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孙倩.pdf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孙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孙倩.pdf(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1 引言 孤独感是人类广泛存在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如果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发展,国外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已开始对孤独感进行深入研究。 我国近十几年 来也 开始对孤独感进行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所针对的对象 以 老年人 居 多,对初中生这一特殊阶段的青少年关注 则 较少;以往对孤独感的概念、影响因素等理论的研究比较多,而干预治疗 方面则 没有引起充分的重 视 ;以往研究在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方面多集中在一些社会性因素如社交技能、社会支持等,或者是比较稳定的人格因素,并且所得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对那些容易变化的 、 能够对干预起到作 用的影响因
2、素没有做到充分的认识,如认知因素等。 青少年时期 是一个从不成熟逐渐迈向成熟的过程,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比较丰富而且 反应强烈,容易波动,出现两极化,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情绪情感的控制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不善于用理智进行控制。这个时期自我抑制 能力 较差 , 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因此情绪情感承受能力比较薄弱 。 青少年时期会产生成人感的体验,意识到自己有一定独立自主的能力,然而在拥有成人感的同时,青少年也逐渐感受到两代人之间在行为方式 , 、 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青少 年与父母交 往开始减少,觉得父母不够理解他们,父母的想法过时, 逐渐发展成了对成人的闭
3、锁性。与之相反,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一点对青少年特别有吸引力,他们渴望有同伴这种亲密关系,需要特定 的个人进行交流思想,取得相互理解与情感的共鸣,和老师、父母不讲的话却愿意与朋友交流。因此同伴关系成为青少年时期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和交往动机,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时期就可以测查出学生有稳定 的孤独感,他们感到无处诉说自己心理的真实想法,因此关注这个时期 青少年的孤独感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教育,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学习目标与成就动机训练,学习自信心训练、学习策略的训练、以及考前焦虑情绪的辅导等等,而对于青少年社会与生活适
4、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 本研究通过对沈阳 110中学的问卷测查,选取了初 二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并将初中生团体干预实施于实验班中,试图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借鉴的方向。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2 1 文献综述 1.1 有关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1.1.1 孤独感的定义 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孤独感是个体心理情绪的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是个体 在各 种场合中的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 (白雪苹, 2008)。 Perlman 和 Peplau 指出虽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总结起来这些定义 有 以下几个
5、方面的共同点,第一,孤独感不是客观的社会关系,而是一种主观性体验,一个人可能朋友众多,但是仍 然存在着较高的孤独感;第二,孤独感的体验是一种悲伤的负面的情绪 (白学苹, 2008) 。 1.1.2 孤独感的分类 对于孤独感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存在不同的分类方式。 (1)孤独感的一维说与孤独感的多维说 Russell认为,所有体会到孤独的 人都在 以 相同的状态体验着孤独。 Weiss是多维说最早的提倡者和支持者,他在社交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孤独和情感性孤独的分类,前者是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网络而 产生的一种孤独方式,后者是由于缺乏亲密情感依恋所引起的一种孤独 (杨东梅, 2007)。 (
6、 2)长期性孤独与情境性孤独 长期性孤独指个体长时间的感觉到社交不足而存在的一种孤独感状态;情景性孤独是指个体处在陌生、孤单的社交环境中,或者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时所体会到的一种孤独 感;情 境 性孤独是因为处于某种令人感到不安的情 境 时所产生的一种 情感 ,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体 会到的孤独体验。 1.1.3 孤独感的测量 Russell根据孤独感的一维说在 1978年发展了 UCLA量表,此量表经过三次修订后,目前 国内外 在 测量孤独感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Wittenberg编制了一个情感和孤独社交问卷,此问卷共分为 10个题目,两个分量表,这两个分量表各自 测查 了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
7、,此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a数值在 0.87-0.90之间。 Gerson根据孤独感的状态和特质的分类,发展了状态 -特质孤独感量表,来区分这两种孤独。 Jlseph设计了孤独评价量表,包括 40个题目,共有四个 维度,分别是衰竭维度、孤立维度、激越维度、颓丧维度, 此量表反应了孤独感体验的本质性,在心理健康测量中的得到了广泛的 应 用。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3 国内学者在选择使用测量孤独感的量表上与国外学者大致相同,多采用 UCLA量表,情感和社交孤独问卷,状态特质量表和孤独评价量表,并且在已有孤独感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测查了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 Cronba
8、ch a系数为 0.912 ,重测信度为 0.863. 邹赐滥 主要以大学生为被试,主要关注点是大学生中有孤独感体验 者 的 人格特征,并据此编制了一个 由 22个题目四个维度构成 的问卷 ,这四个维度分 别是社交能力的评价、孤独感体验、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人际信念。 1.1.4 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对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和健康心理学领域,这些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一般是认知因素、人格因素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同伴关系 (邹泓, 1993) 、社会关系 (黄桂梅, 2009)、社交技能等;以及一些其它因素,如网络因素 ( 柳铭心, 2005) 、性别因素等
9、。 (1) 孤独感与性别 关于 性别 影响孤独感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存在着两方面的差异。 Francis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显 著性差异,且女性所体验到的孤独感要显著高于男性的孤独感,其原因是男性较女性有更好的社会控制感,因而在面临问题时,有更好的解决能力,能够控制局面,有更少的孤独感体验。我国学者对老年人社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女性的孤独感要比男性的孤独感高,与Farncis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 Rrammer的研究结果恰好相反,他认为男性的社交能力要显著低于女性,因此容易引起更高的孤独感水平,我国学者孟晋对大学生的孤独感调查研究表明,男性大学 生 的孤独感水平要显著高于女
10、性,尤其是理科男性的孤独感情绪体验更高。由以上结论可以看出,孤 独感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是男性和女性哪一方的孤独感体验更强,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言论。 Tornstam的研究中,他以 2000多名瑞典人作为被试,却没有发现性别对孤独感的主效应,因此,对于孤独感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尚没有统一的结果,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2) 孤独感与人格特质 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认为孤独感与人格特质有关,人格影响着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一种评价,进而影响着人们对孤独感水平的情绪体验, Peplau和 Perlman认为孤独者更容易羞怯、内向并且社交谨慎。他们认为个体的孤独感会通过两个方面的人格因素产生
11、变化,第一,有 些人格变量对他人不容易产生吸引力,因此会缺少亲密关系,进而催生 出 强烈的孤独感;第二,不良的人格变量会导 致个体不倾向与他人交往,进而使基本的社会关系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持 (杨东梅, 2007)。 (3) 孤独感与归因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4 通过孤独感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将失败行为归于内部因素的个体往往具有高孤独感, Asheer也研究 了高孤独感体验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不积极主动参与到人际交往, 同伴关系不 良, 内部稳定的归因方式 ;另外,许多有关青少年焦虑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有些焦 虑的青少 年会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和孤独感,这
12、些负向情感体验主要是由 对不良事件稳定的内部归因方式导致的。 (4) 孤独感与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存在相关 (周宗奎, 2005); 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同伴, Ayse和 Ayhan在给三到六年级的人做了孤独感调查,发现可以稳定的测量出 他们的孤独感状况,并且如果同伴 关系 越差 ,那么孤独感水平越高。在对成人的研究方面, Segrin的研究表明,如果夫妻居住所在地分开,那么夫妻双方孤独感分数较高。国内学者对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国外学者大相迳庭。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与国外得出的 结论基本相似,研究对象主要集 中在老年人,发现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老年人具有更少的孤独感体验 (刘
13、志荣, 2003)。 邹泓在研究中表明,互选朋友越多,同伴接纳水平 越 高 ,孤独感越低,相反,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水平越低,孤独感越高 (邹泓, 1993)。 (5) 孤独感与社交技能 已有的研究指出,存在高孤独感 的 人往往不是由于缺乏社交动机,而是 由于没有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不知道如何适宜适地的 去表露自己 (黄桂梅,2009), 因此容易导致有益的关系不能长久存在,缺乏基本的社会支持, 容易产生较高的孤独感。 Jones及其同事 发现孤独感 分数高的人 经常谈及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者不提及自己的相关信息, 很少关注与之相对话的人 的基本信息,更不关注同伴在对话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情
14、感及言外之意 (李林英, 2003), 因此同伴认为他们很乏味,不愿意与之交 。 Wittenberg考察了孤独者和非孤独者自我表 露的方式,结果发现孤独者不会正确的自我表露,他们往往无法找到正确的表露方式,如表露的内容和表露 的场合等,因此孤独者在社交技能方面较非孤独者显得能力比较差, 在同伴群体中不受欢迎 , 进而 有更高的孤独感体验。 (6) 孤独感与网络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 如今网络已经普及,所以近些年学者们开始研究网络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 。 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高速、方便的同时,也给我 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比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等社会问题 (王明辉, 2009
15、)。 Martin等人对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的分析表明,在网络上寻求情感支持的学生可能存在着较高的孤独感,因而影响到日常的正常生活,因此在正常生活中产生更高的孤独感。也有的研究表明,经常使用网络的人,与他人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5 动机会削弱,交往技能会倒退,进而社交范围减少 ,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因此会体验到更高程度的孤独 (刘连龙, 2009)。 国内 在孤独感与网络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存在着 不一致 的结论,学者刘加艳发现,上网时间和孤独感成正相关,上网时间越长,与家人的联系越少,呈现更高的孤独感, 与国外研究结果相同。 然而王小运通过对 434名本科生的调查发现,社会
16、孤独感与抑郁感与网络依赖性之间成显著相关,而网络成瘾与情感孤独却没有相关。李韬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的认识和自控力与孤独感也没有显著的相关。 1.1.5 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现状 对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方式上。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 : 周围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 , ; 而环境因素还可以细化为学校环境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 , 。 在对学校环境的影响因素上,多集中在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水平方面 。 ; 而对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上,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即时通讯、生活事件的研究上;对于个体内部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个体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团体 心理 辅导 初中生 孤独 干预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