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在社会中成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在社会中成长.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品德与教学论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在社会中成长【精品文档】第 8 页小学品德与教学论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受教育,在社会中成长【摘要】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题材与内容正是源于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百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实际。【关键词】故事 情境 激励 应用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
2、育,而是非道德教育。”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把道德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一方面指出道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已有的生活逻辑和现实生活状况,明确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辩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正因为如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所涉及题材与内容正是源于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求,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
3、睛去观察社会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百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经历着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并把活动延伸到学校、家庭乃至社会,进行再体验,重构新的生活,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视野角度看问题,要尊重学生,让品生、品社的课堂教学活动化、生活化、社会化,创设各种各样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打开品生、品社教学之门,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一、故事激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
4、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由此可见,兴趣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品生、品社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优势,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一课时,通过爸爸带着丁冬进城买书一路上所见所闻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一些交通规则,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二、情境促情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即是获得
5、情感体验的过程。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许多教学都离不开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情感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在教学中,我们要合理的借助幻灯片、挂图等教学资料,巧妙的创设一个又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真正入情入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经常选用电视栏目中如谈话沟通实话实说等形式来开展教学,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
6、么一点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点体验。如在教认识好朋友一课时,我设计了以学生为主题,从“我”的角度出发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主动与别人交朋友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认识老师和同学,和他们交朋友,体验认识朋友的快乐。三、评价激励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促使学生深入感悟的有效手段。在学生交流、评价、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鼓励学生多思考发问,鼓励学生多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多探究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
7、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捕捉称赞学生的时机,如“你真棒!”“说得太好了!”当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后,不论交流的是否令人满意,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建立“表现鼓励成功喜悦”的良性循环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力量,获得不断的成功。四、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课后践行,才能帮助学生清理“知善乐善行善”的关系,让学生既“知善”“乐善”,更要“行善”。当学生
8、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我们要立即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推动探索活动的深入开展。只有既懂又会用,才算是学到了真正的本领。品生、品社代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能够做到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旁征博引,开阔学生的视野,消除学生思维的“盲点”,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一个又一个灵活多样、任务清晰的课后实践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于课外巩固旧知、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内在要求。在学完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一课后,可以设计课后践行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了交通规则,认识了交通标志之后,回家和家人一起逛街时,当一名“小小交通顾问”,负责家人的安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融思想品
9、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作为一门生活实际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有效地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代课教师,必须要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学生乐学、善学,并能学以致用。最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在课后践行这样一环节,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与帮助。特别是我们农村、乡镇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信息、资料,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任务。所以教师不要认为只要帮助学生对课后践行的问题研究清楚了,下面都是学生的事。我们应该全程关注,给学生以及时的帮助。这样才能让实践内容落到实处,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本色课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生用书4、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