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doc(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小学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11.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一、目的要求1通过以“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为内容的制作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使他们体验科学实验是探寻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意义。感悟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3初步了解长竿好顶的道理。二、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在探寻知识、验
2、证知识上的重要作用。实验三的道理是全课的重点知识。教学难点是纸棒的制作及实验操作,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很多人(包括成年人)都认为高比矮的棒要难顶。对于“问题”可以让学生发表意见,这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自行设计视频课件,使教学效果更明显更具有趣味性。教师提前准备一套纸棒,也可制作一个1米多长的纸棒供课上演示。老师也要进行一些练习。进行实
3、验的安全教育。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制作实验器材。有两点要注意:其一是报纸的剪裁,要用大张整版报纸。其二是注意提示:纸捧搓卷得要紧些,根纸棒粗细要基本一样。教育学生要多动脑筋,不要着急。搓纸棒的要领是先从纸边上折叠三折,再卷起搓成,再用胶水粘好纸边。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推广学生中搓纸棒的好的技法。第二步是实验前的练习。为了做好实验,请按图进行用手指顶纸棒的练习,要多练习几次。第三步是正式进行实验共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实验一,顶长纸棒实验,小组内可以由3-4个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平均时间。也可以其它方法进行。实验二,顶短纸棒实验,应注意与实验一形式要一致,人员也要一致。在此基础上组织同学
4、讨论思考题,教师要进行适当总结。实验三,长纸棒倾倒实验,可以根据小组人员情况多做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体验。最后要花一些时间采用适当方法解决好“讨论题”,这是本课重点内容。(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段内容实验的结论: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保持纸棒的平衡动作,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第三段是学生的体会。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谈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是在本课实验所得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即:“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比短
5、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这里除了物理知识外,也渗透一定生活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如太长过重的竿,人拿着都困难,怎么顶?。2.应注意的问题课程主要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2.有趣的“毛细管”一.目的要求1.通过“毛细管”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锻炼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严谨踏实学习和探索态度。2.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能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主动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毛细管作用方面的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1.有细微管道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向上移动。2.物体中管道的
6、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3.生活中的毛细管的作用。三、指导策略1.本课有四个实验,实验一:面巾纸的细小的纤维之间有极细的管道,能使水上升。实验二:粗、中、细三种吸管,最细的吸管红色水上升的高。从“小知识”栏目中,知道什么叫做“毛细管”。实验三:植物(芹菜)的茎依靠茎中的毛细管吸收水分和养料。实验四:“四瓣简易花”放在水中,能慢慢地向外开放。是因为打印纸的纤维间有极细的毛细管道。遇水后,水沿着毛细管道向四周扩散,促使纸花“开花”。这几个实验学生都能亲自操作,每个实验都需认真仔细观察与分析。建议以这四个实验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从中学到科学知识。2.“善于观察,勤于
7、思考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观察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会观察才会创造。”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到在生活和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观察。3.实验一中的,请老师要组织好学生自备器材的实验,用已掌握的知识,先猜想后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这也是探索知识的一种方法。4.“探索延伸”栏目中,老师让学生自己拓展一下,说说周边事物的毛细管作用广泛存在。3.标准化的研究一、目的要求1通过“标准化的研究”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有关“标准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事物的关心及探究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与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习实验方法,学习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3.使
8、学生初步了解标准化方面的有关知识。体会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掌握标准化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二、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标准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关于标准化“规格”的理解更较为困难些,教师要认真做好引导工作。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主要是通过插图与导言使学生初步理解标准化问题,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标准化问题对学生是生疏的事物,如何带领学生进入这个学习领域,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课题:探索“标准化的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
9、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铅笔:2H、1H、HB、1B、2B、3B等型号,不同品牌的味精袋、A4和B5纸等,一把50cm长直尺,实验三的有关器材。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标准化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分折,进行探讨:实验一是研究产品的质量标准。重点引导学生实验研究铅笔标准化内容之一,质量标准即铅笔的浓度。然后通过味精含谷氨酸钠所占的百分比,进一步理解产品质量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实验二是研究产品的规格标准。通过对A4纸和B5
10、纸的研究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规格标准。进一步用两种教材的页面大小及版权页所标识的内容体会产品的规格标准意义和作用。实验三是研究产品的通用性标准。通过对用三个同一规挌螺母做旋紧实验。让学生感知产品的通用性标准。认真安排好“思考问题”的讨论,理解产品的通用性标准的意义和作用。(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四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第二、三、四段内容对实验的结论进行的表述。教师可以用启发式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启发学
11、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2.应注意的问题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注意标准化内容还很多,本课只是比较简单的向学生作一基本介绍。四、背景资料1.关于“探索延伸”的问题的答案:反映了非标准化带来的不方便等问题。一般从两方面思考。一是有标准化要求,但执行者不按要求去办,尤其是当前质量标准执行的欠缺问题,更为突出。二是还没有制定标准化的要求,需要完善。鞋的问题主要是前者。2.关于标准化的概念:提供以下三种参考答案(1)“标准化”的含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
12、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标准化法)(2)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做标准化。(3)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3.标准化是我国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上技术上实现集中统一、协调和互换的保证,是组织和管理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实行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标准化的重要作用(1)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各种科学管理制
13、度的形式,都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2)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3)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前提条件。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才能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使生产得以正常运行。(4)标准化是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推动力。标准化应用于科学研究,可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应用于产品设计,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应用于生产,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秩序的基础上进行;应用于管理,可促进统一、协调、提高效率等。(5)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6)标准化是保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力武器。(7)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类
14、社会的利益。(8)经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9)在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10)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有重大的作用。4.一纸托“千斤”一、目的要求1.通过“一纸托千斤”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形变的思考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精神。2.通过纸的变形与强度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创新精神。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力学和建筑方面的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有两个:1.实验一:单张纸承重动手实验活动。2.实验二:圆筒空心纸管,
15、变形的承重实验。三、指导策略1.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一中的三个小实验,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纸承受的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的初步结论。2.指导学生精心制作圆筒空心纸管,从卷纸管、剪裁纸管、粘牢纸管、用纸裹纸管、到承重实验,每个环节都要求认真制作,逐步改变“物件的结构”,体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就能改变它的承重能力”。3.在老师的帮助下,对各组的“构件”进行承重计量,看哪些承重量最大。4.请优胜组总结成功经验,以共同提高动手能力。并启发学生动脑动手,想出改形状,使纸承受更多重物的办法。例如:用几张纸叠成宽约8厘米的纸条,再用胶水粘在一起,盘成一个圆墩,如图“”状,一人单足踏上,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5.
16、课后还可以搞一个社会调查,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周围的学校、街道、住宅、工厂、商店、车站等,有哪些地方用上了变了形状的钢铁或铝合金构件,要仔细观察,并且记录下来。6.课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小组成员研讨并制作“纸桥”模型,组织学生进行纸桥结构、承重等方面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5.空气的压力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的“空气的压力”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以及了解空气压力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使学生知道空气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教
17、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压力。三、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引言部分建议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手上放一本书,会有什么感觉?由此进入课题研究。关于题图是通过挑报纸证明空气有压力的实验,把直尺放在桌上,让直尺的三分之一伸出桌面。再把报纸平盖在直尺上。在伸出的直尺上施力,挑起报纸,设法让报纸飞起来。施力的时候,不要太用力,否则容易损坏物品。可以在适当时候,演示给学生。(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教师要收集相关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教师课前要为各小组配备以下活动器材:不漏气的厚塑料袋1个、广口塑料瓶1个、
18、橡皮筋圈2个、塑料吸盘衣钩1个。实验一和实验三实验装置各一套。进行安全教育活动设计:本节活动是通过多种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方法研究“空气的压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进行四项实验实验一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空气的压力”。教学活动中可以请学生代表到前面参与实验,在教师指导下演示给大家看,并让学生说出实验结论。课文中的提示“注射器的活塞两端都有空气”这一点很重要,要反复强化。实验二是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的压力”,并让学生亲自体验空气有压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实验三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该项
19、实验有一是难度,教师在课前也要多进行些练习,掌握实验要领,课上才能获得满意效果。实验四是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证明空气压力的方向。并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来至四面八方的空气压力。该项实验不易组织,教师要下些功夫做好安排,才能有满意的实验效果。(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第二段内容是第一个实验结论:空气有压力。第三段是第二个实验结论,空气的压力在四面八方都是存在的。这些内容,教学中最好先让学生归钠概括后,并在小组内总结出结论再看课文。(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生活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启
20、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2.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演示实验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如果课上实验失败,就会达不到实验目的,而出现相反效果。四、背景资料1.空气的压力广泛存在,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但由于身体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空气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又相互抵消,因此我们不易感觉。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压力的存在及其应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2.大气圈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人类就居住在这层大气的底部。大气圈里的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质量大得惊人。据科学家估算,整个地球周围有5000多亿吨重的空气。住在地球上的人,如果没有人体内向外的压力,会被压得粉身碎骨。由于
21、地球引力的作用,大气质量的十分之九都集中在近地面的16千米以内的大气层里。离地面越高。空气就越稀薄。3.马德堡半球实验早时,先人们以为空气没有重量,不会产生压力。1642年科学家托里拆利提出大气存在压力。为了证实大气压力的存在,1654年5月8日,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学者奥托冯葛利克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实验。他做了两个铜质的空心半球,直径都是37厘米,能够互相吻合。为了防止漏气,又在两半球的吻合处加上浸透蜡和松节油的皮圈,并在一个半球上装了活栓,通过活栓抽掉球里的空气。实验时用抽气机把球内空气抽出,然后用两队马往相反的方向各拉一个半球,结果八对马也拉得十分吃力,没有把它们拉开,再用劲拉,才把两个半
22、球拉开。但是只要把活栓转动下,使空气流进球里,就能毫不费力地把两个半球分开。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生动地告诉人们,大气压强不但存在,而且大得惊人。4.1971年6月,苏联载人航天器“联盟号”返回以后,打开舱门发现三名穿着普通衣服的宇航员都死了,他们的面部没有表现出任何痛苦的表情。经过调查,原来“联盟号”返回前,有一个密封插头在座舱与轨道分离时漏了气,舱内空气猛然从那里泄了出去,座舱里人工建立的大气压猛然减低,因“爆炸性失压”使三位宇航员牺牲了。人类要飞出地球,首先要克服失掉大气压的难题。人体内的水分、气体都保持着一定的压力,和大气压相平衡,例如,体内有血压,血压高就会生病。一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四年级 上册 发现 探索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