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人格心理学(自己整理) 人格心理学 华若蒙 第一章 绪论 1、 人格就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 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殊就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 (2) 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 (3) 人格就就是这样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 (4) 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困难性与独特性等特点。 (5) 人格既就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P5) 2、 人格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困难性、独特性。 3、 人格的稳定性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具有
2、 跨时间的连 续性与 跨情境的一样性。 4、 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第一层,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其次层,揭示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第三层,揭示个体独特性。 5、 本书的架构:T 3D,T就就是指人格理论,3D则就是组织各种人格探讨主题的线索,就是在 Cloninger 的人格描述动力发展模型(3D 模型)的基础之上经过修正而来的。 主要内容 详细变量 人格理论 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人格表现 认知 心情 意志 场独立场依存、归因风格、乐观主义 焦虑、抑郁、华蜜 攻击、利她、限制 人格动力 动机 目标 自我 适应 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密切动机 目标单元
3、、目标内容、目标追求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调整 压力与应对、A 型性格、完备主义 人格发展 发展 文化 叙事 发展轨迹、影响因素、深层机制 文化与人格、性别、中国人的人格故事与人生 其次章 人格探讨与测评 1、 人格探讨方法:(1)个案探讨:寻求探讨深度 (2)相关探讨:寻求探讨广度 (3)试验探讨:寻求因果关系 2、 个案探讨方法: 临床探讨 叙事法(生活史) 第三章 特质理论 1、 、 Gordon W 、 Allport, 美国心理学家,既就是特质理论的创立者,也就是公认的 人格心理学 学科创始人。 2、 Allport 把特质区分为: 共同特质:人类共有的特质,人人都具有,个体间的差异
4、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特质的强弱程度不同。 个人特质:个人独有的,与共同特质相对,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 3、 个人特质分为: 首要特质: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核心特质:能够代表个体主要特征与性格的核心成分,5-10 个。 次要特质:一个人某种详细的偏好与反应倾向,普遍性、一样性较差。不易为人视察。 4、 Cattell 将特质区分为: 表面特质: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彼此就是不相关的,从外显行为能干脆视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彼此相关、共同改变的一系列特征,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5、 Eyse
5、nck 的三维人格理论: 外向性:反映的就是人的活动性指向与强度,这个维度的一端为典型的外向特征群,另一端为典型的内向特征群。(外向者:好交际、爱喧闹、易冲动、自信、活跃、喜爱追求改变;内向者:固执、刻板、主观、羞涩、不易激烈) 神经质:反映了人心情的稳定性。此维度的一端为心情不稳定,另一端为心情稳定。(高神经质者:过分担忧某事或胆怯某物的倾向,出现不平衡的焦虑状态;低神经质者:安静的、好脾气的、耐性的) 精神质:高分端为高精神质,低分端为超我机能。(高精神质:高攻击、冷漠、自私、冲动、反社会、思维与行为迟缓、高创建性、坚毅;超我机能者:慈爱与好心肠) 6、 Eysenck 的人格类型与古希腊
6、气质学说的对应关系: 7、 McCrae 与 Costa 的五因素人格理论 五个维度: 外向性、随与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第四章 生物学理论 1、 Eysenck 的唤醒理论: 唤醒就是指大脑皮层随时打算反应的警觉状态,它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 外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比内向的人低,所以她们要去寻求较剧烈的刺激,缺少刺激对她们而言意味着枯燥、沉闷与无聊; 内向的人皮层唤醒水平较高,微弱的刺激就足以维持她们的兴奋,所以较强的刺激很快就会使她们感到疲惫。 2、 、 Davidson 的大脑不对称性理论 左半球 → 主动心情; 右半球 → 消极心情 3
7、、 行为遗传学的探讨方法: 家族探讨、双生子探讨、收养探讨与模型拟合。 4、 用进化机制说明现象:求偶、社会焦虑、攻击等(P78) 5、 社交焦虑就是指个体担忧或胆怯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她人的消极评价。 进化机制说明:有利于被群体接受或防止被群体排斥的心理机制,当个体得到群体内其她成员的消极评价时感受到的抑郁与担忧,这种抑郁与担忧可以使个体及早发觉被排斥的迹象,从而实行措施去主动解决问题。而那些对自己受到排斥却麻木不仁的个体最终则可能被群体驱除,从而因得不到足够的爱护而无法存活或者繁衍后代。 第五章 精神分析 Freud(弗洛伊德) 1、 Freud(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三个部分: 本我、自我与
8、超我。 本我就是人格中最原始、也最难以接近的部分,包含性与攻击本能。受欢乐原则支配。 自我在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起中介作用,它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代表了道德力气,遵循完备原则。 之间的关系: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帮助本我获得本能的满意。本我也必需受到自我的指导与限制,否则会颠覆理性的自我。自我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自我听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需找寻满意本我须要的事物,而且必需考虑到所找寻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2、 Freud 认为本能分为两类: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3、 固着:人格不会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成长。这样人即使到了成年,心理上还停留于儿童水平。 退行:在肯定条件下,个体就
9、会表现出固着年龄时期的无趣行为,即所谓的退行。 4、 Freud 提出的人 人 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藏期、生殖期。 性器期产生恋父、恋母情节(俄狄浦斯情结) Jung(荣格) 5、 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之下更难触及的层面,就是个体不了解的、最为神奇的领域,包含进化史上全部人类以及动物祖先所遗留下来的那些阅历。如,惧怕黑暗,敬畏鬼神,依恋母亲,警惕生疏人。类似于本能(较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更深化) 6、 原型就是心理生活的先天确定因素,也就是一些在心灵的各个意识层面相互联系的功能单位。 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阴影、真我、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几个类型。 Adler(阿德勒) 7、
10、 生活 风格:个体在补偿自卑感的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反应模式。 8、 Adler 提出了 四种生活风格类型:限制型、索取型、回避型与社会型。 健康生活风格: 社会型 Horney 9、 Horney 提出的 三种神经质的类型: 听从型(接近她人)、敌对型(反对她人)、退缩型(回避她人) 10、 应当的专横:在志向自我的左右下,神经症患者觉得自己就是全知全能的圣人。应当无私,应当有预见力,应当不依靠任何人,应当不知疲乏,应当不失败。 第六章 行为主义 1、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应(P113) 2、 Watson( 华生)认为,人格不过就是人的习惯系统而已。 Skinn
11、er(斯金纳) 3、 强化:就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 正强化:就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或增加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负强化:就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撤除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4、 惩处:就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削减的条件。 正惩处:就是指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削减。 负惩处:就是指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撤销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削减。 5、 、 探讨: 惩处为什么不那有效? (1) 惩处只能使个体削减某种不良反应,而保证其学会正确反应。 (2)
12、过多惩处会形成条件性恐惊。 (3) 不利于人际关系,疏离父母怨恨老师。 (4) 可能会引起关注,变成对错误行为的强化。 (5) 由权威实施,可能使个体产生视察学习。 (6) 过多惩处损害个体的自尊心与理健康。 6、 Skinner 认为,人格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人格不过就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 第七章 人本主义 Maslow(马斯洛) 1、 、 Maslow 的须要层次论 生理须要、平安须要、爱与归属的须要、敬重的须要、自我实现的须要 2、 Maslow 把人的基本须要分为: 缺乏性须要:由缺乏所引起,假如得到满意,惊慌就减弱。包括前四种。 成长性须要:须要的满意不就是为了缓解惊慌,而
13、就是为了不断地获得新的满意,更多发挥自己的潜能。 3、 自我实现: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干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希望成为她能够成为的那种人。 4、 自我实现的体验就是一种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的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灵上的满意感、完备感,充溢着敬畏、迷狂与极度华蜜之感,自我与世界融为一体,不再有时空限制与冲突冲突。 Rogers(罗杰斯) 5、 价值条件:个体获得主动的自我体验必需要满意的条件。 6、 自我协 调: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中没有相互冲突的阅历。 7、 询问师应具备的三项素养:真诚一样、无条件主动关注、同理心。(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8、 真诚一样、无条件主动
14、关注、同理心就是成为全面发展或自我实现的人的必要与充分条件。 9、 无条件主动关注:指个体在任何条件下,即便表现出弱点与错误的时候,都能得到她人的主动关注。 有条件主动关注:指个体只有在自己的行为符合她人标准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她人的主动关注。 第八章 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Kelly 1、 建构:用来说明与预料事务的认知结构。(Kelly 的人格理论) 2、 Kelly 把 焦虑定义为个体相识到其遭受的事务在自己建构系统的适用范围之外。 Rotter 3、 期望 价值模型:一种行为在某种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就是由个体对该行为的期望与强化值共同确定的。 Rotter 用行为 潜能、期望, 强化值与心
15、理情景来说明与预料人类的行为。 Bandura(班杜拉) 4、 替代强化:由于瞧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受到间接的强化。 5、 自我强化:假如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就会感到满意,这种满意就就是对相应行为的强化。 6、 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实力的信念。 7、 三元交互确定论:人的行为就是主体(人)、行为与环境这三种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8、 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P174) 第九章 认知 Witkin 1. Witkin 等人提出 场依存 场独立的的人格维度概念,以描述人们在认知上的这种差异。(由于这一人格维度描述的就是人们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也常被称为认
16、知风格) 场独立的人:以内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推断的人。 场依存的人:以外在线索为主进行垂直推断的人。 2. 场独立与场依存孰优孰劣? (1) 场独立的人擅长分析困难的情形并从混乱的分心事物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但她们的社会技能往往略显不足,因为她们更喜爱与她人保持距离。 (2) 场依存的人有较高的社会技能,她们简单受其她人的吸引,比场独立的人更能留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3) 因此,场独立的人认知重构技能好,场依存的人人际交往技能好,这个人各维度虽然在两极上有不同的表现,但在价值上就是中性的,没有凹凸优劣之分。 3. 归因内容维度:限制点维度、稳定性维度、可控性维度、普遍性维度。 4. 韦纳的归
17、因理论(选择题,维度?) 5. 自我阻碍( 自我设障):就是个人爱护自尊的一种策略。 有些人在面临重要任务时,会为自己制造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会降低胜利的可能性,但也可以成为失败后的借口。 6. 乐观主义:对主动结果的泛化预期。(气质性的乐观) 悲观主义:对消极结果的泛化预期。 防卫性悲观:在面临即将来临的任务时,以倾向于失败或忧虑失败为策略,来激励自己做得更好的倾向。 7. 乐观者的健康优势 (1) 通过免疫系统。乐观主义者的免疫系统更强。 (2) 通过心情机制。乐观主义能有效地对抗抑郁,减弱不良心情对健康的破坏作用。 (3) 认知过程。乐观者有大量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信念,这些信念会在某种程度上
18、促进健康或健康行为。 (4) 增进社会联系。乐观主义者喜爱建立广泛的社交网络,在遇到困难时会求助于挚友。许多探讨发觉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5) 干脆的行为。乐观者会实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行动。 (乐观与健康就是如何联系的,答案可能很简洁:因为乐观者与悲观者采纳了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她们所面临的问题,乐观者运用主动的应对策略,而悲观者更可能采纳分心与否认的策略。行为,被证明就是乐观与健康之间最关键的联系。) 第十章 心情 1. 心情体验的个体差异:心情强度、心情智力。 (心情强度:一个人受心情感染或支配的程度,以及心情受始终限制的程度。) (心情智力:如何恰当体验与表达心情的技能) 2. 主观华蜜感
19、的结构:情感与认知。 情感成分:主动情感、消极情感 认知成分:整体生活满足感、详细领域的生活满足度。(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足程度的评价,即生活满足度,) 3. 主观华蜜感的影响因素: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 4. 主观华蜜感水平高的人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就是 外向性与低神经质。 第十一章 意志 1. 限制感:个体对自己就是否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事务的感知。(就是一种主观体验,而不就是事实上能不能限制。) 2. 限制欲: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想去限制事务。 3. 限制的双过程模型: 初级限制:个体变更环境使外部世界适应自己。 次级限制:个体变更自己使内部世界适应环境。 4. 内控就是否总就是优于外控?(简答
20、) 虽然内控者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身体更健康,但一个过度的内控者可能由于缺乏实力与机遇而使自己变得神经质、焦虑;而外控者则简单随遇而安,过得轻松自由。情境也就是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当事情的改变超出了个人的限制时,外控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第十二章 动机 1. 成就动机: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 2. 高成就动机者与低成就动机者在行为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高成就动机者将目标定位于获得成就,胜利概率在 50%的任务最能调动其主动性,这种任务对她们来说最具有挑战性。她们不会选择太简单的目标,因为简单达到的目标不能使她们获得满意感。她们也避开选择那些根本没有胜利希望的目标。 低成就动机者则刚好相反,
21、因为她们将心态定位于如何避开失败上,故倾向于选择特别简单或特别困难的任务,而回避胜利概率为 50%的任务。因为选择特别简单的任务可以确保胜利而避开失败,而选择特别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归因于任务的难度,得到别人的理解与谅解,从而削减失败感。在这两种状况下,个体都不须要为失败担当责任。 3. Atkinson(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心理因素构成: 追求胜利、胆怯失败。 4. 追求目标:学习目标与表现目标 学习目标:个体关注的就是通过获得新技能与驾驭新情境来发展实力。 表现目标:个体关注的就是通过寻求好的评价与避开不好的评价来证明自己有实力。 5. 如何培育与提高成就动机?( 简答) (1)
22、 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2) 正确的教养方式 (3) 主动的归因方式 (4) 树立榜样 6. 权利动机:个体所怀的一种影响她人或支配她人的剧烈欲望。 7. 权利动机与个人密切关系(P225) 权利动机与个人身心健康(P256) 8. 亲与动机( 密切动机):建立、维持与一个人或一群人主动情感关系的动机。 第十三章 目标 1. 目标内容:指的就是个体追求的就是什么样的目标,即个体所追求的目标行为本身就是什么。 2. 内部目标:指反应个体的内在成长趋向的目标,包括自我接纳、密切关系、健康等。 外部目标:通过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目标,如财宝、权利等。 3. 目标内容效应:内部
23、目标效应与外部目标效应统称为目标内容效应。 内部目标效应:相对于外部目标来说。追求内部目标与较高的华蜜感、良好的适应性等正性结果相联系。 外部目标效应:相对于内部目标来说,追求外部目标与较低的华蜜感、较差的适应性相联系。 4. 人的基本心理须要:自主须要、胜任须要、关系须要。 5. 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基本心理须要。 验证:基本心理须要就是否在自变量(内部、外部目标)与因变量(华蜜感或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第十四章 自我 1. 独立自我观:个体的自我就是独立的、独特的、有边界的,独立自我观强调个体的整体性与独特性,强调个体稳定的内在品质,这些内在品质就是个体最重要的自我表征。 相依自
24、我观:强调个体就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强调个体与她人的关系,这些关系才就是最重要的自我表征。 2. 依据 概括化程度,自尊可分为:总体自尊、详细自尊。 3. 依据 稳定性,自尊可分为:特质自尊、状态自尊。 4. 依据 可意识到的程度,自尊可分为:外显自尊、内隐自尊。 5. 自尊可变性:自尊短期内的波动程度。自尊可变性高,则个体自尊不稳定。 6. 自我调整:个体对其思维、心情、冲动或欲望以及行为表现的调整。 7. 自我调整力气:能够抑制、阻挡或变更一些因生理、习惯、学习因素或压力情境而产生的不当反应的心理内部资源。 8. Muraven 与 与 Baumeister 提出自我调整力气模型, 她
25、们认为: (1) 自我调整就是自我执行功能的一部分,自我调整与意志活动须要力气; (2) 自我调整力气就是有限的; (3) 全部的自我调整都运用相同的资源,朝向某一目标的自我调整会使其她自我调整活动的资源削减; (4) 自我调整的胜利与否取决于个体自我调整力气的水平,拥有更过力气的人更有可能达到自我调整的目标; (5) 自我调整过程中自我调整力气会消耗,不仅须要运用力气,也会造成下一活动可用力气的削减。 9. 如何用自我调整力气的观点说明问题行为?(P2101) (1) 烟瘾。造成烟瘾的缘由可能就是个体的误调整。比如认为吸烟可以保持体重,就把吸烟错误地瞧作限制体重的一种合理方式。戒烟时再吸烟能
26、消退负性心情,则错误的把吸烟当作一种合理的心情调整方式。在个体自我调整过程中的调整失败也与烟瘾有关,即整个反馈回路中的各个过程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如个体标准的设置、监控以及行为变更。 (2) 过度饮酒。自我调整失败的结果。自我调整失败就是过度饮酒的缘由,而自我调整又可以就是因饮酒而产生的效应。借酒消愁,举杯同庆,饮酒成为消退负性心情、增加正性心情的自我调整方式。 (3) 过度消费。自我调整失败的结果。个体缺乏足够的力气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调整能够多大程度上限制消费欲望。 第十五章 生活适应与健康 1. A 型性格:时间紧迫感、富有竞争性、攻击与敌意。 B 型性格:比较放松、比较有耐性、悠然地对待
27、工作与生活。 2. 真正能够预料心脏病的就是 A 型性格中的生气与敌意成分,而不就是竞争性、匆忙与对工作的过度投入。 3. 两种性格的优劣比较: (1) A 型性格获得更多的成就 (2) A 型性格与疾病有关。 (3) B 型性格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欢乐更多。 (4) 在须要理性的细致的思索的任务中,B 型性格的沉稳可能更有利。 第十六章 人格 的全程发展 1. 个人情境之争(P341) 2. 个人情境交互作用(P342) 第十七章 文化与人格 第十八章 人生叙事 1. 叙事心理学:主见对人们的生活故事进行探讨,以说故事的方式理解人格,就体现了这种探讨方法所取得的成就。 2. 人生故事:一种心理社会构念,它就是融合了重构的过去、感知的现在与期盼的将来的一种内化的、发展的自我叙事。 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