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ppt(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的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的 矫矫 正正导言导言幼教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临幼教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临 根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20202020年)年)的精神,我省在的精神,我省在20112011年也制定了年也制定了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发展纲要(2010201020202020年)年)。纲要的第二章就是。纲要的第二章就是“加快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一是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2009 2009年年 20152015年年 20202020年年 学前一年毛
2、入学率学前一年毛入学率 6767。3 85 953 85 95 学前二年毛入学率学前二年毛入学率 6262。1 70 821 70 82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学前三年毛入学率 5252。4 60 724 60 72 导言导言幼教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临幼教发展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临 二是强化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二是强化学前教育的政府职能 “ “重视重视0303岁婴儿的教育,加强城区早教指导服务机构岁婴儿的教育,加强城区早教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的建设与管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三是提高
3、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三是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2003 2003年国务院国办发(年国务院国办发(20032003)1313号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指出:“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发展。” 一个优秀的的幼儿教师,一定要懂得儿一个优秀的的幼儿教师,一定要懂得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技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并掌握一点发现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能并掌握一点发现心理问题、
4、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的方法。 高水平的幼儿园一定附有儿童心理障碍高水平的幼儿园一定附有儿童心理障碍康复训练中心。康复训练中心。 偷偷 窃窃 在童年期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在童年期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拿拿”别人东西别人东西的现的现象,这种行为与成年人的偷窃行为不同,因为儿童还未形象,这种行为与成年人的偷窃行为不同,因为儿童还未形成良好的道德概念,控制自己的能力正待发展,成良好的道德概念,控制自己的能力正待发展,分不清自分不清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自己喜欢就拿来了。己的和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自己喜欢就拿来了。 但是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但是有些家长对待孩子的“偷窃偷窃”行为不是深
5、恶痛行为不是深恶痛绝,狠揍一顿,就是装作没看见,放纵孩子的行为。这些绝,狠揍一顿,就是装作没看见,放纵孩子的行为。这些都是不合适的,这两种极端的处理办法都有可能造成孩子都是不合适的,这两种极端的处理办法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变成日后变成“偷盗狂偷盗狂”。 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应如何处置呢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应如何处置呢? ? 首先,要首先,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一般来说,儿,一般来说,儿童的童的“偷窃偷窃”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行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1、为了满足、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生理需要。这个主要是指对食物的需要,。这个主要是指对食物的需要,当孩子饿的时候,他会禁
6、不住地拿别人家里或商店里的东当孩子饿的时候,他会禁不住地拿别人家里或商店里的东西放到嘴里,他对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还西放到嘴里,他对什么东西可以拿,什么东西不可以拿还搞不清楚。这个时候即使家长打他,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搞不清楚。这个时候即使家长打他,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2 2、由于、由于好奇心好奇心的驱使。有时别的小朋友有了新玩具,的驱使。有时别的小朋友有了新玩具,小孩子看到了非常喜欢,可是自己家里又没有,于是小孩子看到了非常喜欢,可是自己家里又没有,于是“拿拿”过来玩一玩。过来玩一玩。 3 3、为了、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引起成人的关注。小孩子都希望成为大人小孩子都希望成为大人们注意的
7、中心,有些家长在孩子表现得乖时没有任何反应,而当孩子出错时们注意的中心,有些家长在孩子表现得乖时没有任何反应,而当孩子出错时则会特别关注,这时孩子会觉得很兴奋。尤其是处于则会特别关注,这时孩子会觉得很兴奋。尤其是处于“逆反期逆反期”的孩子,当的孩子,当看到家长气急败坏时,他们会暗自窃喜。孩子的偷窃行为也会出于这些原因。看到家长气急败坏时,他们会暗自窃喜。孩子的偷窃行为也会出于这些原因。 4 4、出于、出于报复报复心理。心理。当孩子受到家人或小朋友的某种伤当孩子受到家人或小朋友的某种伤害后,压抑的愤怒情绪会使他想办法报复别人,他们会采用拿走别人珍爱之害后,压抑的愤怒情绪会使他想办法报复别人,他们
8、会采用拿走别人珍爱之物来发泄内心的不满。物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5 5、无意识无意识的行为。的行为。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尚特别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他们尚不能分清楚物品的归属权问题,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占有,认为世界上不能分清楚物品的归属权问题,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占有,认为世界上的东西都是自己家里的。这和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家长总是的东西都是自己家里的。这和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家长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里最好的东西常常最先考虑孩子,结果造成了孩子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里最好的东西常常最先考虑孩子,结果造成了孩子“拿所欲拿拿所欲拿”的心理。的心理。 当然,孩
9、子的当然,孩子的“偷窃偷窃”行:为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但对于矫正孩子行行:为还有其他复杂的原因,但对于矫正孩子行为的问题,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的问题,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首先,要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所有权”的概念。的概念。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完全没有所有权的概念,成人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完全没有所有权的概念,成人可以随便拿他的东西,他也同样可占有他所要的东西。因为,以随便拿他的东西,他也同样可占有他所要的东西。因为,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内,所以,这样的随意行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内,所以,这样的随意行为也无关紧要。为也无关紧要。 随着孩子交往世界的扩大,他
10、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和随着孩子交往世界的扩大,他开始与家庭以外的人和事接触,这时孩子开始形成事接触,这时孩子开始形成“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概念,但还未形概念,但还未形成成“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别人的”概念,也就是这一阶段最容易发生拿概念,也就是这一阶段最容易发生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别人东西的行为。 应在尽可能早的时期,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应在尽可能早的时期,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例如例如: : 家长拿孩子的玩具时,要向孩子打招呼,并得到允家长拿孩子的玩具时,要向孩子打招呼,并得到允许;许; 孩子拿家长的东西也要事先打招呼。孩子拿家长的东西也要事先打招呼。 孩子的衣柜和玩具箱要和家长的分开。
11、孩子的衣柜和玩具箱要和家长的分开。 “ “贴标签贴标签”游戏游戏: :即将属于各人的物品贴上各人的名签。即将属于各人的物品贴上各人的名签。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 其次,让孩子通过合理手段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东其次,让孩子通过合理手段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西。 如果孩子喜欢别的孩子的某个玩具,但家长一时如果孩子喜欢别的孩子的某个玩具,但家长一时又不能买给他,不要粗暴简单地拒绝孩子,而是又不能买给他,不要粗暴简单地拒绝孩子,而是让孩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来子做一些家务活来“挣挣”钱,去买玩具;或将压岁钱钱,去买玩具;或将压岁钱存起来去买他喜欢的东西存起来去买他喜欢
12、的东西。要和孩子讨论接受礼品是。要和孩子讨论接受礼品是别人主动送给他东西,而未经允许去拿别人的东西则别人主动送给他东西,而未经允许去拿别人的东西则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第三,要让孩子理解拿别人东西后别人的感觉。第三,要让孩子理解拿别人东西后别人的感觉。当当发现孩子已经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发现孩子已经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并带着孩子让他亲自将东西还给主人,向主人好的行为,并带着孩子让他亲自将东西还给主人,向主人道歉。让孩子自己想想别人拿走他的东西时的感觉。道歉。让孩子自己想想别人拿走他的东西时的感觉。 第四,用惩罚和奖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第四,
13、用惩罚和奖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式。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千万不要打家长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千万不要打驾、鄙视孩子,而应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讲清楚道理,然后,驾、鄙视孩子,而应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讲清楚道理,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道歉,还要设法弥补自己的错误。例如,孩让孩子自己去道歉,还要设法弥补自己的错误。例如,孩子偷吃了别人或商店的东西,可以惩罚他几天不能吃这种子偷吃了别人或商店的东西,可以惩罚他几天不能吃这种东西,或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赔偿。东西,或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赔偿。 同时,对于孩子拾金不昧的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要同时,对于孩子拾金不昧的行为、帮助他人的行为要给予
14、及时的鼓励和奖励。让孩子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奖励。让孩子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做什么。 最后,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最后,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这次行为如能改正不再犯。则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改正不再犯。则可以得到原谅,如果再犯要重罚。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在批评和惩罚孩子时,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能让大家都瞧不起他,又要让是他的人格,既不能让大家都瞧不起他,又要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家长有分寸地用科他
15、知道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家长有分寸地用科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学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 对于已经形成比较顽固的偷窃习惯的大一对于已经形成比较顽固的偷窃习惯的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采用些的孩子,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采用厌恶厌恶刺激的方法来治疗这种异常行为。刺激的方法来治疗这种异常行为。 口口 吃吃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又被称为结巴,表现为不断重复开头的音节,拉长中间的某个字,讲话断断续续,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短语都可能不断地重复。 儿童在25岁学说话时,由于言语功能发育不成熟。掌握词汇有限,不能迅速地选择词汇和流利地连接语声和词语,造成说话不连
16、贯,这是言语发展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言语不流利的现象会逐渐消失。 据统计表明,学龄儿童真正患口吃的只有14%,其中5080%的儿童不用治疗而自动痊愈。口吃延续到青春期或成年期的有1%。男孩的口吃比女孩子几乎多4倍。 口吃儿童除了在言语上有不流利的表现外,有的还会伴有挤眼、唇颌颤抖、歪脖子、摇头、挥舞胳膊和呼吸急促等动作和现象。但是,口吃者在唱歌、讲外语、齐声朗读时并不口吃。 造成口吃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研究认为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脑功能障碍有关,然而,心理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在口吃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儿童受惊、被严厉斥因素在口吃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或
17、惩罚、突然变换环境,父母死亡或离去、家庭关系恶责或惩罚、突然变换环境,父母死亡或离去、家庭关系恶劣等情况下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时,极易造劣等情况下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紧张情绪时,极易造成儿童的口吃。成儿童的口吃。 父母的心理特征也会对儿童的言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缺乏安全感、对现实不满、矛盾情绪、过分保护或控制自己、要求尽善尽美、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很少给孩子温暖、态度严肃等。 幼儿的言语重复或不流利是言语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这时如果其他人刻意地去纠正他、刻意地去纠正他、模仿他、讥笑他,甚至严加指责批评,反而会强模仿他、讥笑他,甚至严加指责批评,反而会强化儿童的口吃。化儿童的
18、口吃。 儿童越是担心自己讲话不流利,就越紧张,儿童越是担心自己讲话不流利,就越紧张,时问长了就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时问长了就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 父母和老师应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口吃的毛病呢? 首先,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口吃现象不要过度紧张和关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口吃现象不要过度紧张和关注。注。孩子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变成真正的口吃者的,在一开始出现口吃现象时,成人的反应很重要,它会影响到孩子以后语言能力的发展。这时家长和老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去听孩子把话说完,不要笑他的讲话不流利,也不要中断他的讲话,或替他说完,也不要去议论孩子的口吃问题。总之,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偶然口吃现象要作出没在意的样子,过一段时间,
19、口吃现象也许会自己消失,因为孩子的言语能力在发展中,不要揠苗助长。 其次,家长和老师要给儿童树立榜样,说话要轻松、缓慢、平稳、明确和规范,孩子会逐渐地受到言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要用比较简短易说的句子对他们说话。 第三,教孩子掌握流利说话的技巧。 阻碍儿童流利说话的问题主要是紧张和不会调整呼吸。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教孩子放松咽喉、肩膀、胸部和腹部。放松方法是这样的:放松腹部,让孩子平躺在床上,收紧腹部,让它变得很硬,然后慢慢从l数到l0,吸气,然后边呼气边说“放松”,逐渐放松腹部。如此做几遍,其他部位的放松也类似。 吃手指和咬指甲吃手指和咬指甲 心理学家曾做过研究统计,心理学家
20、曾做过研究统计,发现发现90%90%的正常婴儿有吃手的正常婴儿有吃手指的习惯,指的习惯,5%5%的的4 4岁儿童仍保持这种行为,岁儿童仍保持这种行为,6 6岁至岁至llll岁儿童岁儿童中有中有2%2%存在吃手指的问题。存在吃手指的问题。 孩子的这种吮吃手指的行为从出生孩子的这种吮吃手指的行为从出生6 6个月就开始了,个月就开始了,到到l l岁半至岁半至2 2岁时最为常见。有的孩子会有吃手绢、吃被子岁时最为常见。有的孩子会有吃手绢、吃被子角的替代行为。对于小孩子来讲,有人认为吃手指是由于角的替代行为。对于小孩子来讲,有人认为吃手指是由于没吃饱而将手放到嘴里以宽慰自己,时间长了便形成习惯。没吃饱而
21、将手放到嘴里以宽慰自己,时间长了便形成习惯。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有一口欲期,这一时期以按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有一口欲期,这一时期以满足口唇刺激为满足,除了吃奶之外,孩子会把手放在嘴满足口唇刺激为满足,除了吃奶之外,孩子会把手放在嘴里吸吮,以获得一种愉快感。里吸吮,以获得一种愉快感。 对于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吃手指则是由于某种心理问年龄较大的儿童,吃手指则是由于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内心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内心矛盾、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矛盾、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等。 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对待儿童吃手指的习惯呢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对待儿童吃手指的
22、习惯呢? ? 对于一两岁的孩子可以不用去管他,这是这一时期对于一两岁的孩子可以不用去管他,这是这一时期的正常行为。但是,要经常保持孩子手的清洁卫生,以的正常行为。但是,要经常保持孩子手的清洁卫生,以免病从口入。免病从口入。 对于年龄超过四、五岁、仍有吃手指习惯的孩子,对于年龄超过四、五岁、仍有吃手指习惯的孩子,则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矫正。则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矫正。 首先,要注意给孩子一个首先,要注意给孩子一个温馨、友爱、安全的家庭温馨、友爱、安全的家庭环境环境,不要动辄训斥、惩罚孩子,也不要无故拒绝孩子,不要动辄训斥、惩罚孩子,也不要无故拒绝孩子,这些都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紧张不安,
23、他们这些都可能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紧张不安,他们会用吃手指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安慰。会用吃手指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安慰。老师也要给孩子创老师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其次,其次,不要老盯着孩子的吃手行为不要老盯着孩子的吃手行为,一发现孩子吃,一发现孩子吃手,就去拉他的手,甚至打骂孩子,这样表面上孩子暂手,就去拉他的手,甚至打骂孩子,这样表面上孩子暂时停止了吃手,但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严重地吃手。时停止了吃手,但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严重地吃手。 第三,第三,孩子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吃手,而是某些时孩子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吃手,而是某些时候容易出现这样的行为。候容易出现这样的行
24、为。 例如,有的孩子在家时不吃手,到了幼儿园有时就例如,有的孩子在家时不吃手,到了幼儿园有时就爱吃手,原来是他不合群,在幼儿园里很孤独。还有的孩爱吃手,原来是他不合群,在幼儿园里很孤独。还有的孩子是在面对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时吃手。因此,要找出孩子是在面对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时吃手。因此,要找出孩子吃手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想办法消除它。子吃手背后的原因,然后再想办法消除它。 还有一种与吃手指相似的儿童行为问题:还有一种与吃手指相似的儿童行为问题:咬指甲咬指甲。 大约大约1010一一30%30%的学龄儿童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最多见于有这种行为,最多见于llll岁岁至至l3l3岁的儿童。这种儿童大部分
25、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岁的儿童。这种儿童大部分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易于分心、不太顺从的孩子。易于分心、不太顺从的孩子。 与爱吃手指儿童的性格有明显不同。当他们的与爱吃手指儿童的性格有明显不同。当他们的情感不情感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或者家庭关系紧张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一方特别无,父母一方特别无能,适应学校生活有困难,因而出现紧张焦虑状态,这时能,适应学校生活有困难,因而出现紧张焦虑状态,这时就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也就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以此来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也有的儿童是模仿别人的咬指甲行为。有的儿童是模仿别人的咬指甲行为。 咬指甲的行为如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常见 心理 问题 障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