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pdf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8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总第188期)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摘要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实际内容就是三民主义,它与儒学究竞有着怎样的关系?一种观点从构建孔、孙道统论出发,力图把孙中山儒家化,把三民主义儒学化,认为孙中山思想是中国孔、孟道德的复活;另一种观点则相反,断然否定孙中山思想曾受儒学影响,强调二者在本质上的不同。实际上,孙中山革命思想既与传统儒学有质的差别,又明显受到儒学的影响。具体言之,民族主义经历了由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发轫,到逐渐扬弃儒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吸收西方民族理论精华而上升为现代性民族主义理论的转变,在这一
2、过程中,儒学在构筑其民族性方面起了关键性作用。民权主义学说,是取法西方民主制度,反观中国民本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而生成的中西合璧式的理论成果,其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民生主义学说除受亚当斯密和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经济学说以及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儒家大同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定程度上说,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关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就是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利弊得失发人深省。关键词 孙中山;儒学;三民主义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一0209(2005)02一0086一091919年春,孙文学说定稿,孙中山在与邵元冲谈话
3、时说:“余所治者乃革命之学问也。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余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为研究之原料,而组成余之革命学也。”1(P55关于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关系,尽管中国内地已有学者就此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分析,着意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传统儒学在本质上的不同,而对儒学是否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有正面影响,儒学如何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发展,却多不详之论。翻检孙中山数百万字的文集,他直接论述儒学的文字不过几十处而已,且多数并非专论。但是,在孙中山论著的字里行间,却不难发现孙中山与儒学之间割不断的牵连。笔者谨以三民主义为例,阐述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的关系
4、。一、华夏中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正如其革命思想有一个前后变化,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也是历史地形成的。从文化思想方面分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经历了由华夏中心主义到文化民族主义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孙中山摄入“自由”、“民有”等现代性观念的同时,儒学在收稿日期20041111作者简介张昭军(1970一),男,山东省淄博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课题“清代理学研究”(01JAZJD770016)。中国内地代表性的论文有李侃的孙中山与传统儒学和张磊的孙中山与儒学,二者立论的要点相同,即在于驳斥孔孙道统论,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传统儒
5、学在本质上的不同。二文均见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而海外学者则过分夸大儒学对孙中山的影响,存有把孙中山圣人化的倾向。孙中山曾说:“究竟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自由、平等、博爱三个口号有什么关系呢?照我讲起来,我们的民族可以说和他们的自由一样,因为实行民族主义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8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此三民主义,亦即与林肯所言民有、民治、民享之说相通。”(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万方数据张昭军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 87构筑其民族性方面起了关键性作用。在孙中山前期的民族
6、主义思想中,“排满”是一项重要内容。兴中会和同盟会的纲领,首句便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华)”。在孙中山主持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也曾概括说:“辛亥以前,满洲以一民族宰制于上,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复从而包围之,故当时民族主义之运动,其作用在脱离满洲之宰制政策与列强之瓜分政策。”L2j(P118)“排满”思想根深源远,来自儒家思想中的华夷之辨。春秋严夷夏之防,有其积极的一面,即从维护既有的先进文化出发,不至于使落后民族消灭先进民族的文明。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华夏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滋生了狭隘的种族主义情结,使夷夏之防带有局限性。与章太炎相比,孙中山所受传统儒学的熏染虽少一些,但儒家思想对
7、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则不容忽视。孙中山在复翟理斯的信函中写道:“生于晚世,目不得睹尧舜之风、先王之化,心伤鞑虏苛残、生民憔悴,遂甘赴汤火,不让当仁,纠合英雄,建旗倡义。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3(P46)1904年,他在为刘成禺太平天国战史所作序文中,对比朱元璋、洪秀全的事迹,即把朱成洪败的原因归诸华夷大防,并指责“罗、曾、左、郭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太平天国遂底于亡”3(P258259)。伦敦蒙难时,不离他左右的是黄宗羲宣讲民族大义的明夷待访录4(P10 9)。晚明逸民反清复明的流风余韵与“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的事迹成为他最直接的思想
8、渊源3(P58。可以说,春秋以来夷夏大防的历史记忆是激起孙中山早年革命斗志、燃起民族主义火焰的重要思想因素之一。但“排满”仅是民族主义的一个方面,面对处于强势的西方民族,从文化上判华夷的高下优劣则不具有多少说服力,毕竟,西方列强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华夏中心主义不适于解释中西方民族文化的不同。这就有一个如何实现传统民族主义向现代转化的问题。抛弃华夏中心主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存在民族虚无的可能。如果能在传统民族主义观念上书写现代性,则既可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又不损民族主义的连续性和号召力。就笔者所见,学界在论述文化民族主义时,鲜有论者把孙中山列入其中。实际上,孙中山正是在华夏中心主义的基础
9、上构建起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大厦的。1919年孙中山所撰三民主义一文,反映了他思想的新变化,其中论及民族主义时说道:夫汉族光复,满洲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美利坚之合黑白数十种之人民,而冶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坚民族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迭欧而为世界之冠,此固理有当然,势所必至也。国人甚
10、无馁!1(P187一188)这里,民族主义已有了新的内涵。一是他注意到过去“排满”思想中大汉族主义的狭隘性,运用了“中华民族”这一全新的名词。二是把过去汉族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优越性转化为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对于未来的自信心。中国革命史(1923年)是孙中山对37年革命生涯的自我总结,文中对其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与宗旨有精辟概括: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
11、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5(P60)。具体说来,孙中山是如何发扬光大固有的儒家文化,以建构其民族主义学说的呢?他在1924年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的演讲中,作了翔实有致的回答。尽管民族主义属于现代性范畴,但孙中山在建构这一概念时所使用的语言、所运用的材料乃至思维方式不少却来自传统。其一,孙中山把民族主义定义为国族主义。他认为,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如万方数据8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总第188期)果这种对于家族、宗族的团结,扩张到国家,便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国族主义。“国族主义”系孙中山的发明,是他在分析了中西历史状况基础上提出的,与西方建立在现代国家
12、观念基础上的政治民族主义有明显不同。他在分析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时指出: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由于王道自然力结合而成的民族基础之上的;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由于霸道人为力结合而成的国家基础上的。孙中山的这一区分,一定意义上道出了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不同。其二,在讲到要用什么方法恢复民族主义时,孙中山指出,中国人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观念,再加上浓厚的家乡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很可以把全国的人都联络起来”,组成一个极大的中华民国国族团体,“恢复民族主义比较外国人是容易得多”。他援引尚书说:“尧的时候,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他的
13、治平工夫,亦是由家族人手,逐渐扩充到百姓,使到万邦协和,黎民于变时雍,岂不是目前团结宗族造成国族以兴邦御外的好榜样吗?,2(P238240)其三,怎样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呢?孙中山想到的是恢复民族固有的道德和智能。孙中山认为:“因为我们民族的道德高尚,故国家虽亡,民族还能够存在;不但是自己的民族能够存在,并且有力量能够同化外来的民族。所以穷本极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2(P243在孙中山看来,道德是保持一个民族特质和凝聚力的重要条件,而“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
14、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岂不知,历史是连续的,一概地否定过去,自暴自弃,易于导致民族虚无主义,沦为异域文化的附庸。当然,孙中山提倡恢复旧道德,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有所甄别,是扬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2(P243)从表面上看,孙中山所讲的中国固有道德,就是传统儒学一贯提倡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在历史上,这八字道德既有其顺应社会发展的一面,又含有封建主义说教成分。孙中山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旧义,而是赋予时代内涵,适时地作了改造,以服务于革命需要。如,古时所讲的忠,主要是忠君,为封建皇帝服务,推至极点便是
15、愚忠。孙中山所讲的“忠”字则不同,他说:“现在没有皇帝便不讲忠字,以为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那便是大错。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要保存。”2(P244按照孙中山的理解和诠释,“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种种传统道德便是“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远驾乎外国人之上,不但不能丢,而且要保存,要发扬光大2(P24”。恢复固有的民族地位,还要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和能力。孙中山认为,清朝统治中国以后,不但是道德睡了觉,连知识也睡了觉,要恢复民族精神,不但要唤醒
16、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什么是固有的知识呢?即人生对于国家的观念,即中国古时“很好的政治哲学”。孙中山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全。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的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象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2(P247)与恢复旧道德一样,孙中山对旧知识也进行了改造,并吸
17、收了西方新文化的内容“这种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道理,本属于道德的范围,今天要把他放在知识范围内来讲,才是适当”2(P24”。孙中山剔除其中所蕴含的封建道德意识,而以历史知识、政治哲学的视野对待之,主张恢复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继承传统儒学的过程中便改造、发展了儒家文化。当然,孙中山并未满足于继承和改造既有的道德和知识,而是充分考虑到当时中国所处国内国际环境的大势。他说:“恢复了我们固有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在今日之世,仍未能进中国于世界一等的地位,如我们祖宗之当时为世界之独强的。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万方数据张昭军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 89和欧美并驾齐驱。如
18、果不学外国的长处,我们仍要退后。”不难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我们学外国,是要迎头赶上去,不要向后跟着他”。这些豪言壮语充分显示出他谋取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和自信。而他所致力的民族强大,建基于民族固有传统和固有文化的发展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毋庸回避,传统儒学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也有负面影响。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思想中依然存留着华夏中心主义的阴影:“所谓五族共和者,直欺人之语!盖藏、蒙、回、满,皆无自卫能力。发扬光大民族主义,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建设一最大之民
19、族国家者,是在汉人之自决。6(P24)二、民本思想与民权主义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的形成没有像民族主义那样经过由传统的民族主义发轫到逐渐扬弃儒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吸收西方民族理论精华而上升为现代性民族主义理论的过程,而是表现出不同的逻辑取向和历史进程。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萌发主要是源于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现实的需求,而非传统的儒家思想。民权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学说于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初次提出之时,只是作为一个具有号召性的革命纲领而已,而缺乏充实的理论内容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不过,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反正两方面的激发,孙中山对民主主义的认识大为深化,比以前更
20、加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用儒家的民本学说等本土思想来阐释民主主义学说(简言之,就是用儒家文化来改造移植自西方的民主主义),以适应本土化的需要,以便于国人接受。1923年所著中国革命史、1924年在广州的六次民权主义演讲,即是孙中山在这一方面的有力尝试。实际上,与民族主义理论相比,孙中山在宣讲民权主义时所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其中之一便是中国语境问题。民族主义学说可以由华夷之辨推演而来,民权主义又如何让中国民众接受呢?“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没有实行过民权”2(P262),“民权这个名词是近代传进来的。”2(P261)“中国人知道民权的意思,是从书本和报纸中得来的”2(P299),“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
21、由欧美传进来的。”L2j(P314孙中山指出,民权主义学说系舶来品,这符合客观实际,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讲民权主义的外源性,就必须解决舶来的民权是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中国“究竟为什么反对君权,一定要用民权呢”?孙中山回答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是进化论。他结合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把人类社会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民权时代,进行反复论证后指出:“就历史上进化的道理说,民权不是天生出来的,是时势和潮流所造就出来的。”2(P264)“世界潮流的趋势,好比长江、黄河的流水一样,水流的方向或者有许多曲折,向北流或向南流的,但是流到最后一定是向东的,无论是怎么样都阻止不住的。所以世界的潮流,由神权流到君
22、权,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流到了民权,便没有方法可以反抗。”2(P267他举例说,辛亥革命的成功,就是顺应世界潮流的结果,袁世凯、张勋逆潮流而动,都是终归失败2(P267)。“民权之发达终不可抑遏,此盖进化自然之天道也。顺天则昌,逆天则亡,此之谓也。”L1J(P190)应当承认,孙中山的回答有一定说服力,但也存有不完善之处。进化论具有普适性,却是从西方社会历史归纳而出的,并没有说明中国在进化阶梯上的位置,而且,中国的现实表明,民国初年所谓的共和政治并没能给社会带来多少进步。美国的大学教授古德诺也说中国人民的思想不发达,文化赶不上欧美,中国还处于进化序列的君权时代,所以不宜用民权。那么,“到底中国
23、现在用民权是适宜不适宜呢”?这需要孙中山作出解释。孙中山首先否定了民国初年系民主共和社会的说法:中国历史四千年以来用的都是君权,“中国(指中华民国成立)十三年来也没有实行过民权”2(P262)。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权不适于中国,“根据笔者以为,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的,“孙中山从民本思想出发,进而提出民权主义政纲”,如宋志明孙中山与现代新儒家思潮(载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6期)即持这种观点,而是取法西方民主,然后返观中国民本,结合中国实际而生成一中西合璧式民权主义。万方数据9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总第188期)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来讲,如果应用民权,比较上还是适宜得多”2(P
24、262)。在孙中山看来,“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前就老早有了。不过当时只是见之于言论,没有形于事实。现在欧美既是成立了民国,实现民权,有了一百五十年,中国古人也有这种思想,所以我们要希望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乐,顺乎世界的潮流,非用民权不可。”2(P263至于外国学者反对中国实行民权,那是由于“不考察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所以不知道中国实在是否适宜于民权”2(P26 3)。接下来,他援引儒家经典论证道: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尧舜的政治,名义上虽然是用君权,实际上是行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学 孙中山 革命 学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