应,它的存在对时间评价具有依赖性(Lazarus, 1984) 。 自古希腊起到现在,每个时代的思想家都在尝试着从理论角度对情绪的发 生进行阐述。当代有关情绪的理论往往对经验主义探究方法更为关注。心理学 研究人员发现,不少理论虽然独立,但彼此并没有互相排斥,在考察多种角 度,将种种理论融合在一起后,我们意识到对情绪体验的发生之所以产生争 议,是因为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注意个体的身体反应,而忽略 了认知判
19、断的重要性。 情绪是主观体验和客观反应的统一,既有其目的,又是对社会的一种表 达。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在情绪构成理论看来,情绪出现时,需 _3 要将五个基本元素在短期内进行同步,加以协调。 (1)认知评估:在对外界事 件(或人物)进行关注时,认知系统会对事件的感情色彩实施评估,从而出现 情绪体验。 (2)身体反应:主体需要对突然出现的状况做出适应, (3)感受: 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 (4)表达:人的情绪借助脸部表情和声音改变展现出 来,其目的在于将个体对事件的观点及其行动目标向在场的人表现出来。情绪 的表达既包括所有人都具备的共性,也有某个主体的个性。 (5)行动的倾向。 一直以
20、来,研究人员在对基本情绪的定义上争论不休,更有甚者,认为基 本情绪是不是存在。所谓基本情绪,指的是黄、红、蓝这些情绪的三原色。其 他复合情绪由这三种基础情绪组合而来。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美国心 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研究证实人类确实有几种关键情绪存在。艾克曼强调,人 类的怒、喜、哀、惧这 4 种最基本的情绪,和面部表情相对应,受到全世界文 化界的认可,甚至包括一些不懂文化,没有接触过电影电视的人群,从而表明 情绪反应是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反应。 依据情绪状态可以对情绪进行分类,它们是激情、心境及应激三种。划分 情绪状态是基于情绪维度理论的基础,所谓情绪的维度,指的是情绪所拥有的 某些特点,重点表
21、现为情绪的激动性、动力性、紧张度及强度等方面。(1) 心 境:心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情,这种情绪非常微弱,但具有弥散性和持续的 时间长的特点。(2) 激情:激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激动,这种情绪来得比较猛 烈,然而却迅疾而短暂。(3) 应激:应激又叫做应激反应,指的是一种适应反 应,它是在内部及外界的环境因素和来自社会以及自己的心理受到刺激时所产 生的。 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 松弛这几个维度构成的。每种情绪都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相异的位置上分 布。他的这一观点,奠定了情绪维度理论的基础。 上个世纪 50 年代,施洛伯格通过探究面部表情得出,情绪存在着愉快不 愉
22、快;激活水平;注意拒绝这几个维度,创设了三维模式图。在这一模式图 中,快乐维度为长轴,注意维度为短轴,而激活水平这个维度则在和椭圆面相 垂直的轴上,整合这些便可以使各种情绪产生情绪。60 年代末期的时候,普拉 切克表明,情绪存在相似性、强度及两极性等维度,同时,普拉切克借助倒锥 体的形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悲痛、惊奇、恐惧、接受、狂怒、狂 喜、憎恨、警惕等情绪出现在顶部,而在这些情绪中又有相似成分,但强度在 _4 逐渐减弱。伊扎德(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情绪四维理论。在他看来,情绪存在 着四个维度,即:愉快度、激动度、紧张度、确信度等。而黄希庭则觉得如果 将情绪具体针对的对象抛开,只是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身份 影响 信仰者 情绪 体验 心理健康 杨冀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