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24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24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1-24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 (21-2421-24 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课、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21.21.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 3.能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4.能读懂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送别音乐)同学们
2、,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是常有的事,有的人 选择用音乐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有的人则选择用诗来表达离别时的心情。现 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释题,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2)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写了什么。 (3)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全班齐读整首诗。 (2)从诗的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 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 递着
3、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秋风秋雨 愁煞人” , “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凄冷气氛。 )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诗人为何要这样比喻自己?(课件出示写作背 景) (4)同学们已经能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之感,从后两句诗中读出 乐观坚强之意。那你们会吟诗了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地吟诵,抑扬顿挫地 吟出诗的韵味) 3.背诵古诗,默
4、写古诗。 三、拓展延伸,小结三、拓展延伸,小结 1.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2.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 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忧伤。7.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边塞的风景图,指名用词语表达图片中的意境。 2.简单介绍作者: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 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板书课题)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今天我们来学习中间的第三 首。 二、理解诗意二、理解诗意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
5、好古诗,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单于:匈奴的首领。欲:想要。将:率领。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句意: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 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句意:我军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
6、纷纷的大雪洒 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 ,无光也。 “雁飞高” ,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2.尽管有夜色掩护, 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 四句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 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有没有追上敌人,他只描绘了一个准 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将士们的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四
7、、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 :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 惊飞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 : “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字感受到雪很大, 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感受到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读出 了作者对将士们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 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们雪夜追敌的场面来展示他们英勇无畏的气 概的,那么剩下的几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然后 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图,激趣揭题一、欣赏美图
8、,激趣揭题 1.欣赏一组梅花图。 (课件出示)指名用一个词语来赞美梅花。出示一组赞 美梅花的词语,齐读。 2.介绍诗人,揭示诗题。 (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画的一幅梅花图,诗人 为自己画的梅花图写了一首题画诗墨梅 。 3.看看这幅画,想想诗题的含义。 (水墨画的梅花) 二、自读古诗,自主质疑二、自读古诗,自主质疑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质疑。 (出示要求) 1.用“/”画出古诗的停顿,按照停顿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三、汇报交流,读懂诗意三、汇报交流,读懂诗意 1.汇报交流,指导诵读。 (1)请生画节奏并诵读,再让全班听课文的范读,指名读、齐读,然后让 学生
9、变换多种方式读,如:竖排读。 (2)有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感悟来进行个性化的诵读,读诗也是一样的, 要读出我们自己的味道。如果我想要表现王冕很自豪地说这棵梅花树是他家的, 就可以重读哪个词语?(师示范)想要表现每一朵花就要重读哪个词语?(指名 读)让学生自由练读,处理重音,再指名 2 个学生读。 (3)这样你就会填空式地读,据诗意选择诗句读。 2.设置疑问,引导理解。 (1)谁知道王冕家的这株梅花生长在哪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介绍“洗砚池” 。王冕为什么说“我家洗砚池”? 介绍“砚” 。 (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指导书写“砚” 。 (2)王冕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只用淡淡的墨痕来画梅花呢?
10、四、拓展阅读,感悟诗情四、拓展阅读,感悟诗情 1.王冕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明了诗人的什么 志向呢?(王冕借墨梅的“淡墨”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志向, “清气”表现自 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 2.教师小结:王冕曾说: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他已与墨梅 融为一体,墨梅的品格就是作者的人品。王冕借墨梅的品格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1.学生动手画一画梅花,把它做成书签,题上你喜欢的一首梅花诗,送给自 己的好朋友。 2.搜集有关梅花的词语和诗词,办一期以“梅花”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板书教学
11、板书 21.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 冰心孤乐观玉壶 塞下曲 单于夜遁逃(惊恐、狼狈) 边防将士轻骑逐(警惕、果敢) 墨梅 墨梅淡墨清气 王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这三首诗虽主题各异,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伟大的品格。其中芙蓉 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身的高 风亮节。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者听读, 或者范读,或者领读,或者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 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经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 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这样不仅激发
12、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 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22.文言文二则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 4 个生字,会写 9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勤奋学习、持之 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 囊萤夜读和铁杵
13、成针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 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 囊萤夜读 。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 1.人物简介:车胤(yn) (约 333 年401 年) ,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ng)勤(qn)焉(yn) 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 点拨: “囊” ,上中下结构; “恭” ,部首是“” ,不
14、要错写成“水”或“氺” 。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 /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 (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 (1)得:买得起。盛:装。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 的意思相
15、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 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 (2)大意:晋代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他) 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夜晚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 就用白色薄绢做成(透光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当作灯来照着书本,在夜晚接 着白天学习。 四、深入探究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质。 (1)谈谈你对人物的看法。 (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我读出了()的车胤。 (2)教师归纳:我读出了(谦逊有礼、勤奋、聪明好学、不怕吃苦)的车胤。 2.谈启示。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是
16、什么?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同桌交流) 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着看书,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 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2)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归纳: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 五、创编故事五、创编故事 车胤是怎样在萤火虫微弱的光下勤奋夜读的?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故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 1.听写第一则文言文中的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 ,看看又有什么新的 收获。 二、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二、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1.明确要求: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
17、准字音,读通句子。可通过查字 典或同伴互读的方式认读生字。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3.检查朗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 /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 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要求: (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 (1)媪:年老的妇人。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2)大意: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人说
18、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山中求学, 因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渡过了这条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正 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 成绣花的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四、深入探究四、深入探究 1.分析人物品质。 (1)谈谈你对人物的看法。 (要求: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我读出了()的李白。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读出了(好问的、有毅力的、持之以恒)的李白。 2.谈启示。 (1)小组交流: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归纳: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我们做事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 (2)积累与学习有关的成语
19、故事,并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五、创编故事五、创编故事 1.在学习的过程中,李白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他是如何做的呢?想象当时的 情景创编故事。 2.写完后小组交流,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读。 六、拓展延伸六、拓展延伸 韦编三绝: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 片片竹简上的,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编成绳子把这些竹简 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周易文字艰涩,内 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 多次。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 “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 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
20、和内容了。 ” 教学板书教学板书 22.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勤奋苦学 铁杵成针持之以恒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文言文二则由两篇短小的文言文组成,内容励志,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 兴趣。我先抓住字词解释和翻译环节,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便于培养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上课时,我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完成对 人物的评价。在谈受到的启示等环节,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培养学 生的阅读能力。我还注重学以致用和自由创作,比如成语造句,故事创编,以培 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很少,以后要多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 23.23.“诺曼底号诺曼底
21、号”遇难记遇难记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5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 该承担的责任。 3.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断的优秀品质。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 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2.学习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进行质疑一、导入课题,进行质疑 1.(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部分剪辑视频)大家看过泰坦尼克号这部 电影吗?1912 年这艘当时世界最大
22、、最豪华、意为永不沉没的客船载着 1513 名 乘客和船员因撞到冰山而沉没,这次海难最后只有 500 多人侥幸逃生。海难的恐 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寒而栗。 1870 年, 有两艘英国轮船相撞,但其中的一艘 “诺 曼底号”除船长以外其余 60 人都安全获救,这是真的吗?为什么只有船长没能逃 生呢?出事时人们都在干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赶快到“诺曼底号”上去寻找 答案吧。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的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我们先来拜访他,谁认识 他?投影雨果画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二、购买船票,掌握生字词二、购买船票,掌握生字词 1.(出示本课“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指名读,组词,正音,齐读。
23、 2.开火车读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师相机指导学生较难理解的词语。 三、登上三、登上“诺曼底号诺曼底号” ,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船长是谁?在紧急情况下,船长是如何救人的?海难的结局如何? 四、整体感悟课文四、整体感悟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配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 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悟场景,初步受到震撼,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 感情。 2.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 (1)开头介绍“诺曼底号”部分用轻快、平和
24、与赞美的语气来读。 (2)中间撞船部分要读出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与船长有关的部分 要读出镇定威严的语气。 (3)最后一段应该读出人们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课件演示,模拟撞船一、课件演示,模拟撞船 1.(课件播放) “玛丽号”肇事,船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船发生了可怕的 震荡,人们就要葬身鱼腹了。 2.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诺曼底号”,你能还原一下发生海难时船上的 情况吗?想象“诺曼底号”遇难时的恐怖场面。 3.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行船环境慌乱的逃生伟大的船长) 二、研读赏析二、研读赏析 1.课文中有许多场面描写,赶快在课本上标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七 单元 21 24 口语 交际 习作 园地 教学 设计 教案 反思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