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doc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doc(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静爱 主编)课后思考题答案(个人总结版)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中国地理(专业课1)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编辑出版学 陈世超2015.08.07-第一章 :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1、 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思考下列问题
2、。(本题课本上无答案 答案来源:网络+自己总结)(1) 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2) 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位置区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 中美地理位置的异同点: 相同点:a:两国都位于北半球,中国的纬度范围为4N53N,美国的本土纬度为20N47N,两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 b:两国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岸线漫长,沿海都有许多优良港湾。 c:两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不同点:a: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经度范围大致为73E135E,美国经度范围为70W180W。 b:从所属大洲来看,中国属于亚洲东部,美国属于北美洲,位于北美
3、洲南部。 c:两国虽都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分别从属于太平洋两岸,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则位于太平洋东岸,同时位于大西洋西岸。 d:中国纬度范围更广,接近50度,美国本土纬度不到30度。 e: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一面沿海,大陆海岸线是一条完整的相连的,美国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分成三段不相邻的部分。 f:从邻国角度看,中国邻国众多,美国北部只有加拿大,南部只有墨西哥,邻国较少。 g:两国内陆山脉走向不同,中国山脉走向多种多样,而美国主要为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 h:山地格局及面积不同,中国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山地面积较大,距海较远,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山地主要在大西洋沿岸,
4、高度不及中国,山地占有面积也比较少。(1) 美国东部受墨西哥暖流影响,水热条件好,且一路向北,故亚热带位置更偏北。而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加上北部沿海受到千岛寒流影响,水热条件较美国差,因此亚热带位置偏南。(2) 中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太平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常年干燥少雨,易形成荒漠;青藏高原等山脉的抬升和阻挡作用,使得南部印度洋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地区受高压控制明显,气温高,蒸发量大,雨量少,加剧干旱程度,冬季西风受山脉分流作用无法影响内陆,降水量极少,使中国荒漠位置不仅偏西,而且偏北。 美国西部有高大的落基山脉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形成半干旱气候,又受
5、到冬季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少;加利福尼亚寒流减温减湿作用的影响,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空气可以从北冰洋直达墨西哥湾,所以北部不干旱,南部干旱。2、 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本题课本上无答案 答案来源:网络+自己总结 分别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角度来分析)(1) 中国的地理景观复杂多样,首先体现在地形上,主要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五种。不同的地形显现出对人类活动不同的影响,人们需要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凸显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如在农业方面,平原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小麦,而高原农作物为青稞。建筑景观方面,高原山地的房屋为了防止低温封冻等灾害多以砖瓦结构为主,
6、而平原和盆地由于气候炎热夏季多降水,考虑到通风排水等因素,多以木质或茅草结构。各地区地貌自然景观上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经济、社会、文化、行为认知上的不同。(2) 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降水量从东南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依次递减。形成了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的分区,这种气候特点导致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使得各地区农业景观大不相同,例如南方的水田和北方的旱地,气候的不同也使得农作物的种类差异明显,比如北方的小麦种植区南方的水稻种植区,季风气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地关系,人类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气候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3)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广泛的人类活动使得中国的地理景观更加丰富多样。
7、伴随土地资源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和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另外中国人口众多,农业历史悠久,对自然环境改变尤为深刻,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圈地造田、伐木毁林,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地关系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一系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1、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P36)(1)巨大的青藏高原海拔高达3000米临界高度时,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的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
8、风,使得中国东部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冬季风向南扩展,势力大增,高原季风加大了海陆季风强度,使东部季风区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西风分支的建立与消退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季风的进退,使季风区温度带南移。(2)青藏高原的抬升使得本就深居内陆比较干旱的西北地区在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下,加剧了冷空气的下沉堆积,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更加加剧了干旱化的程度,扩大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范围。(3)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着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形成高原季风,内部出现寒旱化。(答题原理:从三个方面回答,青藏高原抬升对
9、于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自身青藏高原区的影响)2、 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有何影响?(自己总结 分别从耕地、林地、草地、居民点、未利用土地等方面来分析)(1)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作物的生产十分有利,这使得中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受季风控制的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地区;中国的多山地形特点使得耕地大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辽河平原等地区。(2) 季风气候的分布直接影响降水量的分布,这使得我国林地大部分分布在中温带、寒温带的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以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为主要分
10、布地区;我国多山地形的特点,使一部分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南方丘陵地区,比如横断山脉、长白山、辽东山地、雅鲁藏布江以东山地以及东南丘陵等地。(3) 季风气候使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寒温带与中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多山的地形特点使草地除了分布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等内陆地区,还分布于南方丘陵山地的草山草坡地区。(4) 季风气候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同时也影响居民点、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城市大多分布在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山地不利于居民点的形成,受多山地形的影响,我国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和海拔高度较小,地势相对平坦的丘陵地区。(5)
11、受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的影响,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盐渍地、冻原等其它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地区。3、 中国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水热格局有何特点?(P36P47)(1) 从气温与温度带来看,冬寒冷,夏暖热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中国温度带划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带六个温度带。(2) 从降水与干湿地带来看,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大我国干湿地带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四个地带。(3) 从水热组合与气候地带来看,雨热同期气候地带分异,形成了陆地区、海洋区和海陆交错带。在陆地区形成了东部季风区、
12、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气候区,气候的相接地带形成了干湿过渡带、暖湿冷湿过渡带、暖干冷干过渡带。4、 分析中国自然地带展布与土地利用宏观格局的对应关系。(P61P63自己总结)(1) 受季风气候和纬度因素影响,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东部地区的平原上,即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些地区多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2) 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南方山地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大体上位于中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的半湿润区与湿润区。(3)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即内蒙古高原、天山山脉地区已经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上位于寒温带与中温带以及高原带的干旱与半
13、干旱地区。(4) 我国水域、湖泊大体呈网状分布,大江大河主要发源于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区,亚热带湿润区的江河流量较大。(5) 居民点及工矿等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东北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汉江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均是我国城市的主要集中地区。(6) 难以利用的土地大致分布于西北温带和暖温带的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地区。5、 分析中国土地覆盖利用的区域差异。(P67自己总结)(1)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主要以耕地为主,但随着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城乡建筑用地的显著扩张使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但耕地面积依然广阔。(2) 东北地区和
14、内蒙古地区以林草、草地分布明显,东北平原旱地、水田相互转换,总得来看,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分布较广。(3) 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区及秦岭地区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撂荒现象并存。(4) 东南、华南山地丘陵林地面积大且不断扩大。(5) 华中地区耕地与林地交错分布,湖泊面积逐渐增大,华中丘陵地区毁林造林同时存在。(6) 四川盆地以及贵州、云南西部山区林地分布广泛,呈现减少趋势,中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维持了林地面积的稳定。(7) 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以绿洲农业为主,草原分布广泛,覆盖广阔。(8) 青藏高原以及西部干旱地区多未利用土地。6、 分析中国地理景观演变的轨迹和主要趋动力。(P74P83)(1)
15、 第三纪以来,由三个西北东南走向,自西南向东北更替的景观带,形成了西部干旱半干旱森林草原及草原区、东部古季风阔叶林区以及青藏暖湿栎、桦及灌丛植被区。趋动力为喜马拉雅运动。(2) 第四纪以来,巨大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达到3000米临界高度,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我国东部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西北地区成为了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青藏高原形成了高寒景观区。主要趋动力为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和青藏高原的隆起等新构造运动强烈。(3) 全新世以来,农业景观加入自然景观。主要趋动力为人类自然环境的形成影响农业进化过程。(4) 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城市景观格局加入自然景观。主要驱动力为封
16、建经济的繁荣和重心的转移,以及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第三章 :中国人口及城镇化1、 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P109P110自己总结)广大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庞大,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为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与灾情与年俱增。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但大多数聚居绿洲,因为这一地区正处于农业化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风蚀沙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次生盐碱化等土地退化问题,局部地区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人口数量大必然加剧人地关系的紧张,在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发展不平衡均有影响。2
17、、 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资源国情的影响?(P109P110自己总结)资源是有限的,中国人口数量大,资源占有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特别是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要素,人均占有量更少。在工业化资源方面,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也从以自然资源的开发为主要特征的初级阶段向现代工业化转变。西部地区工业化多为初级阶段,即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要特色,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数量庞大的人口并没有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甚至部分资源浪费严重,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当然中国大量的人口也使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为了世界上的劳动力资源大国,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3、 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P10
18、9P110自己总结)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有利的方面就是大量的人口为经济生产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了工业成本,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产品价格竞争力明显,促进了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的劳动力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口数量大的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数量虽然大,人才素质却不高,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难觅,这也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的很重要的原因,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4、 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P107P109)(1) 从“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方面看,这
19、条线两侧自然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爱辉到霍林河段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霍林河到榆林段主要受降水制约,其次为地形影响;榆林到天水段受黄土与降水量的双重限制;天水至腾冲段,受地势、地貌、降水量等限制因素影响。总体来说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胡线”东部适宜人口的居住、生产以及活动,西部地区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生产、生活,所以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2) 从历史上来看,历代人口密度虽有变化,但人口分布也有明显的西北人少,东南人多的分异特点,清代东北开禁以后,人口大量涌入,使特征更加与“胡线”相吻合,新中国成立后,历次人口普查人口均以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格局存在,更加显示这一线以西地区人口发展受到强烈自
20、然条件的限制,所以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5、 分析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影响(P112P114,影响为自己总结)特点:(1) 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2) 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3) 汉族聚居于平原和丘陵,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4) 城镇人口的民族构成比乡村复杂。影响:(1) 陆地国界线中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多分布于西部边疆,这使得少数民族为中国的国防力量以及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2) 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既有利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又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团结。(3) 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山地和高原,长期的生产生
21、活加快了对高原山地地区以及边疆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开发。6、 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P115P124影响自己总结)特点:(1) 城乡人口的变化具有地域差异,发展不平衡。(2) 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具有地域差异。(3) 城镇人口不断增长。(4) 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5) 城市数量不断增长。(6) 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7) 城镇化具有地域差异。(8) 城镇化发展突出重点。影响:(1) 城乡人口变化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变化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不利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2) 城乡人口教育程度变化地域差异明显,受教育程度、年限均有差异不利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3) 城
22、镇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中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城市数量的不断增长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4) 城镇化在波动中加快使得城镇化速度在原有基础上保持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势头。(5)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6) 城镇化发展的地域特点,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空间,也推动了不同规模连绵区的协调发展。第四章 :中国国土开发1、 分析我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南水北调的意义。(P147P151)地域差异:我国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东南部多、西北部少,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丰水带、多水带、过渡带、少水带、干涸带。东部南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闽
23、浙台诸河流域、西南诸河流域等水资源丰富。东部北区包括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滦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水资源拥有量相对紧张。西北地区包括内陆流域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东西差异明显、南北不平衡,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区,水资源丰富,以北的温带季风区水资源比较紧张。而且地下水分布和地表水分布不均衡的规律一致,但是在水域资源结构上,地下水所占比重却是西部比东部大、北部比南部大。(以上为通过课本总结版)(1)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的淡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根据径流深的大小来衡量河川径流量可将全国分为五个带,分别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地理教程 云南 师范大学 中国 地理 教程 课后 答案 陈世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