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世界史教案.doc
《大学世界史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世界史教案.doc(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大学世界史教案大学世界史教案世界近代史(下)教案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历史行政学院2011级世界史李亚男11060108004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教学目标:通过讲解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使同学们对民族主义有更深的了解认识,重点关注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难点: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教学方法:探究法、
2、综合分析法、讲述法教具:多媒体、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一、民族主义概念及形成民族主义产生于18、19世纪之交,它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直到中世纪晚期一些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才使民族意识逐渐有所强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真正产生。大革命中“国民”概念的提出,鲁索“人民主权”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的实践,逐渐形成了民族自决的观念。在全体法国人民都卷入政治斗争的环境中,开始懂得了决定自己民族命运的道理。拿破仑以战争的方式将法国这种“民族国家”的形象传给了欧洲,唤醒或激起了各地区的民族意识。而拿破仑的扩张主义和军事占领
3、又使民族独立的意识强烈发展起来。于是,既有保守主义因素,又有自由主义成分的民族主义学说形成了。二、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谈到民族主义,马上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雅各宾党人“祖国在危机中”的号召和马赛曲,以及费希特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这时民族主义起到了凝聚民族意识,集中民族力量的作用。对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的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发挥了极大作用。放眼东方,从中国的戊戌诸君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党”到凯末尔主义;从埃及的阿拉比起义到纳赛尔政变。还有印度的甘地主义,尼赫鲁主义和印度尼西亚苏加诺的“纳沙贡”。东方的革命者将发端于欧美的民族主
4、义思想与本民族精神传统相结合,发起了反抗殖民统治和掠夺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将民族主义传向全世界。但是民族主义自他产生之日起就有其内在结构上的对世界和谐,和平发展的潜在破坏性。民族主义天然的与民族和民族国家两个概念相联系,而引发国际关系变动的具体承担者正是民族及由其建立的民族国家。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具体含义。而这三个名词的定义恰恰又是历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所争论不休的。埃内斯特格尔纳的观点是:“一言以蔽之,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要求族体的疆界不得超过政治的边界。尤其是在一个国度里,族体的疆界不得将掌权者与其它人分开。”民族的定义更难,约瑟夫斯大林的概念大致可以令人信服:民
5、族是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思想意识的人类共同体。至于国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经典定义为:国家是社会中掌握着合理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力的那个机构,是维持秩序的专业分工和集中体现。而黑格尔则认为民族国家是政治实体的最高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政治外壳,是民族意志和命运的物质体现。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存在着内部逻辑上的关联。民族国家是民族利益的政治保护者,是民族共同意志的体现。而民族主义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理念,是没有祖国的民族建立民族国家的思想旗帜。而民族国家以民族主义为国家政策的决策准则。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在面对内外挑战中发挥作用。无论这种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6、。在国际关系方面,民族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要求本民族最大限度地向内聚合的思想,按此原则指导下建立的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实体不可避免的要求要将其行政边界覆盖所有本民族的天然生活地域。对于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来说,则要求涉及本民族利益的权力掌握在本族人手中,无论实际效果如何,这个民族有本族利益可以得到最优化实现的信心和“踏实感”。在民族国家的理念全球传播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会在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地域进行建立民族国家的努力。可是有历史变迁演化而来的现实本身向这种民族主义提出了难题。首先,人类在并不是按照民族主义纲领所描绘的那样集中居住于一片地域,而是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分散于大片地区之
7、中的,在各民族国家皆以民族边界于政治边界相一致的方针来确定本国疆界时,难免会把其它民族划入自己的国内,这无疑会与被统治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尖锐的冲突。而民族主义国家作为民族利益的保护者,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不会轻言放弃同族裔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因为这是与本国民族利益相悖的。奥匈帝国解体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对的里雅斯特地区的争夺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北爱尔兰的归属更是一大现实国际难题。少数民族面对的处境相似,如果允许他们以民族分布于国家疆界从多民族国家脱离,那么生活在其境内的其它民族就成了少数民族,他们无疑也拥有要求独立建国的权利,如果这些少数民族在国外还有同族的分布甚至民族国家的存在,那么少数族裔
8、问题会演化成为国家间关系问题。前南内部的种种流血冲突和两次车臣战争正是少数民族民族主义的困境和冲突的集中体现。从现实层面来看,民族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对其本意的背离和扭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对所有民族自由和独立的热爱是此时民族主义的内核。可是在具体实践中民族主义的自由和民主的色彩在逐步消退,民族沙文主义,民族扩张主义在不断抬头。民族主义激发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化为对于本民族理念的过度抬高和对本民族利益的过份夸大。在理念上正如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所说的:“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力和利益都漠不关心,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
9、的名称,将同样的语言;而且民族情绪远远的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任何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这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结合被拉来解释社会领域的达尔文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相结合,产生了种族主义,成为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来源。在实践中,民族主义与暴力和侵略战争相联系,从拿破仑到俾斯麦,从威廉二世到希特勒,他们都是篡夺民族统一的意志作为对外扩张的借口。三、德国民族主义德意志民族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唯一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早前的普鲁士民族、德意志联邦也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明确表达民族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正是德国的哲学家费希特。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一文,明
10、确提出,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在于民族精神。费希特说,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是优于法兰西或其他西欧精神的。他反对崇拜法兰西文化,主张弘扬德意志民族文化,懂得德意志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使德意志民族成为其它民族的榜样。此后,民族主义很快成为遍及欧洲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处于俄国、奥地利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各民族,以及处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下的各民族(如德意志、意大利),都纷纷举起了民族主义的旗帜。德意志民族直到十七世纪初,仍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四分五裂。各民族不团结,各自为政,互相斗争,倾轧不已。拿破仑在普鲁士的掠夺政策和强力压迫,导致了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运动的形成。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深深地吸引了德意志各
11、邦的爱国志士。爱国者们纷纷云集普鲁士,著文演说。在奥地利反法战争失败后,普鲁士被德意志资产阶级视作民族复兴的唯一希望。自由进步精神及民族复兴的广泛传播引起了普鲁士民族独立运动的空前高涨。普鲁士民族运动势不可挡,普王在哈登贝格再三劝喻下,终于勉强决定由政府领导进行一场民族解放战争。1813年3月16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国宣战,由普鲁士发起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终于揭开了序幕。起初,普鲁士在德意志境内并没有得到什么有力的帮助。普鲁士对德意志诸侯的号召书只得到梅克伦堡公爵的积极响应。各地的反拿破仑的起义,都没有统一的组织。八月,秋季战役开始,英国瑞典参加了反法联军。奥地利经过各方会谈后,于8月11日对法
12、宣战并加入联军。不久,法军处于联军的包围之中,法军在莱比锡陷入困境,17日开始了著名的莱比锡民族大会战,萨克森军和符藤姆贝格军在战斗中倒戈投向联军,致使法军大败,一直后撤到莱茵河。19日联军占领莱比锡,莱茵河联邦随即瓦解。此后,战争很快打到了法国境内。到1813年底,莱茵河右岸的德意志领土基本上获得解放。到1814年,在联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法军马尔蒙部队于3月30日投降,31日普王和俄皇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至此,拿破仑在德意志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统治终于被推翻了。解放战争赢得了民族独立,为民族统一创造了首要条件。民族统一思想首先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这一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民族
13、主义的胜利,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打败了拿破仑的侵略,解放了许多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削弱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实力,使其瓦解。国际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国主宰欧洲的局面结束了。德国完全的统一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普鲁士统一德国和俾斯麦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的时代,也是普鲁士精神在全德意志兰取得胜利的时代。普鲁士的德意志的社会经济、政治、精神和文化领域,都处在“统一”这一时代的历史任务之下,都打上了俾斯麦的烙印。俾斯麦用武力最终解决德意志兰自宗教改革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民族统一任务,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从而成为德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俾斯麦的霸权企图,最终同德意志的
14、进步事业统一,结合在一起,起了进步的作用。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的,即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0-1871年普法战争。俾斯麦在三次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乃是他利用德意志的民族运动和民族情绪,贯彻他的普鲁士精神。俾斯麦力图掌握民族运动的领导权,把民族运动的矛头指向其他中小邦诸侯,指向奥地利和阻碍统一的西方强权。俾斯麦所领导的“民族运动”,一方面在德意志起着革命的作用:摧毁了1815年以来存在于德意志联邦的全部旧有关系;另一方面包藏着霸权和拯救的内核,因而在建造德意志统一中保留着不少旧的残余。此时的德国民族主义也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实现了统一,为
15、德国的发展扫除了一系列障碍,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德国的实力大大增强,而法国衰落下去,欧洲格局随之骤变。到了一战后,魏玛政府软弱无能,引起人民的不满,纳粹党借机谋取了政权,纳粹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当初阿道夫希特勒入德国工人党时,仅仅是一个具有55人的党,希特勒获得的是一张编有“555号”的德国工人党党证,这就是希特勒进入政界的起点。希特勒拿着那个标着555号的党证哭笑不得,他知道德国工人党的党证是从501号开始编号的,也就是说德国工人党只有55个人,但为了夸大声势却标成了555号。希特勒就是从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成为党魁,成为国家元首。啤酒馆暴动后,他被警察逮捕了
16、,被关押在兰德斯堡监狱。就是在这个监狱,希特勒完成了他的举世名著我的奋斗,起初这本书叫四年以来对谎言、愚蠢和胆怯所进行的斗争。这本书中希特勒大肆宣扬民族主义,表达对犹太人的憎恨,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优越于其他一切民族之上的民族。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希特勒在20岁刚出头的时候在维也纳就形成了反动的思想。当他在24岁的那一年,离开奥地利去德国的时候,他心目中充满了德国民族主义的狂热,充满了对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和犹太人的深深的仇恨,并且坚信上帝选择了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做主宰种族。1928年,希特勒又口述了第二本书,该书着重重申了以种族、生存空间、战争为主线的纳粹外交政策,继续宣扬我的奋斗一书中的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世界史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