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言文复习刚要doc .pdf
《2022年文言文复习刚要doc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文言文复习刚要doc .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公孙丑二、文体:议论文三、阅读理解:本文中心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了什么?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
2、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借以说明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本文段意:、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人和 的重要性。、用环而攻之而不胜与委而去之两个事实论据具体论证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引深阐发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实行仁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第二段:从攻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守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得天时。本段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本段对全文又是一个事实论据,对比论证的结论也是:攻城一方不胜的原因-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从守城方面假设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3、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句式作用是什么?排比、双重否定句式。作用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结果委而去之 论证了什么?地利不如人和一、二、三、段的结构和作用?一、二、三总分,二、三并列。作用:强调人和的重要为后文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铺垫,与 仁政 的儒家思想、主张相一致。故曰 一词的作用:连词,连接上下文的两个事实论据和下文的关于仁政 的推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多助 与寡助 的结果: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多助 与寡助 的结果不同作者相比照的目的:、说
4、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强调人和、仁政。拓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12.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3、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 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 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 的实质在于得道 。15、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
5、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6、文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选文出自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k-C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精心整理欢迎下载五、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七里之郭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RVlM 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 (震慑) UG3BT 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9 、亲戚:骨肉兄弟。Rf;y 10.故(所
6、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J( 11、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2、寡助之至:极点。j0+)& 13、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4、 兵(兵器)革(甲衣)15、池:护城河m, 固:巩固。 _ 六、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它的意思E20E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J 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 委而去之 的原因是:B 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_6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AA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7、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k44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之势,而中国 和平崛起 的外交战略正呈之势。 (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h|zO (8)战必胜 的条件是; 得道者多助 。Y3 四、思考、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2 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F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 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 的实质在于 得道 。WW8 (3)从全文看得人和
8、的实质是 得道 得 人和 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yf ( (4 )文中 得道者多助 一句中的 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九、运用。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课文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 、作者、作
9、品: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大师,被称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精心整理欢迎下载(二) 、课文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卑微到穷困而成长为明君贤臣。3、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结构上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5、第二段所论证的观点?要想成就大事
10、业,必须先经历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6、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指的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是什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8、第三段论证方法?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9、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是什么?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三个正面事实论据论证的是什么?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11、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12、正面事实论据和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的关系和作用?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正
11、反对比论证推导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13、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5、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12、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16、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17、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8、本文论证方法?一、二段是归纳法,全文也是归纳法。19: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73f (三)、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C(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o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 使.受到贫
13、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C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6(&Wi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Qe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Q|1E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G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isMsD*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y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14、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精心整理欢迎下载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有法度的世臣。4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 bi,辅佐。恒:常。 wMR.Y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lBaJd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3F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4e 6、问题设计及解答f4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hK8- (2)文
15、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7W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5#Iui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 指 kY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6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EKwR7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69C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sG-l9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 (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F (5
16、)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U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W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i (20XX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q9a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H6(& 三、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
17、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 ;在今天有人认为 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THg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w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fx*s|y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2p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18、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南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于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为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精心整理欢迎下载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19、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2、文体:议论文3、 、阅读理解:4 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 -舍生取义。5 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6 本文结构:第一段分层:第一层(鱼,我所欲也 - 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 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第二层(生亦我所欲 - 所恶有甚于死者) ,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观点;第四层(非独贤者 - 贤者能勿丧耳 ) ,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 才能做到 舍生取义 ,是因为贤者能保持本心 而已。第二段分层:第一层(一箪食 - 乞人不屑也 ) ,从正面举例,
20、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第二层(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再次论证了观点。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 ,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 。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 就是 羞恶之心 ,就是 义。7 以鱼与熊掌 比喻 生与义是比喻论证。8不为苟得 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9有所不辟 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10有甚于生者 与有甚于死者 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11 如果 所欲 没有超过 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
21、但是有人不用。12 凡所恶 没有超过 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13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 所恶的 是 有甚于生者义和 有甚于死者不义。14是心 指的是什么? 所欲 的义与所不欲 的不义 。15 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6 第二段的对比:、万钟 与一箪食,一豆羹相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义 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用排比句,以向与今 对比指
22、出不能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心。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对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怎样评价?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
23、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21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2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4 页精心整理欢迎下载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 熊掌 为喻, 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一、生字箪( d n) 蹴( c) 羹( g ng) 死亦我所恶(w) 9oB 二、重点词解释g|qH 1、本心:天性,天良 2
24、 、患:祸患,灾难3、辟:通 避,躲避1&L 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的意思 L 7、乡:通 向,从前8、何加,好处。9、恶:厌恶。8v5 10、辩:通 辨 ,辨别。11、义:正义或仁义。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14、贤者:有道德的人。HnrP,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H= 三、重点句子翻译lHllf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0iU=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v8I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5、万钟与我何加焉。;+CN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LN-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VJ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e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c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ho*qzP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7Ps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文言文复习刚要doc 2022 文言文 复习 刚要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