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doc





《小学品德: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品德论文: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精品文档】第 9 页小学品德论文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摘 要】为解决小学品德教材中历史题材编排无序,学生学情不佳的现状,更有效地品味历史的同时发挥其德育价值,笔者以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历史题材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策略。在前置学习中,搜寻、走近、纵观历史,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弥补学生学情的不足;在课堂学习中,直面、剖析、体悟历史,在回顾历史事件的同时引导道德体验;在后续学习中,深入、赏析、铭记历史,引导教材由课堂向生活外延,从而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三个去点,构建起学习历
2、史题材内容的三维情感体系。【关键词】品德 历史题材 圆明园在哭泣 教化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因其无法逆转的不可改变性,以及独特的可借鉴性而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了靓丽的一隅。纵观我们的品德教材,穿插地出现不少历史的题材,但仔细一看,却又形成不了历史的体系,这无疑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品德老师,既要教历史,又不仅仅只是教历史,而是要从历史题材中挖掘出富有价值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感悟德行,可谓是难上加难。 笔者有幸执教了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从备案到磨课再到试教,在深感历史题材难教的同时,为了解决品德课上学史难的问题,我
3、想根本的出发点便要立足于课程的本质:若是历史课堂,我们尽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生动地讲解历史,但这是品德课堂,历史只是一个载体,从中品出德,才是最终的指向。而“品”德的过程又怎能是四十分钟内肤浅的讲解,短暂地交互所能达成的呢?只有建立起课前、课中、课后立体的品德感悟氛围,才能有效地达成“史中品德,以德教化”这一德育目标。一、在前置学习中,搜寻、走近、纵观历史圆明园从一七零七年建造开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而距一八六零年的焚毁也有一百五十多年,久远的历史早已被尘封,距离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远,更何况我们的学生还处于距离北京可谓十万八千里的温岭小城。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除了陌生还是陌生。而通过有
4、指导的前置性学习,既可以淡化历史的陈旧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可以让学生课前足够量的了解为课内有效质的感悟作好准备。(一)链接网络,搜寻历史经过课前教材的解读与教学预案的拟定,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预习任务:l 搜集有关圆明园的相关资料(“景点、珍宝”类的文字图片或其它资料);l 圆明园的建造历史,和该时代的历史;l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事件。任务一指向圆明园本体的了解,以景点、珍宝来体悟其珍贵,从而为焚毁后的痛惜作铺垫;任务二指向时代特征的了解,借圆明园的建筑史来明悟时代的变迁与兴替;任务三指向历史的价值探索,从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事件来激励民族情怀,强国之心。(二)生活访谈,走近历史受生活
5、条件的限制,不少同学并没有上网的条件。因此,除了网络搜索之外,我还给学生布置了去生活中访问周边长者的任务:l 您对火烧圆明园的事件了解吗?l 在您的记忆的历史中,最让您感到气愤或羞耻的是什么事件呢?任务一指向历史事件的了解,通过周边长者的讲述,学生可以更亲切,也更真实地了解到火烧圆明园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任务二指向教材主题的扩散了解,在丰盈“耻辱”主题的同时,增强其感染力。(三)信息交流,纵观历史不同的学生,搜集的材料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因此,有效地组织学生之间交流材料,共享信息,不仅可以使增加资料对于教学的贡献度,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所了解的历史事件,更便于在众多的资料中梳理出历史题材对品
6、德教学的有利因素。因此,我利用早读课或午间休息的时间,组织同学相互交流各种搜寻到的材料,文字与图片的共享,共性资料的梳理,典型资料的记录以及生僻资料的展示。通过信息交流活动的组织,既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又便于教学环节的调整,可谓品德课前必做秘招。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的同时,教师个人也须进行相关的了解,大到影视片断地剪辑,小到图文资料的汇集,细到各种史料的考证,以便于及时向学生补充资料,调整前置性学习的方向,更甚至调整教学环节。有了前置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在上课时能更加投入地学习与反馈,课堂学习效率提高,真正实现了“生本课堂”。二、在课堂学习中,直面、剖析、体悟历史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7、课堂才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我们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在课堂上我们掩卷沉思,明悟人生;在课堂上我们神游八荒,抚今追昔。这才是我所向往的品德课堂,而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便是很好的载体。因为它的辉煌而骄傲,因为它的焚毁而痛惜,更因为它的既定事实而无可奈何。而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历史题材中品悟“德心”,追求“德性”,甚至实践“德行”不可多得的沃土。(一)媒体展示,直面历史对于历史来说,无论是多么生动的言语,总会显得苍白,而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可以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憾和感受,有机地利用电教媒体拉近历史的距离感,在品悟的过程中显得犹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我便利用大屏幕,以根据关键词猜历史事件的形式,借“靖康之难”和“七
8、七事变”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耻辱事件,借谈话巧妙地营造出了浓重的历史氛围,铺设课堂学习基调。在交流“圆明园的宏伟景观”时,尽管孩子们可以找到文字上的建筑描述,但风格和布局而构建出的宏伟气势却无法凭空想象出的,于是我借助了一段组合视频,在图文资料交流的前提下,视频的效果立竿见影,看着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赏心阅目的同时感叹古人的智慧。而在解读“毁灭”这一过程时,我再次借助了视频,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灰烬的不仅仅是圆明园,还有孩子们心目中的美好想象,与此同时,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为之后的自我激励与价值实现做了有效的铺垫。当然,媒体的选择贵精而不贵多,选择的切入点也应该
9、在学生思维或经验的盲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不冲淡学习动机的同时达成教学氛围的烘托。(二)思维碰撞,剖析历史都说品德课很难上,因为道德本来就是一个虚化的概念。而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引导孩子们参与思考,参与分析,参与结论,可以很有效地引导道德概念的个体内化,形成学习个体独特的道德观。在体验“文物价值”这一环节时,我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则通讯:“据估计,被掠夺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英镑。”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每1英镑7.3克纯金。今日金价为:每克黄金335元。孩子们通过紧张的计算,最终得出的数字是14673000000(一百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圆明园在哭泣 小学 品德 教化 圆明园 哭泣 历史 题材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