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doc
《小学语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由4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习作”的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3个栏目组成。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均作于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田园诗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表现出紧张的劳动氛围和儿童的天真情趣。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描绘了一个稚气有趣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雷震村晚中的晚景幽雅美丽,牧童天真淳朴,构成了一幅饶
2、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祖父的园子描绘成了一幅明丽而富有童话色彩的画,重点写了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祖父的园子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写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明亮的小月亮、童话般美妙的童年以及离开家乡后的往事与经历,引发出浓浓思乡情。梅花魂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写的是与梅花有关的几件往事,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华侨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能自主识字、阅读、交流、写作等;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达到一定的阅读速度,能进行初步赏析与感悟;初步具备问题意识与探究欲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热爱生活,富于想象,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有丰富的情感与较强的表达能力;具备查阅资料的条件与能力,能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具备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以及要求背诵、默写的诗文。2阅读时能从具体事例与生活实际出发,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习作中能把一件事的重点内容写具体。4发挥想象,把情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5. 了解比较阅读及其特点、效果,并在语言中运用。过程与方法1. 通过预习,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根据已有学习经验理解新词。2. 通过默读、有感情地朗读、比
4、较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同学交流。4. 读写结合,改写诗歌,仿写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唤醒回忆,体验生活,抓住细节,表达真情实感。5. 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阅读材料,创设表达空间,走向生活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单元人文主题为“童年往事”,通过多种形式阅读课文,唤醒童年记忆,加强生活体验,激发对家人的爱、对亲情的感念,激发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法与学法1.多种形式朗读。学习本单元课文可采取默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比较阅读等方法,采取自读、引读、齐读、交流读等形式,培养语感
5、,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2.教师引导、独立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步入高年级,教师引导比重逐渐缩小,强调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涵。3.情感熏陶法。本单元内容主要为童年往事,教师可借助图画、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文字浅层读到文字深层,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4.读写说结合。教材中第1课课后安排了写作练习,单元习作内容也紧扣人文主题,词句段运用强调仿说、仿写,因此适合在阅读中提炼写法,运用于写作实践中。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0课时安排教学。(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
6、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第1课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2.根据诗歌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培养热爱乡村、享受童年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短文。重点、难点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2.根据诗歌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突破方法(A案)通过学习古诗“五步法”,从外向内,理解诗句的意思,形象记忆诗句;通过师生对话,多种
7、形式朗读,理解诗意与感情。(B案)通过比较阅读,将三首诗的诗题、内容、写法等特点进行统筹学习,找到规律性内容与方法;采取小组合作形式,互助共进。难点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短文。 突破方法(A案)借助图画,唤起共鸣,走进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想象画面,促进表达。(B案)通过比较阅读,发现诗歌表现手法的异同,感悟诗情。教法与学法教法 (A案)迁移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谈话法、点拨法、问题导读法。(B案)比较阅读法、主题阅读法。 学法 (A案)读悟结合、读写结合。(B案)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作者与创作背景资料。(B案
8、)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描写农村或农民生活题材的古诗。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朗读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培养热爱乡村、享受童年的思想感情。3.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赛诗热身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乡村”一词及乡村图景,学生联想学过的诗句,大声朗诵,比一比哪一组积累得最多。师:今天让我们随着宋朝三位诗人走进那时的乡村,体会不一样的田园风土人情。二、明确单元目标读单元导语,确定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单元主题:童年
9、往事。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目标);2.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习作目标,可以在阅读课文中学习写法)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自己对主题和目标的理解走进诗歌,愿同学们学有所获!三、师生共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析诗题1.引出课题并板书,齐读课题。指导:“兴”的读音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兴”读“xng”,意为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总结方法:多音字的读音由它的意思而定。2.析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四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总结方法:抓住重点词理解,连起来就成了题目的意思。(二)读诗歌 1.自由读。先读准字音,把你觉得要注意的生字圈起来,多读
10、几遍,争取做到字正腔圆;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2.准确读。指名读,相机正音。你有什么方法巧记生字吗?昼:会意字。下面的“旦”指“日出”。上面的“尺”本指“尽”,即“尺寸度量到头”,在这个汉字里有“度量到日落”的意思。“尽”与“旦”联合起来表示“从日出到日落的一段光阴”。本义:白天,与“夜”相对。练习书写:写的时候注意“尺”的撇、捺要舒展。耘:锄草。耘的部首是什么?(耒“li”,指古代耕地用的农具)“耘”经常与哪个同部首的字一起使用?(耕耘)练习书写: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左长右短。供:多音字,在这里读“gng”,从事的意思。桑:写的时候注意上紧下松。3.有节奏地读。注意读出节奏、平长仄短、有板
11、有眼。(三)明诗意1.忆方法。学习古代诗歌,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字的意思比较难理解,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些难字难词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理解诗意的方法,并在黑板一侧板书:看注释、组成词、看插图、查字典、问同伴、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2.明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白天去田间锄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织布搓绳,但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四)悟诗情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觉得哪几句诗写的内容最有意思?1.赏读第一、二句。指名读第一、二句,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谁在“当家”,男的还是女的?什么时间在劳动,昼(白天
12、)还是夜(夜晚)?想象画面,当天蒙蒙亮的时候,公鸡都还没打鸣,只听“吱呀”一声,农家的门开了,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农民卷着袖筒和裤腿,扛着锄头走出家门)当月儿慢慢爬上树梢的时候,农家的窗户上映出一个忙碌的身影,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一个农妇正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把麻搓成线,她的手黝黑而粗糙)他们这么忙碌是为了什么?(为了美好的生活)这是一幅怎样的劳动场景?(辛劳、繁忙、快乐)指名读,把这些感受带进你的朗读。学生互评。齐读。2.赏读第三、四句。指名读第三、四句,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题目为“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夏季,见“桑阴”等词)我们平时在家会干些什么?诗中的
13、小孩子呢?(“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孩子?(勤劳纯朴、天真可爱)看插图,想象一下,他们是怎样学着大人种瓜的呢?注意把动作和心情说清楚。我们也把自己当成这些小孩子,来读出这种快乐和自豪吧!指名读,学生互评。齐读。(五)知诗人1.你对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有哪些了解?学生分享查阅到的背景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本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劳动场景。2.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写下这样的诗句,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赞美了劳
14、动人民的勤劳纯朴和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3.配乐读诗,读出自己的理解。四、提炼学法通过学习第一首诗,我们发现阅读古诗是有步骤、有方法的。学生提炼,教师板书“五步法”:析诗题、读诗歌、明诗意、悟诗情、知诗人。这些步骤和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诗进行调整,它们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五、自主赏读稚子弄冰举一反三,自读古诗。运用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学稚子弄冰。板书课题。小组汇报,教师点拨。(一)知诗人你对这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有哪些了解?学生分享查阅的背景资料: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
15、里当时在常州任职。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来也用苇或纸来制作。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场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这首诗里藏着怎样的生活情趣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二)读诗歌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学习以下生字:稚:禾字旁,本义指晚植的谷类,引申义指幼禾;也有幼小孩童、幼苗的意思。磬:指一种打击乐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状像曲尺。“晓”书写时要注意右上角没有点。可采用换偏旁的方法记忆:与时间有关的是日字旁的“晓”,与手的动作有关的是提手旁的“挠”,与水
16、有关的是三点水旁的“浇”,与线有关的是绞丝旁的“绕”。齐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三)析诗题看注释理解稚子:幼小的孩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弄:玩。将词语意思连串成句稚子弄冰:幼小的孩子玩冰。过渡:怎样玩?(四)明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古诗的意思,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早晨,幼小的孩子从金属盘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丝线穿着,提在手中当作钲来敲打。冰块发出的像玉磬的声音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被敲碎落地,那声音就像水玉落地摔碎的声音一样)(五)悟诗情1.再读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小孩子把冰用彩丝穿着当作钲来敲,敲出了玉磬的声响;即使摔碎了,也像美玉落地而碎的声音。诗人从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年级 下册 教案 古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