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_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Word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1 分数的再熟悉,再一次看到这一课的时候,自己还是感觉这么的生疏,心里的感觉真不是味道?为什么怎么说呢?记得自己五年前刚毕业的时候新老师会教的时候上的就是这一课,那一次没有上好!在那之后,自己看到关于这堂课最有价值的就是上法,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夏老师上的这堂课,给我的体会特别的深刻?今年,张齐华老师也演绎了这堂分数的意义。最近再看黄老师的活的课堂,看到了黄老师的这堂课。三节课看下来,自己好像还是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同学简洁清晰的理解这样课。给我最为深刻的理解就是一节课反映的是一种理念。 夏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同学自己总结出的分数
2、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就是分数。张齐华老师的课最为明显地方就是单位“1”,老师直接从单位“1”入手,让同学理解什么是单位“1”,当单位“1”规定之后,2表示多少?3表示多少?二分之一表示多少?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是以同学为起点,以同学的课堂为动身点,把同学的课堂资源进行吃哦过分的利用。想到这里,一个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我要上的课是什么?要反映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确定的,那就是让同学理解分数的意义。 自己简洁的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让同学复习回顾以前已经知道分数的含义,同学好像说不出来,这是,老师立刻供应给同学一些材料,让同学结合材料说一说分
3、数的含义,通过一系列的材料时候,再让同学知道,这里的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个信封就是单位“1”,做到单位“1” 的熟悉;环节二:让同学猜一猜,始终一个图形四分之一是一个小正方形,那么这个图形应当是什么?这之后,让同学思索着先画一画,然后再让同学进行反馈,老师供应出四个孤立的小正方形,问同学?这样可以么?争论?出乎意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四个小正方形不是一个图形?一时间有点束手无策,但是立刻追问: “能不能看成是一个图形呢?”从而做到单位“1”整体的提升,并让同学举例深化感知;环节三,出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让同学提升分数的意义,不断完善。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2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进展的过程”这一理念。有以下几个胜利之处。 1、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本节课我选择了一个看似“简洁”其实最有效的导入方法,直接呈现分数“1/2”, 开门见山,一下子唤醒了同学已有的学问点,同学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目标定位精确,落实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详细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详细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详细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同学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同学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
5、象的要深刻。特殊是在最终的“学问应用”环节中,我让同学们举例说明“小明和小芳捐款会不会同样多”时,课堂上立时安静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忖:这难度是否拔得太高了?没想到,约1分钟后,同学的小手间续举了起来,解说的思路特别清楚,让我感动不已:还课堂于同学,放手让他们去想,引导他们跳一跳去摘果子,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正所谓:你给他一个支点,他们会翘起整个地球。 3、注意课堂资源的利用。在活动二的“说一说”中,我转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 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支“被削过了的铅笔”,而让同学用分数来表示其中一位同学时,由于是自己熟识的情境,大家感到很亲切,兴致特别高,他们结合同组,同班,同位,同性别等提出了各
6、种分数,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 当然,这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活动二”的归纳小结时,我急于总结,放手不够,没有给同学足够的时间去思索,去解说,忽视了同学张口说的愿望。假如这时交给他们一段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开口说,哪怕说得不够好,我信任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会对本节课的学问熟悉得更深刻。 经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和讨论,如何体现“观念新,基础实,思维活”,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要思索的问题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3 在三班级下册教材中,同学已结合情景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熟悉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洁的分数。本节课是在同学已有学问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进一步熟悉和理解
7、分数。在教学中我做的好的地方有: 1、紧密联系同学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个生动好玩、贴进同学生活的情,促进同学对分数相对性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看书”、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同学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同学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详细数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让同学在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引导同学在活动中自己发觉问题、自己争论解决。在拿铅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其他同学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同学自己提出了“他们拿出的支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支,一个是4支,这是为什么呢?”先让同学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组织同学争论、解决,让同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
8、拓思维,乐观参加,充分合作,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力量。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在设计拿铅笔的活动中,让2名同学到前边拿铅笔,参加活动,其他同学观看,去发觉问题,并没有让全班同学都参加分铅笔这一过程,假如这样设计会更好,课前每个同学都预备不同数量的铅笔,课上让每个同学都拿出自己预备的铅笔的12,每个同学都说一说你拿出的铅笔是多少支,此时让同学去发觉问题,每人都拿出自己的铅笔,拿出的支数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然后组内争论,得出结论:总支数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相同,总支数不一样,拿出的铅笔的支数就不一样,只有这样设计,才能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
9、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就不一样。 这说明,我在备课时还没有深挖教材,没有敏捷的使用教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4 分数的再熟悉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过“分数的初步熟悉”的基础上,再熟悉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熟悉”不是初步熟悉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熟悉,是在同学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很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同学对整体“1”的重要性熟悉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
10、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同学依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彩笔”、“看书”、“吃蛋糕”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同学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详细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注意引导同学在生活中自己发觉问题、自己争论解决问题。如在“拿彩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同学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同学争论解决,让同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同学的合作探究的力量。 本节
11、课,大多数的同学能提出问题,乐观主动地参与争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5 北师大版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动身,让三班级同学学习过分数的初步熟悉后,立刻熟悉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同学看到了学问的全貌,避开了“小步伐”教学,这或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同学把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班级就特地支配了“分数的再熟悉”这节课。 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同学的自主学习,让同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仆人,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合。上完课后,反思我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做得还可以: 1、预习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上课之
12、前,我设计了预习题: 1)、看书34页55页,说说本单元都有哪些内容?每个内容下有哪些学问?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2)、你对分数都有哪些了解? 3)、重点看书34页前两幅图,对图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出理由吗? 第一个预习题目的是引导同学通过自己看书,对这一单元的学问内容以及学问点加以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和学习信念,在课堂上,我又准时的表扬同学的这种学习方法,引导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学问网络图补充完整,让同学经受完整的构建学问的体系的一个全过程,更有利于他们的终身进展。 其次个预习题我采纳了练习题检测的方式,有意的提问了好、中及相对比较差的同学来回答,这样老师在课
13、堂上不但了解了同学的把握状况,准时作出调整,而且还唤起同学脑中的学问储备区来同化新知。 第三个预习题实际上是本课的新知,之所以提前布置给同学是由于我认为比较好的同学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索来进行解答,中等水平的同学通过自己自学课本也能解答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他们或许无法解答出来,但通过翻看书本对新学问也有了感受和思索。这样为同学主动参加、乐于探究供应了空间和平台,老师在课堂上的“导”也能更好的放在最需要处。 2、课堂上体现了同学的学,老师的导。“分数的再熟悉”不是初步熟悉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熟悉。此时,同学在以前的学习和现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懂得出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
14、若干份,还可以把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只是同学对整体“1”的重要性熟悉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另外,还让同学依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这样同学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同学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熟悉的目的。 当然,自己上完课后,对如何在课堂中实施自主教学也有肯定的困惑: 1、如何保证同学的预习效果
15、? 2、对预习的检查环节必需在课堂上体现吗? 3、同学在预习时达到的程度确定有所不同,如何处理通过预习已经学会的同学和自己预习后仍旧处于迷惑的同学这两个冲突体。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6 课堂是同学主动参加,动手实践,探究沟通数学学问,构建自己有效数学理解的场所。所以本课我力求做到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把同学推向学习的前沿,把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同学,把反思与发觉的空间和时间也给了同学,把发觉的权利交给了同学。为此本节课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老师对同学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同学却没有赐予确定的回答。新课伊始,老师通过谜语、故事等环节,旨在激发同学学习爱好,唤醒同学的学问阅历
16、,惋惜,老师过高的估量了同学对以前所学的分数基本学问的把握状况,致使导入新课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无疑,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我在想:老师必需了解学情,一节胜利的数学课,对于学情,老师必需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骤。 二、老师投入了全部的教学激情,同学却没有受到熏陶与感染。课堂几次消失短暂的冷场现象令老师手足无措,甚至沁出了汗珠。我在想:老师的教学机灵应当提升,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不断消失的各种“ 生成” 。 三、老师注意了“ 引” ,却“ 引” 的不够恰当,致使得出的结论很是费心、费神、费劲。我在想: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习的仆人猎取学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老师要充分的
17、课前预设。最大可能地想象教学过程中可能消失的情形,并寻求相应的处理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力量。 四、老师注意了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文本资料的预备,却没能把这一切储备在自己的头脑中,使得教学中曾经消失了大脑一片空白的即时现象。我在想:老师课前必需充分的预备,只有充分的课前预备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备。 另外,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有必要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整合教材。改个别同学的“ 分铅笔” 活动为全体同学共同参加的“ 拿纸片” 活动,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是为了人人参加,人人动手,从根本上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7 开头我对分数的再熟悉这节课的理解不够深化,经过仔细的学习
18、教材的编写意图,经过课堂实施中对教材的重新感悟,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有了更深刻的熟悉。 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在编排上有很大的不同,人教版的三班级只涉及到分数的初步熟悉,让同学熟悉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到五班级再正式熟悉分数的意义,让同学熟悉到还可以把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在熟悉上对同学来说是一个飞跃。因此,人教版到五班级再正式熟悉分数,确定考虑到了同学的年龄特点、学问和生活阅历的积累,这样编排有肯定的合理性。 但是,北师大版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动身,让三班
19、级同学学习过分数的初步熟悉后,立刻熟悉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同学看到了学问的全貌,避开了“小步伐”教学,这或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同学把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班级就特地支配了“分数的再熟悉”这节课。 因此,“分数的再熟悉”不是初步熟悉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熟悉。此时,同学已经懂得出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只是同学对整体“1”的重要性熟悉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
20、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详细数量也不相同。另外,还让同学依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这样同学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同学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熟悉的目的。 人教版教材更加关注整体“1”产生,但是没有从不同的侧面加强对分数意义上的理解,没有丰富同学对分数意义的熟悉,同学只会记忆分数的概念,但并不真正深化的理解分数的实质内涵。这正是北师大版教材编排本节课的目的所在。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在同学学习过“分数的初步熟悉”的基础上,再熟悉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熟悉”不是初
21、步熟悉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熟悉,是在同学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很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同学对整体“1”的重要性熟悉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同学依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水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同学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
22、部分的大小或详细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注意引导同学在生活中自己发觉问题、自己争论解决问题。如在“拿水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同学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同学争论解决,让同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同学的合作探究的力量。 本节课,大多数的同学能提出问题,()乐观主动地参与争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连续思索的:分数的再熟悉,再熟悉的内容有两点: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详细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索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
23、比较难以把握,究竟“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思索二:我们如何对同学进行评价:他是否进到那一步了,是否真正体会到了。评价标准是什么?仅仅是那几道题?教学过程中,拿水笔环节进行的很顺畅,几乎异口同声说出“由于总枝数不同,它们的1/2当然不同”。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体会了呢?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9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熟悉: 1、重视同学的阅历和体验,进展数感 建构主义的同学观认为,学习不是老师把学问简洁地传递给同学,而是同学自己建构学问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学问阅历为基础,主动地建构学问的意义。 2、关注同学的思维,给同学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
24、同学自主探究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同学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作为根本动身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觉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同学们结合直观图的观看,逐步发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整个过程老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同学自主思索的时间和空间,敬重同学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且,还转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沟通方式,引导同学在合作中探究,在沟通中发觉。在此过程中,老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关心者和
25、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同学的主体性、乐观性、制造性,使同学真正成为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学问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进展性领域目标。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10 每一次课都是我与同学的一段共同经受,更是我的一次难得的成长历程,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对教材的不熟识则是我心中最大的痛。 这一节课中,读教材的过程中,我有两个困惑:第一是三下分数的初步熟悉是否需要课前再次复习。其次我创设的情境能否关心同学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不同?有没有更好的情境关心同学来理解。 最终一个情境还没有来得及展现就已经下课是今日这节课的圆满,其实就是书中的第四题
26、,我是想让同学体会,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是大还是小,若这个总量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小,若这个总量不一样,那么一个量的1/4比一个量的3/4就不肯定了。 今后的时间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读教材,读教参,读课标,不断地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严谨,数学学问更丰富,数学理念更前瞻。 分数的再熟悉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目的是为了丰富同学对分数的熟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清晰的理解分数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依据教材支配的活动,我创设了好玩的情景,设计了精致的练习让同学在愉悦的环境中对分数进行“再”熟悉。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促进同学对分数的理解。 1
27、、“拿铅笔”。 刚开头,我出示了三幅图,让同学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这三幅一分别是平面图形、直线、实物,让同学在回忆中说一说分数的意义。然后让三个同学从三个文具盒里拿出全部铅笔的二分之一,结果他们拿出了不同的数量:四支、三支、四支。 为什么同样是拿出全部的二分之一,数量却又多有少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让他们沟通自己的想法。经过大家的争论,他们明白了“由于整体的数量不同,所以,他们的二分之一的数量也不相同。 2、“说一说”。 为了让同学充分理解,我又支配了“看书”“画图”等活动,让同学们在详细的活动中再一次感受“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的结论,从而加深了他们对分数
28、的熟悉。这样突出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同学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详细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同学在详细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了同学的主动思维。 “为什么同样是拿出全部的二分之一,结果却不一样呢?”这个问题极具挑战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必需调动自己的一切感官参加学习,他们只有在主动地观看、分析、争辩的过程中才能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这无形当中策进了他们的主动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力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肯定要细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真正体现同学的自主学习,真正提高同学的综合力量,进而提高同
29、学的数学学习爱好和成果。 三、精致的练习,一题多用,调动了同学的思维和操作力量。 1、一个整体的三分之二是8个圆,那么它的整体可能会是什么图形呢? 让同学感受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求解过程,并且理解整体的外形不唯一,但是数量都是12个圆。 2、转变这12个圆的颜色,其中4黄、3蓝、3绿、2红,问:黄色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激发同学对分数意义的深化理解。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那么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3、在整体12个圆不变的状况下,怎样才能做到使黄圆占整体的六分之五呢?这个题目打破了以往练习的传统思维,同学只能通过自己转变黄圆的个数。来转变分数。但是圆满的是由于时间的缘由,这道题并没有呈现出来。 四、教学中不足的地方: 1、同学回答完问题后或者练习完汇报自己的答案后,我应当请其他的同学做小老师进行评价。 2、本节课,在让同学发表自己的收获后,我没有准时利用同学的生成性的发觉。导致中间的节奏过慢,影响了整节课的进度。 通过这节赛课活动,我熟悉到了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的差距,信任自己通过这节熬炼,会给我的教同学涯带来很大的、乐观的转变。 1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