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用橡皮筋做动力|教科版(2).doc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用橡皮筋做动力|教科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用橡皮筋做动力|教科版(2).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教材内容】 用橡皮筋作动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二课P72-74。【教材分析】 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这一单元共8课,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的影响不同。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课是主要研究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圈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知道弹力大小决定小车运动距离。教材共三部分:一是,安装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下一环节教学准备;二是,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
2、的距离,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三是,探究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引出弹力的概念。【学情分析】 学生在在学习本课之前对弹力有了认识,只是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学生围绕弹力有较强的探究欲望,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
3、的实验。【教学难点】 数据的整理和解释。【教法学法】教法:1、引导发现法;2、实验探究法学法:1、合作交流法;2、实验操作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铁架台、橡皮筋、钩码小组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橡皮筋、皮尺、粉笔、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引入:老师这里有一辆车,有橡皮筋的一端就是车头,卷筋片的那头就是车尾,我们不推不拉,想办法可以让小车自己开起来。2.学生动手尝试,展示方法。3.师追问:你借助什么让小车动起来?(生:橡皮筋) 师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猜礼物的方式揭示课题,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活力。)二.初步探究 1.教师手举小车,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2 用橡皮筋做动力教科版2 年级 上册 科学教案 4.2 橡皮筋 动力 教科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