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抗旱应急预案.doc
《府谷县抗旱应急预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府谷县抗旱应急预案.doc(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府谷县抗旱应急预案目 录一 总 则11.1 编制目的11.2 工作原则11.3 编制依据21.4 适用范围3二基本情况32.1 自然地理概况32.2社会经济92.3水资源概况102.4 旱灾概况122.5抗旱体系17三 指挥体系及职责233.1 指挥体系233.2 职责23四 预防及预警274.1 预防274.2 预警31五 应急响应355.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355.2 级响应355.3 级响应375.4 级响应385.5 级响应415.6府谷县抗旱应急预案启动情况简表445.7 宣传动员455.8 响应结束45六 后期处置456.1 损失评估456.2 灾民救助466.3 效益评估46七
2、 应急保障措施467.1 资金保障467.2 物资保障477.3 应急队伍保障477.4 技术保障477.5 宣传与培训48八 附则488.1 编制、审查与审批488.2 预案修订488.3 本预案自县人民政府批准发布之日起执行49一 总 则1.1 编制目的 府谷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旱灾多发易发,抗旱形势十分严峻,为全县抗旱工作的需要,加强对抗旱工作的指导,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情、灾情,增强抗旱风险意识,确立防旱抗旱措施,提高全民抗旱应变能力和抗旱主动性,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保障城乡居民正常生活用水,维持社会稳定,促进抗旱减灾工作科学、规范、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减少旱灾损失,保障全
3、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1.2 工作原则 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要求,本着“抗长旱,防大旱,科学抗旱,早动手,抓主动”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坚持以下工作原则:1.2.1 抗旱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的现代化水平。1.2.2 坚持统筹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统一调度水资源和抗旱资金,把保证饮用水安全、城乡供水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最大程度地减少旱灾损失。1.2.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抗旱责任体系,落实以行政首长
4、负责制为中心的各项责任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部门协作、分级责任。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团结一致的抗旱工作原则。1.2.4 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把气象和雨情预报作为旱情预测的信息基础,把水源工程建设作为防旱抗旱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抗旱现代化水平。1.2.5 因地制宜、优化配置。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先节水、后调水,城乡统筹,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满足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1.2.6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抗旱工作管理,提高抗旱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水平。1.3 编制依据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
5、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陕西省实施细则等国家法律、法规;1.3.2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陕西省防抗干旱灾害应急预案、抗旱预案编制大纲、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干旱评估标准、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试行),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报旱制度、报旱标准、抗旱预案编制导则(试行)等部门规章和文件;1.3.3 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结合我县的气候、地理特点、干旱特性、抗旱工程现状、社会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以实用和便
6、于操作为目的。今后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府谷县抗旱应急预案属地方性、阶段性预案,用于指导我县抗旱工作。二基本情况2.1 自然地理概况2.1.1 地理位置府谷县地处陕西省最北端,位于东经1102211114,北纬38423935,东部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曲、保德两县相望,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县毗连,全县东西宽74.4公里,南北长96.6公里,总面积3212平方公里。2.1.2 地形地貌府谷县处于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东北部的接壤地带。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主要由西北至东南流向的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四条大川和相应的五道梁峁为骨架,海拔高度在780
7、.01426.5米之间,相对高度差为646.5米。自第四纪以来,由于受外力地质作用和几千年来人为活动的影响,区内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形成了特有的半干旱黄土风沙地貌。2.1.3 土壤类型府谷县的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水文、地形等多种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其类型多种多样。全县土壤分为风沙土、黄绵土、红土、黑垆土、淤土、潮土、草甸土、盐土、紫色土、栗钙土、沼泽土11个土类、16个亚类、23个土属、84个土种,以黄绵土、红土类和风沙类土壤为主。全县土地广阔,多系黄土性土壤,其结构疏松,耐蚀力小、透水性良好、持水力低,易形成地面径流,沟蚀严重。2.1.
8、4 植被情况府谷县的植被类型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温带草原地带,从整个植被景观看,府谷植被类型是从森林草原类向典型草原地带性质过渡的地带性植被,府谷县整体植被覆盖率较小。2.1.5 气候气象府谷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热同期,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差与日差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年际变化大。自然灾害是旱、涝、霜、雹。春季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寒流霜冻、大风等天气,夏季雨量集中,多发短时阵性降雨,秋季多发阴雨天气,冬季在强大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压的控制下寒冷干燥。(1)温度:年平均气温9.34;最热的7月,月平均气温24.2,极端最高气温40.7(2005年6
9、月22日);最冷的1月,月平均气温零下8.2,极端最低气温为-24(1967年1月15日)。气温年较差32.3。(2)降雨:全县年平均降水量40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至9月,占年降水量的62.1。尤其以8月份最多。降雨量的分布特点是由南到北递减,南北地降水差异在5080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576.2mm,为降雨的3.8倍。降雨呈短时高强的特点。(3)光照:多年平均日照为2894.9h,日照率65,农业活动主要季节的4至10月每月日照数都在230h以上。初霜为10月5日;终霜为4月27日;无霜期177天。(4)风:县内刮风天数较多。冬春多西北风,夏秋多东南风,年平均风速2.6m/s,大
10、于5级风平均8到9天出现一次,年平均出现大风20次。近50多年来最大风速为24 m/s(1965年5月23日NNW风),瞬间最大风速为39 m/s(1978年6月28日NNW风)。各年最大风速在1723 m/s之间。夏季大风主要与雷阵雨有关。(5)积雪、冻土据19592010年统计府谷最大积雪厚度16cm(2002年12月23日),最大冻土厚度141cm(1984年2月19日)。(6)水面蒸发量府谷县境内气象站蒸发观测,19591961年、19682010年共34年的实测蒸发资料,统一换算为E601蒸发皿的数值。府谷县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576.2mm。全年最小值主要出现在1月;夏季气温高,
11、水面蒸发量大,最大值主要出现在5月。最大年蒸发量为1682.1mm(1999年)、最小年蒸发量为1216.6mm(2003年),极值比km=1.4。年度变化较小。2.1.6 河流水系流经府谷县的一级河流有黄河,四级河流有皇甫川、孤山川和悖牛川,五级河流有十里长川、清水川、石马川、胡桥沟、大板兔沟和永兴沟,六级河流有阳湾川、地界川、木瓜川、红寺沟及黄羊城沟。长1km以上的沟道1245条,300m以上沟道5879条。按流域面积分:5.010.0km2的沟道有74条,10.030.0 km2的沟道62条,30.050.0 km2的沟道6条,50.0100.0 km2的沟道6条全属黄河流域。主要河流为
12、:黄河和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悖牛川、胡桥沟。(1)黄河:蜿蜒于县境东部,县内流程107km,占黄河全长5463.6km的1.9%。在墙头尧峁以下为不冻河,清明节前后为黄河流凌期。实测最大流量12800 m3/s(2003年7月30日),因天桥水电厂的调节,府谷站黄河最小流量出现过4.6 m3/s(1978年5月14日)。平均流量在700 m3/s左右。(2)皇甫川:发源于内蒙古准旗牛武城点半沟。自内蒙小石拉塔流入县境,流经本县古城、麻镇、黄甫,在黄甫镇下川口汇入黄河。县内流程48.0km,占该河全长127km的37.1%,县内流域面积418km2,占全流域面积3246 km2的12
13、.8%。实测多年平均流量为4.4 m3/s,年径流总量1.39万m3。7月到9月的径流约占全年总量的78%,年输沙量4673万t,最大流量10600 m3/s(1989年7月21日),最小流量是0 m3/s,大部分年份均可出现断流情况。(3)清水川:发源于内蒙古准旗五浪五素沟。自内蒙古二里半流入本县,途径哈镇、清水、黄甫、海则庙等镇(便民服务中心),在海则庙便民服务中心沙尧则村汇入黄河。县内河长47.0km,占全河长77.0km的61.0%。县内流域面积567 km2,占全流域面积883 km2的64.2%。实测多年平均流量1.2 m3/s,年径流量0.38万m3,7月到9月径流量约占年总量的
14、78%。年输沙量1298万t。最大流量1980 m3/s(1979年8月11日),最小流量为0,多在每年1月出现。(4)孤山川:发源于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自内蒙古羊市塔入境,流经县庙沟门、三道沟、孤山、府谷镇四个镇,由府谷镇高家湾村汇入黄河。县内河长57.0km,占该河全长79km的72.2%。县内流域面积1018 km2,占全流域面积1272 km2的70%。实测多年平均流量2.3 m3/s,年径流总量0.73万m3,7月到9月的径流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70%。年输沙量为1900万t。最大流量10300 m3/s(1977年8月2日)。最小流量为0,大部分年份均可出现。(5)石马川:发源于县内
15、田家寨镇刘崖尧村。流经田家寨、武家庄、碛塄三个镇(农业园区)的部分村,经碛塄农业园区郝家角村注入黄河。该河长43.0km,县内流域面积238 km2,占全流域面积243km2的97.9%。多年平均流量0.44 m3/s,年径流总量0.14万m3,7月到9月径流量约占年总量的70%。年输沙量363万t。最大流量2180 m3/s (1967年9月1日),最小流量是0,绝大部分年份都可出现。(6)胡桥沟:发源于陕西省神木县苏家川。自神木县胡家畔流入本县,途径武家庄、王家墩两镇(便民服务中心)部分村,经武家庄镇园则辿村注入黄河。县内流程18.0km,占全河长38.5km的46.8%。县内流域面积13
16、1km2,占全流域面积210 km2的62.4%。(7)悖牛川:悖牛川发源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自内蒙古伊旗活朱太沟岔流入本县,途径大昌汗镇。县内河长10.0km,占全河长109km的9.2%。县内流域面积399 km2,占全流域面积的2274 km2的17.5%。多年平均流量4.2 m3/s,年径流总量1.31万m3。年输沙量3397万t。最大流量4850 m3/s(1978年8月30日),最小流量0.003 m3/s(1973年7月8日和1975年7月16日)。7月到9月的径流、输沙量分别占年总量的70.1%和94.0%。此外,府谷县还有直接入黄河的小沟49条,流域面积388 km2。2.2
17、社会经济2018年全县粮播面积45.29万亩,粮食总产量69446吨,农作物主要有糜、谷、玉米、高粱、荞麦、绿豆、洋芋等60多种。近年来,县政府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发展效益农业,扶持农民种植具有陕北特色的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2018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58亿元,同比增长8.9%;完成财政总收入128.95亿元,增长59.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41亿元,增长41.1%。地方财政支出46.81亿元,增长28.4%。2018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1元,增长8.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08元,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3元,增长8.
18、9%。2.3水资源概况2.3.1 全县水资源评价结论(1)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6mm,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7%83.2%。(2)全县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576.2mm,极值比Km=1.4。干旱指数为3.68。(3)全县境内的河流含沙量较大,多年平均含沙量介于157.6238.1kg/m3,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介于995110604 t/km2。(4)府谷县自产水资源量为17606.67104m3/a。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5567.00104m3/a,地下水资源量为7294.55104m3/a。府谷县入境水资源量为51123.06104m3/
19、a,包括入境地表水量20625104m3/a,岩溶水资源量为18800104m3/a,黄河河谷漫滩地下水资源量11698.06104m3/a。(5)府谷县自产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479.6104m3/a。其中,地表水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433.1104m3/a,地下水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411.5104m3/a,两者的重复利用量为365104m3/a。府谷县入境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5496.95104m3/a。其中,黄河河谷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0969.95104m3/a,岩溶水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4527104m3/a。综上述:府谷县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干旱严重;地表径流小、时空分布不均、径流含沙量高
20、,难以利用;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黄河沿岸,东部多、西部少,调水距离长,今后,黄河沿岸地下水将是府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承载体。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府谷县水资源利用量为7104.10万m3,其中地表水利用量为1710万m3,地下水利用量为5394万m3。从用水的类型分析:地下水是水资源开发的主体;从用水量分析:农业、工业是水资源用水大户。府谷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统计表分项供水量 (万m3)占百分比(%)总供水量7104100其中:地 下 水539476地 表 水171024按用途划分人畜饮水114716农业250635工业264037工矿外排4236生态3886%2.4 旱灾概
21、况2.4.1 解放后旱灾纪实1951年,春夏连旱,夏田无收成,秋田严重减产,政府大济。1952年,上半年一直未下过好雨,造成夏季作物无法入种,入种的冬、春小麦和其它作物几乎全部青枯死亡,致使夏粮颗粒无收。1957年,旱。1958年,春旱,个别地区出现春荒。1962年,发生春夏秋大旱,前后共计136天,全县未入种的耕地达4万余亩。政府积极组织生产自救。1963年,普遭旱灾,全县受灾面积83万亩,减产粮食500余万公斤。1965年,白日大旱,山地干土层达1米以上,受灾面积143万亩(含复种面积),庄稼收获不及三成,政府大济。1966年,连续干旱,部分地区人口外流。1968年,大旱200天,粮食大幅
22、度减产。1972年,全县大旱,收成无几,政府积极组织生产自救。1974年,连续干旱,18月份降雨仅109毫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河道一度断流,全县减产2成以上。1978年,伏旱,秋作物蜷曲枯萎,大量死苗。1985年,春夏连旱,粮食减产六成。1987年78月,全县出现严重旱情,河道断流,库坝干涸,农作物死苗现象严重。1989年,春季大旱,夏秋伏旱。1994年,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在春播和夏初期间农作物多次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造成严重影响,部分农作物减产失收,特别是初夏的干旱,造成大部分农作物普遍推迟入收20多天,夏田基本无收成。1995年,冬夏连旱,全县4条大川64条小河干涸
23、断流,直接影响部分中小型水浇地灌溉,全县原计划播种夏粮1万亩、经济作物7万亩全未下种,干旱使全县200个自然村8.5万人、1.5万头大家畜、9万只羊、2.1万头猪生活饮水困难,部分乡村靠买水度日,山草枯死、牲畜无法饱食,部分工厂因电厂缺水无法发电,被迫停产。1996年,15月份出现旱情。1997年,从8月初到10月,累计降水仅为64.9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69%,农牧业损失严重。1998年, 8月份我县出现旱情,形成了严重的干旱和秋晒,加之9月高温炎热天气,致使秋作物大幅度减产。1999年,由于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盛夏持续高温,发生严重旱情,导致大部分农作物枯死绝收,农村人畜饮水、牲畜饲草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府谷县 抗旱 应急 预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