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_2.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1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投影仪。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4
2、.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学生回答后,师说: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4.52.7=106)二、探究新知1.比例的意义。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
3、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师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生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3)做一做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610和915205和14第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所以:610=915其余各题分组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4)填空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2.比例的基本性质。(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
4、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4.52.7=106610=915(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师边板书如下)外项积是:805=400内项积是:2200=4008052200(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板书课题
5、: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名回答后,师板书:(7)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三、巩固发展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讨论后指名说明: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
6、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69和912(2)1.42和710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能用不同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3.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和概括能力,获得积极探索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一、认识比例的意义1.出示小红、小明在超市购买练习本的一组信息。(1)
7、根据表中信息,你能选出其中两个量写出有意义的比吗?(学生思考片刻,说出了1.23、25、1.22、35等多个比,并说出每个比表示的意义。教师适时板书。)(2)算算这些比的比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用“=”连接比值相等的两个比。)(3)说说什么叫比例。(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归纳后板书:比例的意义)评析:比的意义、求比值是这节课所学新知的“生长点”。对此,教师将教材例题后(相当于练习)的一组信息“前置”,这样设计与处理,一是使题材鲜活,导入更为自然;二是把“一组信息”作为学生思考的对象,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激活旧知”后,教师引导学
8、生主动进行比较、发现、归纳,最终实现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2.即时训练。A.判断下面每个式子是不是比例,依据是什么?(1)1011(2)153=102a.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是怎样判断的,进而说明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b.剩下的(1)(2)(4)三个比中有没有能组成比例的?c.上面几个比有没有能和54组成比例的,你能不能帮它找一个“朋友”并组成比例?它的朋友有多少个?这些朋友有什么相同点?评析: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上例中教师设计了“即时训练”这一环节。即时训练既有运用新知的直
9、接判断,又有变式和一题多用,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对促进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灵活运用新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引导学生读教材(相关内容),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2)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内项、外项)(3)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指出它的内、外项。(4)任意写一个比例,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填数。(1)出示比例8( )=( )3。想一想,这两个空可能是哪两个数。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从比例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填数相对费时,慢慢地,学生似乎发现了“规律”,填数速度加快。教师将学生的发现(如1和24、2和12、0.5和48)板
10、书在括号下面,与学生一起判断能否组成比例。(2)观察思考:在填这些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发现每次所填的两个内项之积相等,进而发现“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3)再次设问:在这些比例中,“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意见不一,自发产生验证的需求。)A.先验证黑板上的比例式,再验证自己写的比例式。B.概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同桌相互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4)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学生作答。产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验证能否组成比例的需要。)评析:“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11、,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教学环节正是基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先由开放性问题引入,给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以各自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认识经历了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过程。通过“你有什么发现”,“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在所有的比例中都有这样的规律”两个问题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使学生人人体验到“发现者”的快乐。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些“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无疑是有益的。2.即时训练。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61.8和4249
12、和510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其实我们是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假设成立,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1.猜数游戏。在下面每个比例中,有一个或两个数被遮掉了,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猜出来吗?35=6( )( )5=6( )35=( )( )2.你能用3、5、6、10这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吗?把它们都写出来。(学生探索后交流。)利用这四个数最多能写出几组比例?怎样写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根据时间来安排讨论,也可留作课后进一步探讨。)评析:练习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注意练习的梯度
13、、层次和思维含量。特别是最后的挑战性问题把学生带入了“欲罢不能”的境界,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总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一堂“老课”,但执教者却能“老课新教”。新授课的巧妙导入,数学化过程的有效展开,训练的精当、扎实、灵活,以及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等方面都颇有新意,因而,这是一堂以新课程理念做指导,又保持着数学课“本色”的朴实无华、扎实高效的数学课。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3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
14、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2.4401.660”。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
15、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1、教学情境的呈现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
16、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为此,我简单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内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这个问题简单却开放,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求比值的方法解决:先填进一个数,然后就出比值,再确定另一个数。只要老师有意识的把学生的回答有序板书,可以达到引导有序思考的作用。2、教学方式的选择教育的真谛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然需要积累一定量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侧重
17、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的宽度和增加思维的厚度。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身并没有难度,难在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我想,这个探究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吧。只有当学生经历了这个探究式学习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体验思考与合作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练习的设计(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旨在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渗透假设、验证的解决问题方法,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
18、和两个內项的积。补问引出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追问引领学生对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和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凸显了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2)根据乘法等式“2936”写比例。既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用,又旨在渗透有序思考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3)如果a2b4,则a:b():(),旨在将比例的基本性质逆用推广到一般。追问: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体验变与不变的思想。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列举、归纳的过程,提升思维水平。(4)猜猜我
19、是谁?6:()=5:4,旨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渗透方程思想,为解比例的学生作铺垫。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呈现:4:5和8:10(1)认识吗?叫什么?(2)正确吗?为什么?(4:5=0.8,8:10=0.8,所以4:5=8:10)(3)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4:5=8:10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1)1.4:=:5(2)=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猜数呈现比例“12=2”。(1)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
20、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2)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2、猜想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3、验证(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2)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呢?(3)合作要求1)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2)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3)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4、小结(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3:5=4:6,为什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
21、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3:8=9:( ) 0。5:( )=5:17制
22、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索发现新知。1、引用练习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2、练习:请指出下列
23、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80:2=200:56:10=9:151/2:1/3=6:40。2:2。5=4:502。4:1。6=60:40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两个内项的积是:89=72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
24、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三、基本练习。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1)6:3和8:5(2)15和0。84(3)1/3:1/4和129(4)1。2:3/和4/5:5(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12:3=( ):5(2)( ):1/3=1/4:1/6(3)0。2:0。6
25、=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5、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6、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四、全课总结: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
26、分名称。2、学生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知识链接:比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什么叫比例?2、下面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2.4:1.6和60:40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请自学教材41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2)找出比例2.4:1.6=60:40的外项和内项,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有什么发现?3
27、)请自己任意举例,验证你的发现。4)试着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2)2.41.6=6040两外项积是:2.440=96两内项积是:1.660=962.4401.660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各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3)学生举例子,验证发现的规律。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练习检测,巩固应用1、填空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28、2.在比例里,()等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在a:7=9:b中,()是内项,()是外项,ab=()。4、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2、判断(1)因为69183,所以63189()(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应互为倒数。()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0.22.5和450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先判断,并说明理由。巩固学生对比例各部分名称的理解。巩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巩固学生能正确的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
29、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在教学比例(特别是分数形式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要特别强调哪是外项,哪是内项。2、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
30、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 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1)3:8=9:( ) 0.5:( )=5:17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
31、学配合老师)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 探索发现新知。1.引用练习中的3:8=9:24 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
32、=4:502.4:1.6=60:40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两个内项的积是:8 9=72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
33、项的积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三、 基本练习。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1)6:3和8:5 (2) 15和0.84(3)1/3:1/4和129 (4)1.2:3/和4/5:5(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12:3=():5 (2)():1/3=1/4:1/6(3)0.2:0.6=6:() (4)4:3=80:()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34、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四、全课总结: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教材利用三角形的缩小做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不同的比例,以其中
35、一个比例为例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在让学生说出其他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在观察各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的基础上,发展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材还介绍了分数形式的比例基本性质的表达方法。“试一试”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练一练”和练习十第1-4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设计思路: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由于教学大纲规定,许许多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只是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点,沦为考试的奴隶。其实知识是死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拥有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拥有智慧,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从教育
36、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智慧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的熏陶。智: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过程或认知结构,即对外部信息的感知、整理、联想、储存很搜索、提取、操作,或通过此过程形成的认知水平。慧:是人类个体所认知事理的评判过程和评判标准。我校通过创设智慧课堂,使教学触及学生的世界,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做到了“以智促知” 。基于以上认识,我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
37、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
38、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到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3、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时,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自由驰骋的思考空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方法,在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中生成灵感,碰撞
39、智慧。正是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课才变得生动和真实,学习才显得如此活泼和有效。数学的学习成了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成了放飞心灵的快乐之旅。课堂已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智慧培育的圣殿。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确实我们教师应该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演绎精彩生命的舞台,把主动权、选择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有层出不穷的生成,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节课是概念教学,不太好讲。在上课之前我感觉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0、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然后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再小组交流,这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有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同位交流、多方验证。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采用了自主观察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且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但是上完课之后,我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1、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还不能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如果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2、上课心态、情绪还不够平稳,计算
41、机技能、教学机智、自身素养还有待提高。为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最后有点赶时间。3、面对一些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我还不能及时抓彩,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展”与“建构”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好好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8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2、
4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难点: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教具准备: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比例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8:453:52.7:4.5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师:相机板书:3:5=2.7=4.5?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
43、意义二、揭题示标。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三、自主探索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生各抒己见。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自学指导: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二)自学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三)汇报分享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1)15:2.4=10:1.6(2)60:15=40:10(3)(4)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生: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