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满井游记》教学后记兼谈文言文游记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满井游记》教学后记兼谈文言文游记教学.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满井游记教学后记兼谈文言文游记教学【精品文档】第 19 页释字品文悟情 满井游记教学后记兼谈文言文游记教学内容摘要:由满井游记教学及讨论,反思文言文、文言游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文言文教学内容上要关注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方法上应注重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朗读,以读带教;指导学生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注重整体,设置适宜学生与文章的主问题;学生多讨论、多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游记还要注意品行、品景、品情。关键词:文言文 文字 文章 文化 游记 品行 品景 品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2、。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就中了进士,时年二十四岁。但年少得志的他并无意于仕途,反而热衷于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了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迫于兄长的压力,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过了两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万历三十八年九月六日卒,时年四十三岁。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其道袁中道还有江盈科等人针对当时文坛为李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把持的现状,在李势和徐渭等人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形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因其籍贯
3、为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故称这个文学流派为“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变通;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三是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小说。袁宠道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为“公安三袁”。袁宏道应兄之邀在北京为官,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幸好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即写于此时。教学满井游记,既要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又要考虑到它是公安派的代表作,要体会文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和巧妙的比喻,并初步感知公安派的特点。据此,整个教学
4、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一、导入:投影袁宏道的话“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笫,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请学生谈谈这是一位有着怎样喜好的人。二、文章学习:1、请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出作者对山水喜爱语句。 学生的所找的句子可能涉及到描写、叙事、抒情、议论诸方面。2、作者对于山水的喜爱是源于山水景色,到底是怎样的景色吸引了作者呢?3、语句赏析: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语句你最为喜欢,最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作简单地欣赏。赏析抓住特征、运用巧妙比喻描写景物的语句。4、出示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
5、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再次感受袁宏道的文学主张及语言特点。三、拓展提升,感受公安派的特点:1、对对子,出示对子前三句,请学生完成最后一句的后四个字。岳阳楼上范仲淹忧国忧民醉翁亭中欧阳修与民同乐小石潭边柳宗元触景伤怀满井泉旁袁宏道流连山水2、后四字是文章的主旨,试比较前三篇与本文的不同。3、出示袁宏道及公安派特点: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关注自身,抒发个性,作品多写闲情逸致,其中有大量山水游记。这些游记,写景独具慧眼
6、,在对自然景物客观的描述中,表现了游山玩水时的愉悦心情;语言清新流畅。四、齐读课文,读出作者陶醉山水的自得之情与琅琅上口的古文之味。课后,学校老师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认为这节课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一些环节的设计较符合课堂实际,如对对子和把作者的介绍放到后面,前者让学生一目了然,极容易地把握了这篇文章的特点;后者则水到渠成,使学生对于袁宏道的文学主张及公安派的特点了解自然顺畅。但同时,学校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很有针对性与建设性的意见。首先是开头太难。满井游记的文字有些难度,在没有对全文进行疏通的情况下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喜爱山水的语句超出了学生的水平,致使一大部分的学生一开始就愣了,不知所措。虽然在齐
7、读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开头难严重打击了学生的信心。其次是没有读懂文章就让学生领会文章内容,虽然有些水平较高的学生能有所收获,但却吸引不了一些水平层次较低的学生,致使他们在这节课上收获甚微,甚至于没有收获。课堂上应该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再次,课堂朗读不够。在课堂上有前后有两次齐读,中间还有对写景句子的朗读,但对于古文而言,这样的朗读量是不够的,不能达到读出作者陶醉山水的自得之情与琅琅上口的古文之味的目标。第四,寻找描写景色的语句与赏析应该进行合并,这样可以使课堂更加紧凑,学生的理解也更加自然。最后,作为常态教学,该落实的内容还是要落实的,尤其是文言文,不能把考试纲化。这些意见确实是针对课堂
8、上出现的问题而提的,有些学生学生课堂较为活跃,有些学生则是闷声不响,完全没有参与的意思。上课的内容也确实是站得比较高,一些较为基本的内容并没作强调与没有落实。根据老师们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首先在学生齐读后,让学生对照课本注释与词语手册进行自行疏通,对于一些疑难语句进行提问与答复,较易由学生答复,较难的则由教师答复。在对文章进行了字面的理解后再进行文章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高底也降低一些,先问文章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找一找景色的特点,再分析作者独造的语句与比较,然后感受作者的情感及公安派的文学主张。这样修改之后,大部分的学生都照顾到了,课堂也更加平顺了。但总觉得课堂节奏迟缓,环节四平八稳
9、,少了些什么。如果所有的内容都放在课堂上是不实现也是不合理的,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尤其是照顾到那些低水平的学生,却拉低拉慢高水平学生,这似乎也是不妥当的。文言文到底要教些什么?怎么教?文言游记又到底要教些什么?该怎么教?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文言文距离现在已经在一段时间了,对于文言文教学不像现代文教学那样。文言文教学需要解决的内容与现代文不一样,既不能教成单纯的文学作品,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处理为古汉语语法教学。但文言文的特殊性又不得不正视,所以我们既要考虑到文言文的文字,又要考虑到它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得考虑到它是中国优秀传统
10、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要考虑到三个层面,即文字、文章、文化。一说到文言文文字教学,为了收到较好的效果,极容易在课堂上处理成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这样的文字教学显得太过于死板,学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没有解决一字一句之前,整篇文章不会自己读懂大意。同时也会使一部分学生见文生意,离了这篇文章,再见同样的文字或是句式,就不知道意思或是用法了。文言作为已经逝去的语言,文字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起始。文字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地翻译之上,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来学习文言。首先要学生在文言学习上有一定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好的方法当然是阅读。文言相比于现代汉语较为简洁典雅,韵律与节奏也较现代汉语强,朗读读文
11、言其比起现代文学作品更具有音韵之美,学生朗读也会更有趣味。再加上文言文篇幅相对来说要短一些,读起来也就更有趣味了。当然,老师不是任由学生朗读,而是要安排好时间,进行一定的朗读指导,提出朗读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文言字句的理解,也不能靠一字一句地落实,而是要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朗读其功夫主要是在课外,毕竟课堂上很难把一篇文章读到背出来,读到学生自行掌握了字词,读到学生有自己的心得。要多读,自然就不能放在教学前几天甚至是明天教学今天才开始读,读个几遍,草草结束。这样的朗读,字词的读音也许还没有解决,文章也还没有读顺,哪里谈得上“其义自见”呢?朗读一定要把
12、文章读至滚瓜烂熟,最好是能背出来。这就要让学生早早地开始读,要提前安排好朗读的时间。初中每学期有几篇文言文,在开学初就安排每篇的朗读时间,这几个星期读哪一篇,那几个星期读那一篇。如八年级下册,一共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第五单元的古诗文安排在前半学期朗读,第六单元的古诗文则安排在后半学期朗读,每篇文章大概读两个星期。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必须先带领全班同学集读,正了音之后就让学生自行朗读。如果事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音,有些学生就会望字生“音”,瞎读一气。文言文当中的许多字毕竟是现在不常用。假如学生读习惯错音了,教师再来纠正,就会事倍功半。学生读古文,必须要做到朗声而读,绝不能不发出声音来,含糊了事。语
13、感的培养,朗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言文语感的培养,除了朗读,恐怕其它办法都不会有大的成效。在提前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背出。古代私塾教学生书,首先就要求学生背出。有人认为这个方法不科学,但现代人学习文言文,如果背不出来,那么对文章整体把握是一点都没有的。到教学时,教师在上面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学生怕也是如坠雾里。背出全文或是对全文相当熟悉的情况之下,无论教师或学生讲到哪里,其它学生都能跟到那里。这是文言文教学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首要条件。因为时间的宽裕,大部分学生能轻松背出文章;即便有些学生背不出来的,长时间的朗读也让他们读得琅琅上口。因为要背诵,有时还能看到一些学
14、生在暗中较劲,比谁背得快背得多,又形成了相对浓厚的文言文背诵及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行朗读背诵文言,不要求落实每字每词的意思及用法,只要求掌握文言文所表达的大意即可。文言文距离现代有一定的时间了,一些字词的用法及意思,我们很难讲得一清二楚。比如,满井游记中的“于时冰皮始解”的“始”字,有的解释为“刚刚”,有的解释为“才”,莫衷一是。而这两个解释,放到文中都能解释得通。这些微的差别对于理解文章是毫无阻碍的。所以,对于文言文,字词不应该追求一一落实,更不应该要求学生非此即彼地分清楚,重要的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当然对于一些文言字词的理解也是重要的,该落实的还是落实下去,但教师不应该包办,而是要指导方
15、法,促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一个句子犹如一件衣服,提起领子,这句子自然就理顺了。所以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属于重要的需要掌握的词,这些词对于整个句子的疏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通假字、古字异义词等(这些不一定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但要让学生有一个了解,明白它为什么是重要的),掌握了这些词,一整句都明了了,自然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明了了。长此以往的培养,学生对于文言形成一定的语感,同时也自觉地从文中找出重点字词来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对文言字词的讲解可谓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进行释疑和补充。课外朗读与阅读方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班级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差距。在教学满井游记
16、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字词进行正音,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学生自行疏通文字,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毫无困难地自学明白文章的内容,从而能较轻松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明了了全文在讲什么,那么接下来就是对文章的处理。对于文言文章的处理,也应该跟现代文一样,要有一个或几个针对全篇的主干问题,由这些问题统领全文,而不能一字一句地讲写了什么,怎么理解。支解着讲还不如没有不讲。支解了,学生只能是死记,过后则忘;不讲,学生多读之后会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影响深远。主干问题的设置不能太过于简单,当然也不能太难。太简单,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会只会停留在原地,无法真正领导作者的思想,同时难以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17、现在对于古文阅读处理大都偏于简单。当然,这也是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因为现在的考试除了字词及句子的疏通,接下来就是针对全文最为简单的问题,以及同样是很简单而又很开放的题,如“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或是“哪个人物的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要想促进学生文言学习能力的进步,问题就不能太过于简单。当然,主干问题也不能太难,太难了,学生不知所云,兴趣同样是没有的。如满井游记中就要设计一两个主问题,如“全文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一句”等。文言文读得有深度与广度,并对阅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自然是离不开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其中的文化内涵不是一句两句能讲得清楚的,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对
18、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当时文化背景的了解。唯有在丰厚的中国文化知识前提下,才能真正深入领悟中国的文人情结,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加强对于文化知识背景的深入,介绍的方式不能单一,同时要发动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文章,文言文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才能真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续下来。满井游记它虽然不像其它的文章,如这个单元的前三篇文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一样具有高度的借景抒怀、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较为纯粹的寄情山水、抒写性灵的小品文,但是它所代表的公安派对于后世却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明清,还直至新文学,对于周作人、林语堂等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于公安
19、派的文学成就,即使是执反对态度的鲁迅也说,“就是袁中郎这一班明末作家,在文学史上是自有他们的价值和地位的”。因此,学习满井游记肯定要大略了解公安派创作中所隐含的人性解放、个性自由的人文精神,并对此产生一定的理解。游记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教学内容同样要做到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但游记还有其特殊的内容。就游记的文字而言较叙事类的文言文要难得多,因为写景的一些文句本身非常富有节奏与韵律,非常富有美感与诗意,能带读者带来无穷的想像与享受。满井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
20、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是一段多么清新自然而富有活力与韵味的语言呀,读来当真是唇齿生香。如果这样的文字要用平常落实文言文字词的方法去解决的话,那么其韵味与美感也就随之而消失了。除非我们碰到一位具有非凡的语言能力的人,把这一段文字用很美的现代文进行创作性地改写。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无一字写月,无一字不写月”佳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那么多么美的一个月夜呀,宁静而清澈。诵读着这样的文字,自己仿佛也在那
21、个月夜下的庭院里,心随之也变得空灵起来。如果一定说成现代文,又是多么地拗口与直白。游记中写景的文字,除了个别对于理解整句起到关键性的字词要求学生知道,其它还是保留原句为好。游记的文章内容主要是由三方面构成,叙事,写景,抒情,教学时要做到品行、品景、品情。出游,自然包括了出游的时间、地点、同行的人、环境、经过、回来等,品析这些内容,既能培养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对理解文章也大有作用。满井游记中,出游的时间是在花朝节后的廿二日,地点是东直门外的满井,同行的人是数友,环境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中暂时的“天稍和”。在这样的条件下出游,就足可见作者出游心切,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不言亦明。记承天寺
22、夜游一文,出游的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是在“解衣欲睡”时,地点是承天寺,同游的人是张怀民,环境是“月色入户”。本应入睡之时,却没有入睡,这是什么呢?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却又是“念无与为乐者”。为什么一代名士、文坛领袖会在如此美妙的月夜无处可去呢?无奈之下只好“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为什么要到承天寺里寻?为什么能寻的人只有张怀民?张怀民在夜深人静时“亦未寝”,这亦是为何呢?如此一番品析,苏轼被贬的落寞与同病的相怜之情渐趋明晰。与品行的分析不同,文言游记品景则要经诵读领悟为主。文言游记中的景色描写,是文章的重彩部分,往往都是妙笔生花,文采斐然,匠心独具。对这样的文字进行分析,不是对
23、它的学习与欣赏,反而是一种破坏。这就犹如分析诗歌一样,把诗歌进行一字一句地分析,这不是对诗歌的欣赏。记承天寺夜游与湖心亭看雪写景的句子都只有一句,但是两句却是写得异常之美。如果对这两句写景的句子进行机械的分析,对于其所营造出来的美感就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诵读中才能感受到美与作者的心境。游记中所蕴含的情感,是处处都流露着的,不只是在抒情中,就是叙事写景议论,也无一处不是蕴含着情感。满井游记中,从一开始的叙事,到后来的写景,再到后来的议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处处溢满。因此,对于游记中作者的情感要自始自终地关注,不能分裂地讲解。游记作为中国一种文体,记载游历过程的所见所闻,但这些游记中都已经加入了作者的感情抱负,不只是纯粹的记游的文章。它其中有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有中国文人的情结。在阅读这些文章,不仅对文章及作者有了解,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积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学生自己独有的文化底子。正如教学满井游记时所出示的对对子一样,每一篇游记都有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学生在这不同的文化思想中择取,从而形成自己的体会与文化思想,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刷出亮丽的底子。参考资料: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褚树荣褚树荣评课实录文言文教学的继承和创新黄仁生论公安派在现代文坛的多重回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