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地理教学设计.docx
《2022地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地理教学设计.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本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显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指导学生西双版纳的知识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尝试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想和健全人格,实现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教法分析教师以导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指导学生正确
2、的使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景观图,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教育。学法分析新教材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体现此教学思想,本课主要设计以下的学习方式:1、学生通过读书,读图,尝试独立地从课文和网络中获取地理信息。课堂上启发学生与教师互动,思考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完成课题。3、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动手指导学生从网络,报刊中获取知识,并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加深体验,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运用景观图片等资料,说出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并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归纳西双版纳旅游业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和交流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丰富的旅游资源。教学难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教具: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制作的演示文稿。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图片和傣族民族音乐。引言这些优美的画面和旋律把我们带入美丽而神秘的西双版纳,今天我们常州地方旅行社,设想为我们常州市民开辟
4、西双版纳新的旅游路线,那么,他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版纳,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就跟随他们一起来到版纳看看他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讲授新课:首先,他们请西双版纳旅游局为他们介绍版纳的旅游资源。请准备的小组进行汇报。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需要西双版纳地方旅行社的合作,请他们为此设计旅行线路和安排。同样,邀请他们进行展示。两组学生代表各自展示小组设计成果。请考察团评价。教师也参与评价。接着,西双版纳政府为了欢迎考察团,他们为此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介绍并展示近几年版纳经济的发展。同样请学生代表进行
5、汇报和交流。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最后,请考察团发表自己的看法,述说自己在考察时发现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对刚才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展出路。问题: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下滑的趋势,请我们现在的各方人士为此献计献策。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学生的高招,提出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绿色旅游,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总结升华:在学完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后,思考:请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疑问的提出,然后进行解决。请学生谈谈西双版纳吸引自己的地方从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中,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对我们常州旅游业的发展有何启示。教学反思纵观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它
6、与我们大多数教师目前采用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有显著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本节课堂教学设计围绕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的发展。一开始,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等等,而是首先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基础上列举出他们知道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由此获得更多真实的,感性的材料,丰富关于西双版纳的认识。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依据展示信息深入讨论旅游经济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展开创造性思维
7、活动为常州旅游发展出谋划策。2、教学组织形式不只是大班集体讲授,还有全班集体研讨,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研究等组织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有大班集体讲授,如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归纳旅游业发展对常州的借鉴并交流观点时为个人探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在收集,分析地理资料研究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时为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学以致用解决地理问题时为个人独立研究。多种组织形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得了地理知识,发展了地理技能,锻炼了地理思维能力。3、教学材料不只是局限于教材,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除人
8、教版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有教师共同课前收集的真实材料,以及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因此,教学材料显现出相当的开放性。这些生动鲜活,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分析讨论材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把握地理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4、教学活动不只是局限于课堂,而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在本课最后,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拓展活动,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延伸到了课外。这些拓展活动紧紧围绕本课主题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而
9、设计。这些活动采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制作地理海报,地理公告板,地理展览,地理宣传小册子。发表地理小演讲,参与家乡旅游业的建设等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拓宽了渠道,提供了机会。地理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
10、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二)教学难点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2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地理教学设计3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用相关资料说明地球的大
11、小。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1.地球的大小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二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
12、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这部分内容
13、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反馈练习: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个正圆球体B是一个扁球体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
14、小组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5.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教学反思:学校是提前一天通知我的,学校的目的是见到一趟常态课,所以我并没有提前准备什么,像往常一样,留下预习任务,等待第二天的上课。初中地理的第一节安排内容对当前学生来说有些难,所
15、以,在讲课前的几节课,我利用地理知识的广阔性来调动学生兴趣,并且把第一节内容安排的十分简单,充满乐趣,老师们听完也对我的课进行了指导,比如如果可以带个地球仪增加学生直观感受,时间安排再合理一些,布置上作业,这样,整堂课会更加完美。地理教学设计4主题式教学是基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本文在多次实践尝试的基础上,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通过反思、验证、总结,研究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 G633.55 A 1992-7711(20xx)10-169-01主题式教学是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学主题更为鲜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
16、进行探究学习。主题式情景教学倡导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通过语言、教具、音乐等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产生于一次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农民工的来去为主线,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剖析,研究农民工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
17、究的学习理念以及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和环境观。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基于湘教版“必修”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阐释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因为汹涌的“民工潮”这一案例与现实中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不相符,故而引出学生对“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的探究。该探究主题中涉及的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和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背景知识。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薄弱、有待强化提高的。3.重点难点重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阶
18、段及面临的问题。难点: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引起的问题与解决措施。4.教学过程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频频报出“招工难”“民工荒”。但据调查,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紧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断裂”的社会,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结果导致“知识断裂”,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适合知识、技能低的人群,导致民工“回流”、“民工荒”。2.探究三材料读黄河金三角地区图。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二、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的分析与反
19、思1.教学主题的确立教学设计的主题必须明确。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贯穿学生自主探究的始终。主题的选择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主题内容不能宽泛笼统,主题形式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立,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维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的编辑主题式教学需要对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有明显轻重区分的知识结构,层层递进,深入探讨。3.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因此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课堂的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整,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完善。要重视学生在
20、主题式课堂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得来的收获和感悟,根据课堂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改进。三、结论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探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技能与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能力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潘晓敏.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漫谈J.地理教育,20xx,(1):46-47.2李三晓.浅谈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xx(3):167-168.地理教学设计5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教学
21、的核心。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很好的运用地理知识。初一年级正处于中学的开始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轨。从学科的年级要求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仅流于低层次,再加上部分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初一年级应切实抓好教学转轨,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把握转轨重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
22、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的一个不可忽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地理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