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学-代谢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doc
《内分泌学-代谢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分泌学-代谢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doc(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内分泌学-代谢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精品文档】第 109 页第四节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一种与雌激素缺乏直接相关,但亦与多种遗传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关联,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PMOP是原发性OP中的最常见类型。PMOP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特点是:骨矿含量和骨矿密度下降;骨的微结构紊乱与破坏,骨量减少的特点是骨矿物质与骨基质呈等比例下降,但有些区域可出现矿化不良或矿化过度;由于骨粘合线积聚,皮质骨多孔化(porosity)、骨小梁变细
2、与断裂以及微损伤等原因,骨的生物质量(bone quality)下降、生物力学性能减退、脆性增加。OP(OP)是一种组织病理学诊断,在临床上,主要根据骨矿含量(BMC)、骨矿密度(BMD)和放射学检查来判断。【流行病学】一、PMOP的发病率和患病率OP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但各国、各地区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相差悬殊在美国、英国和瑞士,OP的发病者占老年人口的60%;在马来西亚,每3名65岁以上的妇女即有1人患此疾病1。另据推算,美国约有94万人(约30%)患有OP,其中48万妇女患有严重OP。英国50岁以上的妇女约有23%患有PMOP。Siris等对美国1997年9月1999年3月间34个洲的50岁
3、以上的200 160例绝经后妇女进行了追踪观察(12个月)。结果表明,39.6%存在低骨量(T值为1至2.49),7.2%存在OP(T值或=2.5。PMOP者的骨折发生率约为正常BMD者的4倍,低骨量者约为正常BMD者为1.8倍。据报道,美国、欧洲和日本现约有2500万人患病,其中1/3为绝经后妇女。我国60岁以上老年女性的OP发生率为90.48%(老年男性为60.72%)。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3亿,占总人数的10%。至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预期的OP患者将近2亿,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绝经后妇女。1996年至1998年,我们对长沙地区的常住人群进行了抽样
4、调查,OP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升高,在女性绝经后的早期(最初510年内)骨丢失达3%5%/年,至80岁时,髋部Ward三角骨丢失达60%2。1988年,北京协和医院的调查发现,北京市50岁以上男女性每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97/10万(男)和88/10万(女);女性一生可丢失骨量的40%50%(男性为30%);50岁以上妇女的脊椎骨折发生率为15%,OP患病率为25%;75岁以上老年男女有半数以上患有OP。据预计,至2025年,北美、欧洲、大洋洲和俄罗斯的OP发病率将迅速上升,女性患者将超过男性的1倍以上;至2025年,OP的流行将移至中东、亚洲、拉美和非洲,而OP与OP所致的骨折人数均成
5、倍增加3。骨折和OP的并发症可致残、致死,治疗耗资巨大,给患者、家族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身心创伤男性髋部骨折中东、亚洲、拉美、和美洲北美、欧洲、大洋洲和俄罗斯二、OP性骨折的流行状况 (一)髋部骨折 人群中的骨折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一般出现两个骨折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于青年期,第二个高峰为高龄期。60岁白人妇女约30%曾因OP发生1次或多次骨折。全世界每年OP性骨折约150万例。在英国,OP所致髋部骨折占骨科病人的20%,其中80%是65岁的妇女,约20%髋部骨折患者在6个月的死亡。由于老龄人口的增长及性别与年龄危险性的增加,髋部骨折的问题很可能与日俱增4, 5。50年后全球的OP性骨折
6、患病人数平均增加34倍,最高的美洲可能超过12倍,亚洲也至少增加5倍以上。(二)脊椎骨折 与髋部骨折的情形类似。美国白人妇女50岁以上者的脊椎压缩性骨折发生率为每年186,显著高于髋部骨折发生率(每年6.2),女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约为男性的2倍,最常累及的椎体为T8、T12与L1。国内安珍,杨定焯等报道,对居住在成都地区具有正式户口,50岁的1081例中老年人群脊椎骨折患病率为16.19%。高发部位为胸腰段中胸段,加重程度随增龄呈增加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三)前臂远端骨折 前臂远端骨折的最主要诱因是摔倒。在4065岁的女性中,前臂远端骨折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两者存在线性相关关
7、系,而2080岁男性的前臂远端骨折发生率相对恒定。(四)其他骨折 除上述主要骨折部位外,OP还可导致肱骨近端、骨盆、尺骨近端等部位的骨折。人群中这些部位的骨折亦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女性约占3/4。Valtola等7对11798例妇女(4756岁)进行了5年追踪,调查分析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踝部骨折的关系。5年内有194例发生骨折,发生率为3.4个骨折/每1000人/年。骨折的四个相关因素分别是吸烟、服用致OP药物、骨折既往史(或家族史)和肥胖。骨折危害比率(hazard ratio)为1.63,体质指数为1530kg/m2的危害率较高。使用3种以上药物者为2.03,吸烟者为2.94。Kannus等8
8、分析19701999年间芬兰医院膝部的骨折病例资料,并用回归模型预测2030年的骨折情况。结果发现,60岁以上女性的膝部骨折发生率由1970年的59/1000人年增至1999年的105/1000人年。以此速率推算,2030年的骨折发生率为1999年的2.5倍。但是,男性的情形有所不同,1970年为30/1000人年,1999年为34/1000人年,并无明显增加。由于男性的体力活动量和强度高于女性,脊椎压缩性骨折和四肢骨骨折的发生率也高于女性。随着增龄(尤其是女性)性骨量下降,骨折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据报道,全球每年的髋部骨折增加1%3%9。因OP而发生的骨折主要累及髋部、脊椎和上肢,其中以髋部
9、骨折的预后最为严重。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活动受限,加上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和加速的废用性OP,患者多在数月内或12年内死亡。OP性脊椎压缩性骨折的致残致死率也很高,五年存活率约2/3,患者的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OP患者骨折后,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急剧下降,绝大部分病人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因为病情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多,这些病人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美国因此而需要的医疗费用在每年200亿美元以上,其中髋部骨折的费用约占1/3。非住院者的费用也十分惊人,美国每年的家庭护理高达6万人次以上,加上骨折后给单位和家庭带来的影响,OP骨折已成为目前很多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和严重的医疗问题。【病因与危险因素】原发性O
10、P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型和型。型(绝经后OP,PMOP)主要由于雌激素缺乏所致,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6倍以上,发生于绝经后数年内的女性,其中多数患者的骨转换率(turnover rate)增高,亦称高转换型OP,骨质的快速丢失主要发生在小梁骨,尤其是脊椎、桡骨远端、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PMOP的发病与雌激素缺乏有关,但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导致PMOP的危险因素研究得很多,这些因素或作用于成骨过程和(或)破骨过程的某些阶段,最终使骨量丢失。一、主要作用于骨吸收的因素(一)妊娠和哺乳 在妊娠的第一个三月期,骨吸收明显高于骨形成,伴有骨盐丢失,血和尿中吡啶酚(pyridinine, Pyr)和脱氧
11、吡啶酚(deoxypyridine, D-Pyr)增加,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正常,提示骨吸收多于骨形成。骨吸收主要发生于松质骨,出现骨小梁变细、变薄、甚至断裂,骨的微结构也有明显变化,但至妊娠中后期,骨形成往往呈代偿性增加10。妊娠期妇女对钙磷的需要量较非妊娠妇女增加一倍,尤其是妊娠中期以后,胎儿发育需钙量大,随孕周延续,母体缺乏钙,易出现腓肠肌痉挛、腰腿痛等低钙表现11。如多次妊娠加上营养素、钙和VD等的摄入量不足或其他一些原因,可致OP。妊娠时出现的骨吸收增强的机制未明,可能与PTH分泌过多,尤其是胎盘分泌PTHrP有关;后期的代偿性骨形成增强主要与高浓度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于
12、OB和OC,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有关10。但生育期妇女的妊娠次数过多,加上补充钙剂不足或存在其他营养素缺乏,有可能酿成低骨量或OP。正常哺乳妇女,每天从乳汁中约丢失200250mg元素钙;如为双胞胎,或同时哺乳两个以上婴儿,每天可从乳汁中丢失400600mg元素钙,显然哺乳期妇女的钙需要量明显增加,适当补充钙的摄入量有充分理由。但许多研究表明,补钙并不能纠正钙的负平衡和骨盐丢失。哺乳早期,骨骼和血钙的代谢转换率明显增快,血PTH和1,25-(OH)2D3无明显改变。骨代谢率在哺乳后期逐渐降至正常,是一种生理性的调节过程,补钙对骨代谢似无明显影响,但如在妊娠中、后期出现骨痛,DXA检查发现BM
13、D下降,应视为病理性低骨量或OP,并需长期追踪。如果在哺乳期间使用了肝素,则更易发生OP13。(二)雌激素 性激素为青春期骨骼突发生长(growth spurt)的始动因子,突发生长延迟可致OP。雌激素缺乏时,OC活性增强,骨丢失加速。在骨重建过程中,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作用是减慢骨重建速率,故具有抗骨丢失作用。雌激素和雄激素均可减少骨重建循环次数,其机制是降低OC和OB的生成速率。但雌激素和雄激素缺乏并不能解释骨重建平衡为什么向成骨活性破骨活性的方向移动。雌激素和雄激素对成熟骨组织细胞的作用是促进OC凋亡而对抗OB和骨细胞凋亡。目前认为,雌激素和雄激素对OB和骨细胞的作用主要来源于“核受体”功能
14、,但也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信号转导途径及Src/Shc途径(位于胞浆内的小泡中)有关。雌激素缺乏时,这种非核受体作用减弱,OC和OB生成均增加,骨重建速率升高。加上OB和骨细胞凋亡,故导致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失平衡,骨吸收多于骨形成。如果能合成一种主要通过非基因组途径而起作用的雌激素受体激动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s),那么即可达到既有较强抗OP作用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综上所述,目前认为雌激素缺乏的最终后果是引起OC功能亢进,使骨吸收多于骨形成而发生骨量丢失。从细胞和组织水平看,雌激素缺乏可能主要使一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发生紊乱,刺激骨髓的OC前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
15、CFU)分化成为OC,而且抑制OC的凋亡,使其寿命延长,导致骨吸收增加14。(三)孕激素 绝经是雌、孕激素同时缺乏的状态。雌激素与骨代谢的关系已确定,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孕激素与骨代谢也有一定关系15。孕激素对骨的作用与雌激素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孕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此外,孕激素也可通过其在OB膜上的非基因组作用,调节OB的活性16,调节途径为膜结合位点胞浆Ca2+、IP3和DAG。孕激素受体(PR)有A、B两种异构体,两者的基因相同而转录所需要的启动子不同,但两种启动子均可被雌激素诱导活化,一般B型(PR-B)异构体的转录活性强于PR-A,而PR-A可下调PR-B的和其
16、他类固醇激素受体(尤其是ER)转录活性。OB中的PR两种异构体。在许多情况下,可能存在雌、孕激素的串语(cross-talk)现象,PR可被雌激素激活,因此,雌激素对骨代谢的一些作用可能是通过PR介导的。孕激素(或孕激素加雌激素)促进OB前身细胞的增殖,增加ALP阳性克隆的数目17,增加IGF-2的分泌量18,抑制IL-6分泌19。孕激素还可促进IGFBP-5的表达,而这种结合蛋白在骨骼中的特殊作用是增强IGF-1和IGF-2的对OB的促有丝分裂作用20。我们的研究21发现,孕酮增加细胞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的蛋白和mRNA在MG63细胞的表达,有利于孕酮促进骨形成。在临床上
17、,凡存在卵巢黄体期功能缺陷者,均易发生低骨量或OP,而使用孕激素后,骨量增加。(四)雄激素 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动物,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22。在骨细胞上雄激素受体和P450芳香化酶的发现和功能的确定为雄激素调节骨代谢提供了两种可能的机制:直接通过雄激素受体发挥作用。在骨微环境中将雄激素芳香化为雌激素而起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雄激素也如雌激素一样,可通过调节骨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局部调节因子(包括IL-6、IGFs、TGF和FGF等)的产生来调控骨代谢过程23。女性的雄激素来源于卵巢、肾上腺和脂肪组织。卵巢生成睾酮和二氢睾酮,肾上腺生成和分泌去氢异雄酮及其硫酸盐和雄烯二
18、酮。绝经后妇女的血睾酮及其类似物均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女性血清中的去氢异雄酮硫酸盐与腰椎、股骨颈和桡骨BMD呈正相关。有人对一组绝经后妇女进行了长达16年的追踪观察,发现绝经后妇女血清雄激素(而非雌激素)与身高变矮相关。(五)活性VD VD3代谢物,尤其是1,25-(OH)2D3可加速小肠绒毛细胞成熟,促进钙结合蛋白(CaBP)生成, 增加肠钙吸收。活性VD3缺乏(可伴有血清钙下降)导致骨盐动员加速,骨吸收增强。VD3代谢物对骨组织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理量的1,25-(OH)2D3可刺激OB活性,促进骨形成;但大剂量可激活OC,增强OC的骨吸收作用。VD通过调节体内钙、磷代谢而影响骨代谢
19、,VD缺乏时可导致继发性甲旁亢,出现佝偻病或骨软化症。VD受体(VDR)基因敲除小鼠实验发现VD对骨组织也有直接作用。OB表达VDR,而VD可调节OB中许多靶基因表达,因而VD是骨形成的重要调节激素24。另一方面,24-羟化后的代谢产物24,25-(OH)2D3曾被认为是VD的降解产物。但近年发现,这种维生素衍生物仍具有骨代谢调节作用25,而且还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在骨折的新生组织中存在24,25-(OH)2D3的结合位点。(六)PTH和PTHrP 使用定位打靶技术破坏小鼠的PTHrP基因,动物发生软骨发育不良症,这是由于软骨细胞增殖减少、软骨细胞提前成熟所致。这种异常的软骨细胞可见于细胞分化的
20、多个时段,软骨生长板肥厚。缺乏PTHrP基因的纯合子小鼠不能存活,杂合子可生长到成年,但表现为低骨量。一般认为,PTH/PTHrP受体基因的表达由两个启动子调控。PTHrP以双功能性调节因子(bifunctional modulator)方式调节软骨细胞分化和增殖。最近发现,下游启动子调控骨和软骨组织中的PTH/PTHrP受体表达,1,25-(OH)2D3下调OB中PTH/PTHrP受体基因的下游启动子活性,但对软骨细胞无作用。(七)局部因子 不同部位的OP情况可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相同。这表明,局部因子在OP发病中的作用比循环激素更重要。OP病人多有IL-1、IL-6和TNF增高。IL-6为一
21、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可作用于骨组织早期的OC,促进其分化和活性,刺激骨吸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骨原细胞可分泌IL-6,而IL-1由生血干细胞分泌,可诱导骨原细胞分化为OC。TGF-和TNF可促进骨吸收,加速骨丢失。随着年龄增加,骨髓细胞OPG表达能力下降,OC生成增多,骨质丢失加速26。这些因子的调节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二、主要作用于骨形成的因素骨的形成主要由OB介导。OB来源于骨源细胞,较成熟的OB位于骨外膜的内层和骨小梁骨膜表面。在成骨过程中,向基质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物质,为矿物质的沉积提供纤维网架,然后类骨质被矿化为正常骨组织。出生后的骨骼逐渐发育和成熟,骨量不断增加,约在30岁左右达
22、到一生的骨量最高值(骨峰值,peak bone mass, PBM)。青春发育期是人体骨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如因各种原因导致骨骼发育和成熟障碍致PBM降低,成年后发生OP的可能性增加,发病年龄提前。故PBM越高,发生OP的可能性越小或发生的时间越晚。因此,影响人体骨量的另一因素是增龄性骨丢失前的PBM。至PBM年龄以后,OP主要取决于骨丢失的量和速度。PBM主要由遗传素质决定,但营养、生活方式和全身性疾病等对PBM也有明显影响。(一)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多种基因参与了骨量的获得和骨转换的调控。这些基因主要包括:受体基因(VD核受体、雌激素受体、降钙素受体、3-肾上腺素能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
23、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激素和基质蛋白基因(TGF-1、IL-6、IL-1、PTH、IGF-1、I型胶原、2-HS-糖蛋白、骨钙素等);OP易感基因(11q12-13,11q,1p36,2p23-24,4q32-34等);其他基因(载脂蛋白E、HLA标志物等)。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决定了70%80%的峰值骨量。同卵双生儿和异卵双生儿的腰椎BMD相关性差异是明显的,这说明遗传的许多因素主要决定了个体的BMD值(尤其是PBM值),尽管遗传因素对OP的影响已确定,近年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一些基因的等位基因变异增加是OP的危险因素,但所涉及的基因数目、它们的染色体定位、影响的程度、相互作用的方式
24、和与其他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尚未全部确定在决定BMD的遗传因素中,目前以VDR的研究较多,较充分,但结果不尽相同,可能与种族差异有关2729。VDR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对BMD有显著影响,但具体机制仍未明了。V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和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多态性与3039岁健康妇女峰值骨量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及骨折均无关联。不同的VD受体等位基因决定了骨量和骨重建差异、峰值骨量、骨的韧性与强度12。北京地区绝经后妇女的ER基因Pvu II酶切多态性分布与桡骨松质骨以及桡骨密质骨的骨密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ER基因Xba I酶切多态性分布与桡骨松质骨以及桡骨密质骨的骨密度之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分泌学 代谢 性骨病 绝经 骨质 疏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