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的重心.doc
《小学语文: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的重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的重心.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语文论文: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的重心【精品文档】第 20 页小学语文论文 把握“语言学习”之舵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的重心【内容摘要】在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科普课文占了将近20%的比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所向,它要求课堂教学重心要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重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关 键 词】 科普课文 语言学习 学法习得 科普课文不仅要承担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等任务,更重要的是承担其语言文字训练
2、的功能。教师要在特定目标指引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挖掘、开发其语言表情达意的特点,使其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凭借,并通过适当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设定正确目标,引导教学航向布卢姆说得好:“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耗时低效”。许多教师平常备课,不看教材,也不分析学情,打开现成的教案,按照教学环节拼凑一个课件;更有甚者,直接拿来一个课件就匆匆站上讲台。没有确定教学目标,而且被他人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极容易在教学中失主主张,不知进退,这样的教学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是可恼、可怕的。那么,低年级科普课文
3、教学如何设定正确的目标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的语言学习摆在首位,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面对科普课文,有的老师担心学生不理解科学知识,于是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却忽视了最基础的识字、学词和朗读训练,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学跑之前要先练好走,没有扎实的识字写字朗读基础,语言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潜在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来设定教学目标。学情是有可知性和规律性的,教师要了解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等,也要走到学生中间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的盲点和兴趣点在哪儿,这样
4、设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精准、实在、可行。设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原点,以此为归宿,并以此来支配教学的全过程,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二、 依托语言学习,理解科学知识受到儿童认知水平的限制,科普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往往难以被学生理解。有的教师执着地想把科学知识教通、教透,于是讲解分析过多,图片狂轰滥炸,科学知识喧宾夺主,把本应是重点的语言学习的时间都挤占了,使得教学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反之,如果科普课文里的知识都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该了解的不了解,该掌握的没掌握,势必会形成教学“瓶颈”,使得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难以提高。那么教师可以选择哪些科学知识来教学呢?首先,一些科学知识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5、,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的帮助,就一定要教。如在棉花姑娘的教学中,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见过蚜虫,对蚜虫的了解也无从谈起。可是如果不了解蚜虫对植物的危害,学生就不能理解蚜虫的“可恶”,更没办法理解棉花姑娘得病时焦急的心情。所以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了解蚜虫的危害。教师可以一边展示蚜虫的图片,一边告诉学生:蚜虫专门吸取植物枝叶里的水分和营养。看,蚜虫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枝叶,多可怕呀!植物要是长了蚜虫,就像我们人生了大病一样,难受极了。学生们看了图片,听了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话语,很容易就体会到蚜虫是害虫,十分可恶,进而才能读出棉花姑娘请求他人给自己治病时焦急的语气。再者,一些科学知识原本学生不懂,却能用
6、语文的方法学懂的,一定要教,而且要花大力气教。如活化石一课的教学,其中“为什么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被称为活化石”学生最难理解,但是通过朗读句子、体会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就能顺理成章。朗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在博物馆里,我们观看一块块化石,就能看到亿万年前的动物、植物”,学生通过“亿万年前”这个词体会到从化石中看到的动物、植物是非常非常古老的。接着,请学生读读课文的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被称为活化石,并请学生在这三个自然段里找到相关的依据。学生通过找出并朗读相关的三个句子,体会重点词语理解了一些古老的动物植物经历了重重磨难,一代一代地生活到现在,科学家就称他们为“
7、活化石”。可见,低年级科普课文教学中,科学知识的理解必须以语言学习为依托。如果只是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象;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分析,也只会使学生陷入越听越糊涂的怪圈;只有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来学懂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课文的能力。三、 立根文本特点,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科普课文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他们极容易忽视文本语言表情达意的特点和方法,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内容。学习一篇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其重要性远胜于它表达了什么,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也是如此。首先,低年级科普课文的语言都具有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等特点。科普课文的语言如同富
8、有营养的食物,却没有诱人的包装,没有浓重的的口味,学生只会浅尝辄止,甚至熟视无睹;只有让他们细细咀嚼,才能品出滋味,消化吸收,汲取其中有益的营养。如恐龙的灭绝的第一句话“我们人类只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大约”这个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讲述的客观性及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可这样引导: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你能给“大约”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会改变吗?你能用大约说句话吗?通过上述引导,学生就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大约”这个词了。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只有对词语实实在在地理解了,才能实现有效的积累,真正丰富自己的语
9、言库,转化为现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再者,低年级科普类课文大部分属于科普小品文。这些科普课文借助特定的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有科学童话地球爷爷的手、要下雨了、小蝌蚪找妈妈,有诗歌雪地里的小画家、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有自述式的我是什么,还有对话式的最大的“书”等等。这些科普课文短小精悍,形式生动活泼。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可迁移的、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让学生学习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3-5自然段,讲了小壁虎很有礼貌地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借尾巴,可是他们的尾巴都各有用处,不能借给小壁虎。这
10、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人物的语言相似,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请学生学着课文里的样子说一说:小壁虎还会去问谁借尾巴呢?他能借到尾巴吗?学生结合已有的动物尾巴的作用的知识,就能娓娓道来了: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沼泽边。他看见鳄鱼摆动着尾巴,慢慢地爬着。小壁虎说:“鳄鱼叔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鳄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攻击敌人呢。”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芭蕉树下。他看见一只孔雀展开美丽的尾巴,就像睁开了许多大大的眼睛。小壁虎说:“孔雀哥哥,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孔雀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吸引异性,还要用它吓跑敌人呢。” 又如在学习我是什么的第二小节之后,笔者提问:水还能变成什么呢?这时,学生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低年级 科普 课文 教学 重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