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标讲座.ppt
《品德与生活课标讲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生活课标讲座.ppt(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2011版)课程标准培训版)课程标准培训海拉尔区教育局教研室海拉尔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静飞王静飞 2012年年9月月5日日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前言前言 一一 、课程性质、课程性质 二、二、 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基本理念 三、三、 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显著变化课程标准的显著变化 良好品德是健
2、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
3、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前言前言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4、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
5、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
6、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品德
7、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
8、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
9、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
10、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品
11、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
12、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四)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
13、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二、课程基本理念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二)
14、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15、(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基本理念基本理念”部分的修改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部分的修改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 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将原来几条“基本理念”的内容和顺序做了小调整,使其更加合理,逻辑性更强。修改稿的顺序是: 第一条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这是课程最重要的追求。实验稿中“学习做人”的提法对低
16、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拔高,修改为“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更具体、适切。 第二条为“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这是课程核心的基础性理念。 第三条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这是品德教育最基本的规律。 第四条为“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这是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的理解。较之实验稿的“在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更通俗易懂、清楚明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三、课程设计思路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17、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
18、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三、课程设计思路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
19、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
20、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设计思路设计思路”部分的修改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部分的修改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一、将本部分的标题修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因为原标题“设计思路”究竟是课程的设计思路还是标准本身的设计思路不甚明确。二、删去了“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的文字与图示
21、。三、将“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修改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样更适合本阶段儿童的实际,因为低年级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是其创造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与表现方式,增加“动手”也针对了我国儿童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的现实。四、修改了部分文字表述,进一步点明了课程的本质内涵,突出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如“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实验稿的解读是“基本道德要求”,修改后为“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原解读为“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现在修改为“是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课
22、程目标 一、总目标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
23、究活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24、(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部分的修改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部分的修改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 按统一规定,这部分在格式上去掉了原带番号的“总目标”、“分目标”标题。分目标的四个小标题无变化,仅在其具体条目上针对教育和儿童的实际做了修改。 在“情感与态度”中,为避免与科学课程标准发生重复与交叉,调整了部分内容。如删去了“热爱科学”的提法,而增加了“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探究”,因为动手动脑与探究不是某一学科的专利,而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态度。 在“行
25、为与习惯”中,做了几处小修改:一是将“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修改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这样更符合逻辑;二是将“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修改为“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因为“养成行为”不通顺,“遵守纪律”可含在文明行为习惯中;三是增加了“参加劳动”的内容,这既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也是针对目前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普遍轻视劳动教育的现实。 在“知识与技能”中,主要增加了两项能力目标。一是“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方法和技能。”二是“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修改原因是:交往能力与探究能力都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在目标中明确提出“能力”这一要求能更好地体现教育规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 生活 讲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