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doc
《小学语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4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由4篇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和清贫。“习作”的主题是“他了”。“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4个栏目组成。 古诗三首中,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此诗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现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后所作,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作者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
2、统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作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人文内涵丰富,情节感人至深。毛主席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军神这篇课文写了刘伯承眼部受伤后,坚持不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故事。课文侧重描写了刘伯承手术中的表现,以及沃克医生“术前术中术后”的神态变化,充分展现出刘伯承的“军神”形象。清贫是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著的文章。这篇散文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以其诚挚的革命情怀与高尚的志士节操成为其生命的绝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气歌。学情分析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离现在学生
3、的生活较远,学生只在影视作品或家长的口中有点滴了解,因此感受先辈们的家国情怀、伟人风采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还应以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鼓励学生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观看有关的影视作品,进而走近文中的人物,以此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落实本单元倡导的人文主题。古诗文学习,则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优秀作品的的内容和情感。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以及要求背诵、默写的诗文。2.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知人物形象。3.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
4、物的内心。4.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2.通过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3.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有目的地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为阅读理解作准备。4.读写结合,唤醒生活经验,积累并加工生活素材;留心观察,运用所学方法写作并修改习作。5.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阅读材料,创设表达空间,走向生活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本单元主题为“家国情怀”,通过品读课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更为宏阔和含蓄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和激励
5、,树立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法与学法1.多种形式朗读。学习本单元课文可采取默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比较阅读等方法,采取自读、引读、交流读等形式,来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感情。2.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涵。3.用情景教学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伟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伟人品质。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0课时安排教学。(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
6、感情地朗读课文。4.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述。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突破方法(A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形象记忆诗句;借助图画,理解诗意,帮助想象画面,促进表达。(B案)通过整合诗篇,增加课堂内容,感受同类诗篇的异同;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共同构建画面。 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方法(A案)通过师生对话,多种形式朗读,走进诗人心境,走进诗歌情境。(B案)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诗歌表现手法的异同,感悟诗情。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点拨法。(B案)方法迁移法
7、、比较阅读法、主题阅读法。学法(A案)读悟结合、读写结合。(B案)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举一反三。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信息与创作背景资料。(B案)多媒体课件;搜集作者信息与创作背景资料。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会写“仞、岳”等生字。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3.结合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了解诗人,理解诗题1.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
8、)人。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离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二、逐字逐句,读通古诗1.自由读。多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2.准确读。“还”在这里是“回来”的意思,念作“hun”。3.有节奏地读。(1)学生尝试读出节奏,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2)师生合作练习读诗句。每行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然后交换读。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1.默读。边读边思考,理解字义。2.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
9、。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意。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学生读诗句。2.引导观察这一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3.读诗句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引导从“暗”中读出环境恶劣;从“孤城”中读出孤寂、忧伤)说说诗句的大意。4诗句中的画面让你萌生了怎样的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思念家乡)5.过渡语: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6.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黄沙百战穿金甲”。读诗句,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场景?“黄沙”“百战”
10、“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地点出了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作战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尽管金甲被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7.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不破楼兰终不还”。你如何理解“终不还”?(这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读着诗句,能想象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8.师生合作读。9.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五、总结学法,举一反三1.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对这首古诗
11、进行了学习?(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2.过渡:看到唐朝黄沙飞扬,边塞战事不断,感受到了战士保家卫国的坚定。接下来,我们再随着陆游的脚步,去听听宋朝百姓的心声。请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相互交流、质疑,教师巡视并答疑解惑。六、全班交流,赏析古诗1.指名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教师相机指导学习生字:仞,rn,长度单位,在诗中形容很高。岳,yu,指西岳华山。 摩,m,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节奏。七、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秋天的夜晚,天将要亮
12、了,诗人出篱门,感到一阵凉风,由此生发出感悟)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参考大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向东奔腾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3.重点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夸张手法。古代诗文中许多数字都是虚指,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数量的多或少,你还读过这样的诗句吗?(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4.疏通诗意后追问:在金兵战马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预设: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
13、(板书:泪)中原的百姓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何等凄凉啊!请读 (指向“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60多年了。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八、情境朗读,升华情感1.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百姓们却是哀声遍野 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面对昏沉不堪的南宋权贵,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
14、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九、拓展阅读,积累古诗课后自主学习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体会诗人的情怀。板书设计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终不还报国壮志南望又一年课时作业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二、默写从军行。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认、会写课文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4.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述。一、知背
15、景1.有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大家认识他吗?(板书:杜甫)你对杜甫有多少了解?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著名诗作?2.揭题。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这些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一首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3.了解背景,再次读题。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同学查阅过相关资料吗?(“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这场战乱也将诗人杜甫卷入了
16、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他的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二、解诗题1.“闻”是什么意思?(听说)谁听说了什么?(杜甫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什么?(出示唐朝时期的地图)理解“河南河北”的具体意思。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不同于今天的河南河北)2. 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了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消息)三、读诗句1.读古诗。要求: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学生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教
17、师示范读,齐读)2.指名读诗,检查生字读音。蓟北涕泪 衣裳襄阳巫峡(谁有好方法记住“巫”字?指导写“巫”字)3.再读古诗,注意押韵。( “裳、狂、乡、阳” )4.观察古诗结构,知诗体常识:古诗共八句,每句七字,为七言律诗。每两句成一联,第一句为首联,第二句为颔联,第三句为颈联,第四句为尾联。四、明诗意1.默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2.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疑难处,师生协同解决。3.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难点预设:古今异义的词,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五、悟诗情1.读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唐朝版图,圈出“剑外
18、、蓟北”地域,教师简单介绍。(2)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蓟北一带,诗人杜甫听闻这一喜讯,有什么样的表现?(3)一般你听到喜讯,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手舞足蹈、喜笑颜开、喜极而泣)(4)出示两段补充资料,了解杜甫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
19、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战争的烽火已接连燃了三个月,我是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两黄金啊!我心绪烦愁,白发越搔越短,快要无法插住簪子了。师:这是老师摘录的杜甫的部分诗句,请你联系诗句说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着怎样的生活。(在破茅草屋的秋夜里,杜甫辗转难眠。在战火连续不断的日子里,杜甫苦盼家书。在战乱中,他乡飘零的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2. 读颔联和颈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1)听闻喜讯,杜甫喜极而泣,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喜到了什么程度?(“喜欲狂”,可以感受到喜得快要发狂)(2)战乱平息怎么不让杜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 小学 年级 下册 教案 古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