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探索.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教学论文: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探索【精品文档】第 14 页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探索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教育相对滞后。根据地理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结合形势发展,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向学生有效地灌输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意识,是地理学科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何在中学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且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环境
2、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教育活动正在蓬勃开展起来。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正在试用的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就是 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完成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学习陆地资源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我国资源现状,以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
3、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了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二、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要善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高中地理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温室
4、效应。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环境污染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环境污染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指出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各种信息或材料,去调查研究
5、,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模式,甚至可以去模拟尝试着解决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一个显著特点是设计了“活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如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就设计了两个“活动”,其中一个是:“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组织学生针对这个“活动”开展演讲比赛,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都设有自学园地,其内容包括阅读篇、技能篇、练习篇三部分。它们既是课文的继续,又是知识的拓展。教师可以利用自学园地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利用第二单元“练习篇”的第3题:对于“大气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主题,组织学生针对练习中科学家们的正反方观点,结合自己
6、课后查找的资料和课堂所学的知识展开辩论。这种活动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上了一堂环境教育开放课,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三、课外环境教育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水资源短缺时,有学生认为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在请有关专家介绍了“我市的水资源状况”后,学生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强了节水意识,不关水龙头等不良现象有了根本好转。组织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如调查噪声污染、水污染和交通秩序问题等。通过调查访
7、问和亲身体验,学生对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此外,还可以配合环保部门开展乡土环境问题的调查研究,承担一些基础性的、适合学生参与的简易环保监测任务,如组织学生去对学校所在地空气污染和河流水污染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向有关部门反映。结合一些重要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如“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等不失时机地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散布宣传画、宣传标语,参与环境保护公益劳动等。四、环境教育之师生互动开展环境教育,一方面需要把课内的教学内容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另
8、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形成彼此互动的局面。教师是研究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主体发挥者和创造者。学生在获得了一些必要的环境科学知识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考察、观察,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所见所闻,寻找课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课题确立后,还要设计实施方案,并根据可行性、科学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原则指导学生来进行设想、构思和完善实施方案。课题和方案可以让学生在明确目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想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事实证明,学生有非常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可以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归纳写出课题小
9、论文,然后再经过小组评价不断完善后由教师做出客观公正地激励性评价。总之,要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形成环境道德为中心,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模式的教育目标;而且,环境教育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方式进行。这样做,利于不同的学生参与。显而易见,在地理学科教育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可以达到增强环境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强化环保理念,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的目的。全省中学地理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参评论文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带来的思索吴建军汨罗市一中414400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带来的思索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
10、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一、浅析中国地理教育之现状1、中外地理教育的差异第三届国际地理奥赛在韩国汉城举行,中国第一次派队参加。我国学生在地理知识记忆和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方面成绩不错,总分名列第四。但地理实践能力(地理观察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实验能力、地理工具使用能力、地理模型制作能力等
11、)上不尽如人意,总分名列倒数第三,得分符合中国国情。回国后,专家们会诊这一现状,很多人提出了“无所作为论”:“由于地理科学先天不足,造成地理教育无所作为”。这种观点只讲对了“科学水平制约科学水平”的道理,对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并没有充分看到。但从事实看,我们地理教育确实在实践能力方面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了。所以我们要奋起直追,特别是地理实践能力要有大的提高和好的表现。2、我国高校地理专业设置及地理教育的社会需求 有很多的学生认为参加地理高考对我们最后的高考志愿的选择会有局限性,但事实并非如此。来看看一组统计数据:2004年全国招收地学专业411个,其中地理150个,居首位。地质找矿共129个,环境
12、68个,测绘30个,大气16个,海洋10个,地球物理8个,且地理信息系统的招收还处在不断激增中。全国有关地理的分科越来越多,越来越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中国航天”,气象、海洋、资源卫星发射系统等和我们的生活走的越来越近,将来科技化的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高校当然会积极培养有关人才。而这些专业所教授的内容往往和国家的强盛及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也应该在现阶段把地理基础知识学好。 二、浅析地理知识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1、中国应用地理知识的历史悠久性 古人曾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方为能人。”在中国
13、50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地理学家,当时他们的著作或行动甚至是前无古人的。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而船队的规模、船只的大小等,这三位欧洲航海家,更无法同郑和相比。更为关键的是郑和下西洋时船只的航行方面和水流运动方向结合的是如此之巧妙-大部分时候郑和的船队既顺风又顺水,这样就缩短了很多的时间,节约了很多的能源。而这些都得益于郑和对地理事物的精确把握。看,地理知识在实际应用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便利呢。2005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现在全世界正掀起一股研究郑和热,有些国外学者甚至从郑和留下来的一幅地图上,推测郑和是发现美
14、洲大陆的第一人,比哥伦布还要早上百年。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游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写下了徐霞客游记,详细记载了天台山、武夷山、黄山、九鲤湖等地方的情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作为他们的子子孙孙,我们当然有义务和责任把地理学好。 2、地理知识在军事方面的实际运用 伟大的革命家毛主席曾经在农民讲习所亲自演授4小时的地理课,因为我们革命战争的主要参与者是农民兄弟们,如果他们连最简单的前进、进攻、撤退路线都搞不清楚的话,怎么可能会有战争的胜利?朱德总司令在南京视察地理研究所时动情地说“我和地图打了十几年的交道。”的确,我们在参观军事博物馆的时候,看到过很多朱总司令研究地图,研究地形,利用天势打赢胜战的照片
15、。总司令那气若神闲,指挥淡定的神态不就是建立在良好的地理知识的把握上的吗?从诸葛“草船借箭”利用东风到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战争气息的隐隐蔓延,地理知识的运用到处可见。现在,借助军事卫星我们可以把某个城市,某个区域透视个一清二楚,如果你还不会看卫星地图的话,这个战怎么打?所以不管是从全民教育还是爱国教育出发,地理知识的认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3、地理知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其实我们平常看似普通的生活中也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地理原理。比如为什么我国夏天沿海地区主要吹东南风,而冬天则是西北风?为什么暑假的白天明显比寒假的白天长?为什么站在海边,有的时候风从海上来,有的时候风却吹向大海?为什么在城市
16、规划中,居民区和有污染的工厂的布局看似有规律可寻?其实我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都可以把这些日常现象作为我们理解的基础,平时多观察,学习就简单很多。所以,地理的学习不但没有脱离生活反而和生活联系的非常的紧密。再比如,我们有很多同学都喜欢旅游,而且有性格的同学还喜欢独自旅游,不借助任何的旅行社或向导,这样我们怎能玩的尽兴呢?只有借助地图了,它就向指南针一样,可以为我们指示正确的方面。瞧,我们是不是为了自己也要学好地理呢? 三、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学好地理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应该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7、,创造的潜能就象是一个无比丰富的矿藏,总是挖了还有,象海绵里的水,挤了还有。要在创新中学习,首先我们必须锻炼自己的胆量,什么胆量?质疑的胆量。即使是对教科书上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大胆质疑,大胆提问。或许你的质疑并没有多少的道理,但正是这种精神,却可以让你体验学习的乐趣。爱因斯坦说的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来的重要。”世界就是在这样的“异想天开”中得到发展和验证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要敢于创新,发散思维。这样我们的学习方法也会越来越完善了。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现在地理课的模式几乎一成不变,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就非常的薄弱,只是在被动的接受一些课堂知识,
18、记忆也会非常的模糊。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作为主体参与进来。比如,现在学校里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电脑房,我们学了一段时间课本知识后,可以安排一节地理信息查询课,让学生们到网上去看看有关的地理内容,让他们在“冲浪”的快感中接受知识。而且,从审美化视角考虑,网上的知识形象鲜明,情深意远,还有很多以动画的形式出现,而这些是我们老师在黑板上无论如何是画不出来的。这样,他们的记忆就会变的更加的深刻。还有一点,网上的知识很多,我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可以通过Internet主渠道,看到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电子百科、教育网站、电子论坛等上面的知识,容量之大也是我们课堂4
19、5分钟所无法替代的。通过这样,把一件枯燥的事情变的越发的有趣,才能够让他们下次接受知识更容易。当然,学生们的参与还可以体现在其他一些活动中,比如说画图、做土壤标本,看土壤界面、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对污染的指示作用等等。 3、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国家是我们的国家,世界是我们的世界。这个地球上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正在慢慢的失控,作为明天的主人,我们可以为之做些什么呢?最简单讲,我们同学们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去热爱祖国,热爱家园。全世界的人们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保护的措施,比如对臭氧层的保护;对珍惜动物、植物的保护;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对古代文化艺术宝藏的保护从我们自己每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哪怕是不随地乱丢纸屑,世界也会终将因我们而更美丽。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