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科学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doc
《初中科学:科学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科学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初中科学论文:科学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精品文档】第 20 页科学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摘要:科学活动既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包括了观察、实验、探究、实践、体验、练习、制作、调查等,同时科学活动也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教学目的。本文对科学课堂教学的活动引发点、活动知识点、活动能力点、活动情感点、活动思维点、活动经验点等6点设计取向进行了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关键词:活动设计科学如果从形态特征上对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扫描,可以大致简练地描述为“活动化”。从教材栏目设置前后变化来看,原2003版的“练习与活动”改为“练习”,同时演示、观察等也改为“活
2、动”,如科学八年级下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中“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2003版为实验)、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中“观察金属铁和非金属的外形与特征”(2003版为观察)现都归为“活动”,因此“活动”包括了观察、实验、探究、实践、体验、练习、制作、调查等,同时教材中又另有与“活动”并列设计的“读图、讨论、思考、阅读、实验、探究、练习”等栏目。教材的这种交叉与变化,交叉又相互独立,既与学生学习特点、内容实际分布有关,又体现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导向,如活动与探究,探究是一种活动,但并不是所有活动都是探究性的。从数量上看,教材中“活动”设计最多的是科学九年级上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安排了
3、25个活动,最少的是科学九年级下第四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安排“活动”。自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六册科学教材依次设计了46、54、46、47、49、11个共计253个活动,而总节次依次为27、28、31、27、25、17节总计155节,平均每节安排约1.6个活动,“活动”在教材中体现明显。“动”起来后,怎样才更有效?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有课堂教学价值,科学课堂活动教学从端点的活动引发开始设计,途径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走进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的科学本质,走向科学素养。一、设计活动引发点“鸡蛋放在溶液里的实验”是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观察和实
4、验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3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6-8中的活动,这一活动,几乎没学生喜欢,更没有学生愿意在家里试一试,活动只所以引发不成功,大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挑战性”。把鸡蛋放到清水中,会怎么样呢?于是教师或学生开始做实验了。一直从清水到盐水,中间不断地加盐,直到鸡蛋浮起来。这样的操作只能是验证性的,因为学生已经知道结果了,无论是预习得到的还是小学原来学习过的。问题的核心应该在溶液。这个实验的关键,应该是不要把“盐水”等同于“溶液”。如果以此思路,活动可以这样设计:二个烧杯各放一种液体,各放入一个鸡蛋。(鸡蛋在一种液体里沉,另一种液体里浮。)
5、交换烧杯中的鸡蛋。(在刚才沉的烧杯里,鸡蛋还是沉,另一个烧杯中的鸡蛋还是浮。)把两个鸡蛋放入其中一个烧杯中,都浮起来,放入另一个烧杯中,鸡蛋都沉下去。生1:这个水有问题。生2:浮的烧杯中是盐水!(通过举手显示,所有的同学都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教材里就是这样说的。)这样的设计有点探索性,效果当然比老师单调的加盐演示要好(因为加盐的过程很无聊),课堂也更顺。如果此时老师简单地说:“好!老师在课前确实放了盐。”活动到此也就结束了。有没有更深入的活动引发呢?有,从学生“这个水有问题”中体现出的逻辑,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串:有什么办法证明一定加了盐?一定是加了盐吗?不可能是糖、味精等?(适时地把盐水替换成溶
6、液,离本质的概念“溶液密度”也更近了,引发出新的活动。)还能确定是盐水吗?如果我们放入的不是鸡蛋而是鹌鹑蛋呢?既然不能确定这杯水是盐水,那么不能让鸡蛋浮起来的那杯水又是什么水呢?(逆向思维)怎样才能让浮起来的鸡蛋又沉下去?(逆向思维)“不能确定”才是一个真正属于学生研究之后的结论,真正符合逻辑推理之后得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这样的活动引发体现了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对科学本质的追求。从因学定教出发,分析科学教材中的活动安排,活动引发点的设计常用的方法有:故事式情境、活动式情境、问题式情境、检查式情境、复习式情境、实验式情境、媒体式情境、生活式情境、史料式情
7、境、诱导(展示)式情境等10种。就此实验,教学设计的差异在于:是先让学生知道是盐水还是先让学生猜测可能是盐水等溶液。这种能引发推理、实证、质疑的活动,才是设计中应该追求的。二、设计活动知识点活动有助于知识的建构,无论教学如何改革,知识永远是学习的重点。为了突出知识体系中的某一知识点,教材有时候会安排一系列的活动,如科学九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探索酸的性质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第2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5-12,教材设计的活动有:活动:测定pH;阅读:自制酸碱指示剂;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病,该药片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为
8、什么“胃舒平”能治疗胃酸过多症?活动:酸与碱的反应;活动:鸡蛋壳、生锈的铁钉与盐酸的反应;探究:在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活动:稀硫酸酸性的实验;思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性质做些什么?活动:盐酸的个性;活动:浓硫酸的性质;最后还有一个思索:你还知道哪些酸,它们有哪些特性?这是一组活动链,以实验类活动为主,活动设计的核心知识是从酸的共性到个性、从酸的性质到用途。在活动设计中,活动与活动是主要知识点,以学生课内分组实验为好,活动也可以是课外实验,穿插的阅读、思考、探究等,从学习路径分析,阅读与活动共同唤醒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中的一个活动:用石蕊试液判断溶液的酸
9、碱性,思考是引发下面相关的活动,探究是从现象入手深化活动,通常活动以教师演示为主,思考与最后一个思考是对活动结果的应用、推理与实证。这种从设计活动知识点入手探索酸的本质,对构建关于酸的知识体系,常用而有效。三、设计活动能力点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水的密度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3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9-12,有“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活动,能力点有三个: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发现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前二个能力点是一种原有能力的再现,如果在设计这一活动时,只追求水的体积和质量的测量,而忽略了发现质量与体积之比为一常数这一核
10、心,会偏离活动能力点。作为本活动能力点的延伸,我们可以深化设计这样一个活动:一滴眼泪有多重?这是一个测量学生估计能力的问题。用到的知识背景有:一般的滴管20滴水约1毫升,水的密度为1103千克/米3,即1克/厘米3,1毫升=1厘米3,根据m=V,可计算出1毫升水的质量为1克。其中知识转化为估计能力的有:1滴水的体积约为0.05毫升,1滴泪的体积约为0.05毫升,泪的密度相当于水的密度。根据公式:m=V=1克/厘米30.05毫升=0.05克=50毫克。20滴泪约为1克。这只是其中思考之一,有学生说:我查不到泪的密度,但我查到血液的密度,应该差不多吧。有学生说:眼泪是咸的,用海水的密度可能更好。这
11、就是活动能力点设计的价值。四、设计活动情感点这是一个教材本身也较少考虑到的问题,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分三个层次:“经历某一学习过程,如探究、实验、检索、阅读、参观、查询等”,属于参与水平的观察、体验、体会、感知等;“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属于反应水平的关心、关注、注意、善于等;“经过一阶段学习过程后对某些科学观念(假设与理论,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内化”,属于领悟水平的形成、养成、树立、建立、具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2-73可见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先有“观察、体验”
12、而后有“形成、具有”。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植物与土壤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第2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1:75-102共设计了19个活动,前八个活动依次为:观察土壤;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土壤中有水吗;土壤中有其他有机物吗;土壤里还有什么;土壤的渗水实验;土壤的黏性;三种土壤与植物生长。这是一组起点于“观察土壤可以看到什么”的活动,有一定的综合性,教材从植物和土壤的基本关系出发,注意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其他已有知识与“当前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以“常见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为原始认知起点,依据“自下而上”的方位顺序,依次向学生解答植物体从什么地方吸收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科学 课堂 活动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