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doc(9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动物食品安全概论备用动物性食品安全控制概论绪 论一、概 念动物性食品安全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肉、蛋、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及其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及食用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和卫生检验问题,以保障人、畜禽的健康,防止疾病传播和增进人类福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食品安全涉及的领域 产前-产中-产后二、 任务和作用:防止人兽共患病
2、和动物疫病的传播,防止食物中毒,防止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维护动物性食品贸易的信誉,为制定和完善食品卫生法规提供科学依据食品安全体系包括以下几种体系: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监督体系、食品安全监测体系、食品安全认证体系、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四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控制主要内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屠宰加工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动物产品加工卫生与检验第一篇 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控制第一章 动物性食品污染第一节 动物性食品污染概述 一 食品污染的概念二 动物性食品污染种类(一)生物性污染:1.微生物污染;2.寄生虫污染;3.有毒生物组织污染;4.昆虫污染(二)化学性污染:1
3、.三废污染;2.农药污染;3.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污染;4.食品添加剂污染(三)放射性污染: 食品吸附或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使其放射性高于自然放射本底时,称为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三 动物性食品污染途径(一)内源性污染: 内源性污染(endogenous contamination)是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本身带染的生物性或从环境中吸收的化学性或放射性物质而造成的食品污染。也称食用动物的生前污染或第一次污染。种类:生长发育中的污染: 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微生物毒素食物链的污染(二)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exogenous contamination)是指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
4、工、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中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污染,又称二次污染。主要途径 通过水的污染 通过空气的污染 通过土壤的污染 生产加工过程的污染 运输过程的污染保藏过程的污染 病媒虫害的污染第二节 动物性食品安全性评价指对动物性食品及其原料进行污染源、污染种类和污染量的定性、定量评定,确定其食用安全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的过程。第二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一、腐败变质与发酵3、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各种有机酸和乙醇等产物的过程。4、腐败变质与发酵的区别:相同点是都是由微生物物质代谢的结果。区别是对人类有益的称为发酵,无益的则称为腐败变质。二、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
5、素:1 微生物:细菌; 霉菌; 酵母2 食品的特性:营养成分;基质条件;完整性3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 阳光和空气三、腐败变质主要化学过程及其产物1、蛋白质食品 蛋白质食品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降解酶作用下首先分解为小分子肽,然后,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氨基和脱羧基分解成为有毒的物质。2、脂类食品的腐败变质 脂类腐败的化学反应主要是脂类自身氧化过程和加水水解作用。其腐败程度受脂肪的饱和程度、紫外线、氧、水分、天然抗氧化物及金属离子的影响。3、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类、寡聚糖、多糖类和糖类衍生物。这类食品在细菌、酵母和霉菌所产生的相应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或
6、酵解,生成各种碳水化合物的低级产物,如醇类、羧酸、醛、酮、二氧化碳和水。(二)食品腐败变质的危害:1、产生厌恶感2、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3、引物中毒或潜在危害 (1)急性中毒(2)慢性中毒(3)潜在危害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毒是由于食入被微生物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常引起呕吐和腹泻。食品污染是食入被能产生毒素的微生物的污染引起。微生物到达小肠后增殖,产生毒素,引起腹泻。(三)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微生物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罪魁祸首,所以采取抑菌和灭菌的方法是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根本措施。1、加热杀菌法2、低温保藏法3、脱水干燥法4、增加渗透压法5、添加化学抑菌剂法6、氢化法7、辐射灭菌法第三章 细菌性食
7、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表现出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性疾病。因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和食源肠道传染病以及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疾病,不属于食物中毒。第二节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通过消化道传染致病,统称为沙门氏菌病。病型有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三、中毒机制沙门氏
8、菌进入消化道后,通过其纤毛吸附在肠粘膜上,然后经胞转运作用进入上皮细胞 沙门氏菌在肠粘膜固有层繁殖,产生炎症介质,在小肠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系统中裂解而释放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胃肠道,使粘膜发炎、水肿、充血或出血。内毒素是一种致热源,使体温升高。 第三节 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病原:革兰氏染色阴性Gram-negative ,周生鞭毛的杆菌;能发酵乳糖及多种糖类,产酸产气; 生命力强; 抗原结构复杂,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被膜K抗原;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有以下4型: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axigenic E.coli,ETEC)是致 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病原菌,能从水中和食物中分离到,
9、致病物质是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 EIEC)较少见,主要侵犯少儿和成人,疾病象细菌性痢疾,又称为志贺样大肠杆菌,但不会产生志贺毒素。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pathogenic E.coli, EPEC)引起婴儿腹泻,不产生肠毒素,但产生与痢疾志贺样大肠杆菌类似的毒素,侵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所致疾病很像细菌性痢疾。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O157H7, O6H11是主要血清型,能产生志贺样毒素,有极强的致病性。出血性结肠炎,剧烈的腹痛和便血,严重者出现溶血
10、性尿毒症。症状:痢疾;不适 、出血性结肠炎,血性腹泻,腹部痉挛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透析 第四节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特征:副溶血性弧菌有 13种耐热的菌体抗原即O抗原;有7种不耐热的包膜抗原即K抗原。第五节 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第六节 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第七节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病原特点: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食物中毒: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 ;在4 低温储存的食品中可生长繁殖; 对营养要求不高,分布广泛,土壤、污水和垃圾中可检出该菌,在人和动物肠道内常带有此菌;变形杆菌在需氧或兼性厌氧环境中均可生长繁殖,但对热抵抗力不强,一般加热到55持续1小时即可将其杀灭。 中毒预防:防止交叉污染、控
11、制繁殖和食用前彻底加热杀灭病原菌是预防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三个主要环节。发现中毒后要立即停止食用怀疑被变形杆菌污染的食品,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食品污染。第八节 志贺氏菌食物中毒病原学: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 第九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学特征:球型葡萄串状,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第十节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的致病性 :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在于所产生的神经毒素即肉毒毒素,这些毒素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肉毒中毒, 第十一节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蜡状芽孢杆菌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12、,存在于土壤、空气、水和尘埃中,几乎所有种类的食品都曾被报道与蜡状芽孢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有关,主要有:乳品、米、蒸煮的米饭和炒饭、调料、干制品(面粉、奶粉等)、豆类和豆芽、肉制品、焙烤食品等。 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通常都是经过热加工处理的,但蜡状芽孢杆菌具有耐热的芽孢,往往能在食品加工如巴氏消毒以及烹饪后,残留下来,热处理诱发芽孢的萌发,在没有其它微生物与之竞争的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引起食品的腐败。 中毒症状表现:蜡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6-15h,症状为水样腹泻、腹部痉挛和疼痛,呕吐很少见。常因食用肉类、海鲜、乳品和蔬菜等食物引起,一般持续24h; 而致呕吐的毒素是该菌在食
13、物中预先产生的,该毒素非常稳定,进入人体后在胃中与其受体5HT3结合,导致呕吐。所以尽管有时食物中检出的蜡状芽孢杆菌数量很低(102CFU/g),却仍能引发呕吐中毒。呕吐型食物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0.56h,一般限于富含淀粉质的食品,特别是炒饭和米饭。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有时有腹泻、头晕、发烧和四肢无力等症状。病程一般为8-10h。 第四章 真菌毒素中毒真菌毒素是真菌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产生的一类毒素。 真菌毒素是在多种谷类中产生的能引起人和动物疾病的一类物质。 摄入毒素后会导致急慢性中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道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有些毒素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和
14、引起免疫抑制,黄曲霉毒素是已知的具有强大的致肝癌作用。真菌毒素在过去的30年中引起世界范围的注目,首先是因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次是污染食品和饲料导致动物生产力的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是真菌毒素污染商品给国际贸易造成严重影响。真菌毒素的常见种类: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类、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赭曲毒素、根霉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and寄生曲霉.急性中毒:黄曲霉毒素为剧毒,其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真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M1次之。毒性主要作用于肝脏,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脏出血等。中毒症状一般为胃部不适,食欲退,腹胀
15、,恶心,无力,易疲劳。 慢性中毒:因少量而持续摄入黄曲霉毒素所致,慢性中毒型最为多见。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脏亚急性或慢性变性坏死,甚至发生肝硬化。中毒过程长,当大量细胞变性坏死时,表现肝炎症状,并诱发肝癌。黄曲霉毒素AFT,尤其是AFB1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在实验动物上已得到证实。肝脏是AFT急慢性中毒的主要靶器官。AFT通过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由细胞色素P450催化生成M1、P1、Q1和AFB1-8、9-环氧化物,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中的某些菌种产生的一组次级代谢产物,多发生于谷类作物,其中以赭曲霉毒素A毒性最强。具有烈性肾脏毒和肝脏毒。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均可产
16、生毒素;产生毒素的最佳温度为68-77 F ,湿度为16%或以上。毒素污染的饲料给家禽生产创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鸡、火鸡和鸭敏感性高 临床症状为体重下降,饲料转化率低,产蛋下降,蛋壳质量下降,肾中毒牛对急性中毒不敏感赭曲霉毒素的致病机理:赭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若是大量则造成急性中素而死亡。少量则经肝脏代谢一部分,解除毒性作用。另一部分则在肝脏造成肝细胞损伤,肝细胞坏死变性,功能障碍或丧失。在肾脏造成肾小管间质纤维结构损伤,导致肾小球肾炎,造成机能异常。长期少量摄入则造成体内蓄积,造成免疫抑制、致瘤、致畸和致突变性。杂色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是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它主要由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等真菌产
17、生.杂色曲霉主要污染玉米,花生,大米和小麦等谷物,但污染范围和程度不如黄曲霉毒素.不过在肝癌高发区居民所食用的食物中,杂色曲霉素污染较为严重;在食管癌的高发地区居民喜食的霉变食品中也较为普遍.杂色曲霉素的急性毒性不强,对小鼠的经口LD50为800mg/kg体重以上.杂色曲霉素的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为肝和肾中毒,但该物质有较强的致癌性.以0.152.25mg/只的剂量饲喂大鼠42周,有78%的大鼠发生原发性肝癌,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该物质在Ames实验中也显示出强致突变性. 镰孢菌毒素:镰孢菌毒素主要是由镰孢菌属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成员有腐马素、单端孢霉烯族类玉米赤霉烯酮类。进入机体可引起中毒,
18、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血便甚至死亡,慢性中毒导致淋巴细胞受损,造成免疫抑制。该毒素能抑制细胞蛋白质及DNA等大分子的合成,干扰生物体能量和脂质代谢,对生物膜功能及多种酶活性有明显影响第五章 食品传播的病毒轮状病毒: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 轮状病毒无囊膜,具有同外壳,外观呈“轮”状。衣壳由以下蛋白组成 胰酶,组成外衣壳的刺突,s三聚体疾病:脱水腹泻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儿和3岁以内儿童发生脱水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之一。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 HAV引起的甲型肝炎是急性肝炎,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短,发病较急,一般不转为慢性,亦无慢性携带者,预后良好。HAV主要通
19、过胃肠道传播,也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多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的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未有患急性甲型肝炎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病例。 临床表现:分为急性黄疸型;亚临床型;隐性感染型。戊型肝炎病毒 :是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病原体。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流行,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甲型肝炎。 第六章 食品传播的寄生虫食源性寄生虫危害:通过食品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称为食源性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等。食源性寄生虫病是由于摄入了被寄生虫或其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人体
20、,在移行、发育、繁殖和寄生过程中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损害主要有三个方面: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毒素作用与免疫损伤: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传染源:感染寄生虫的人和动物通过粪便排出成虫或虫卵,污染环境,进而污染食品。传播途径:消化道是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人-环境-人,如隐孢子虫、蛔虫、钩虫等;人-环境-中间宿主-人,如猪带绦虫、肝片吸虫等;保虫宿主-人,或保虫宿主-环境-人,如旋毛虫、弓形虫等。流行特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暴发流行与食物有关,于近期食用过相同的食物,发病集中,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
21、。病原学诊断:取患者的排泄物、被污染的食品或水,做虫卵、包囊或虫体的检查。免疫学方法或其他生物技术:皮敏试验、琼扩试验、间接血凝、ELISA、乳胶凝集试验(LAT)、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PCR、核酸探针和免疫印迹技术等。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 :切断传染源,消灭中间宿主,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改进烹调方法和不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一、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病变发生于结肠,在少数病例病原体可进一步移行到肝、肺和脑,偶尔蔓延到肛周皮肤、泌尿、生殖等器官。因临床上常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故常称为阿米巴痢疾。本
22、病遍及世界各地,但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见。在我国多见于南方,但在夏季也常见于北方。由于我国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和急性病例已明显减少。 1、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道阿米巴病主要由于食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2、病理变化 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 肠外阿米巴病 肠外阿米巴病可见于许多器官,以肝、肺及脑为常见。 二、弓形体病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和重要的传染源。中间宿主包括哺乳类动物和人等;弓形虫寄生在除红细胞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中,可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虫病。 1、病原形态 弓形虫在其生活史中有5种主要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但对人体致病
23、及与传播有关的发育期为滋养体、假包囊与包囊和卵囊。2、生活史 弓形虫发育需要两个宿主,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猫科动物为终宿主, 3、感染途径及方式 感染途径:经口吃进猫粪内的卵囊或动物肉类中的包囊或假包囊,经损伤的皮肤粘膜、节肢动物以及经输血或器官移植等途径感染。 感染方式:吃生或半生的含包囊或假包囊的动物肉、蛋、奶制品及被卵囊污染的食物和水可致感染;养猫,接触猫和猫粪等易获感染。 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 三、华支睾吸虫病 四、并殖吸虫病 五、猪带绦虫病 (二)、生活史(life cycle ) 1. 生活史中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和一个终宿主.中间宿主: 主要为猪、 野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食品安全 概论 备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