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由一节公开课引起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由一节公开课引起的思考.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初中科学论文:由一节公开课引起的思考【精品文档】第 11 页由一节公开课引起的思考摘 要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本文阐述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如何上好一堂可不可课有些浅薄的见解:1、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引入、教学过程到课内小结分别阐述。3、课后的延伸学习。关键词 公开课 思考 教学这学期在教研员老师的安排下,我担任了一节协作区的公开课。为了这节课,我做了很多细致的准备工作,但作为新教师,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课后,教研员以及各兄弟学校的同行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
2、我帮助很大,让我受益匪浅。承担公开课的任务,对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能让我更好的成长。在此之前,也听过许多优秀教师的课,结合本人两年来的教学体会,对于如何上好课有些浅薄的见解,现粗略总结了几点写成此文,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一 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今年我市初一已全部推行新课程,新教材的编排让人耳目一新,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科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对
3、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选择教法与学法;教材的探究活动较多,要求教师具有设计问题,并引导、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等等。我上的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应该说这节内容是化学的入门内容,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通过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等方面的兴趣。这节课内容不多,但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却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对每个细节都掌握的非常透彻。二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1 引入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并且要有很强的针对
4、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使用健康、积极、活泼、准确、正面的教学语言,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引发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迫切需要。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叙述的方法,用古代的神话故事描述有一种魔杖能“点石成金”、“点树成缎”,设问这种魔杖是否真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急于想知道到底有没有这种魔杖,然后告诉学生这种神奇的魔杖是有的,在哪里?就在我们学习的化学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引入了新课。在此,也曾回想起另一位老师一节浮力课的引入,授课教师在引入浮力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课间他播放了一段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
5、,Jack和Rose张开双臂站在驰骋的船上,尽情享受着海风海浪,巨大的泰坦尼克在海中欢快的前进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把我们每一个人都陶醉了。这种情景很难和我们一般的科学教学联系在一起,多美啊!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致自然提高了许多,播放完后,就引入了今天学习的课题浮力。还有一节印象比较深的引入是初中自然科学第四册水和溶液这节授课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副壮观的“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的图片,学生一看这张图片就觉得很新奇,教师紧接着就请同学们讨论“机遇号”上火星的任务,同学们开始热烈地说开了,什么样的答案都有,最后教师总结出此探测器上火星的主要任务就是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水,这个结果让学生很吃惊,
6、为什么不探测别的物质而要去探测最常见的水呢?学生就会积极地探讨水的与众不同以及它的重要性,很顺利的就引入新课,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所以一段好的引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非常的重视引入的质量。2 教学过程要精心安排,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定义就突显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普通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
7、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其中第五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仔细解读新课程标准,对比旧课程,发现新课程实验教学有许多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从以学科为本、以实验为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使实验从作为知识灌输的基础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2) 从为“教”设计实验向为“学”设计实验转变,使
8、实验更好的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3) 从为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设计实验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而设计实验转变,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4) 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5) 从教师垄断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向教师吸引、指导、帮助学生参与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转变。(6) 从只注意“修修补补”性实验研究向重视开发性研究和创新设计、开发与完善相结合转变。(7) 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应应用现代实验的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8) 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意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9) 从“单兵作战”
9、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10) 重视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在实验中的体现。根据这些转变,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何区分,就要靠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能使各个实验更加充分地说明问题,我将教材中的个别实验稍作了下改动。一个是把物理变化中的“棒冰融化”改成“冰融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另一个是把化学变化中的自来水中滴加硝酸银发现自来水变浑浊改为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于反应原料二氧化碳每个同学都能供应,并在课上表扬贡献二氧化碳的同学,增强了每个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并加深了印象。经
10、过这样的改动,学生普遍掌握较好,课堂气氛相当活跃。3 课内小结形式要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全面的回顾。一个精彩的小结可谓是画龙点睛。本节课是以实验为主的一节课,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就想到能否也用实验的方法来小结本课,而不采用传统的提问或列表比较等方法。后来想到蜡烛的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何不就利用这个探索实验来小结本课,同时引导学生如何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此项任务。学生显然对此项任务很感兴趣,还没等我说完他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达到了良好的目的。而对于概念性较强的或介绍性质的教学内容,采用角色扮演
11、的方法小结,往往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记得有个学生在向大家介绍二氧化硫的时候,他说“我可是很有毒的,你千万不要和我亲密接触哦!”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使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而且学生对二氧化硫的这个性质一般是不会遗忘了。比如学习了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后,教师就可以请同学们以水自居,向大家作自我介绍。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有了全面的巩固。三、课后延伸学习课堂内容结束后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研究性学习,尽力将学生从“有意思”、“够刺激”的表面兴趣上逐步引入到“值得研究”、“值得探讨”的理性思维上,从而对实验研究产生一种依赖,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
12、深厚的感情。具体做法可以多种多样,我在本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探索小实验,如何证明纸张燃烧是化学变化。这个实验的证明可以从蜡烛的燃烧中寻找共同点,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还可以进行化学小制作。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上课时学到的有关知识制作一些小分子模型、实验改进装置、家庭实验代用装置、办化学手抄报、采集矿石标本等。在小制作过程中,通过体验可以加深对人类发明创造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完成制作后,对众多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交流,也好似培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及进行热爱科学教育的好机会。特别是学生对自己成功的作品爱不释手,既提升了自己的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
13、还可以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可以从最基本的自己家庭入手,如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以及化学材料、化学知识的关系。例如“我家的用品有哪些是塑料的?”,“我家每年产生多少垃圾?是怎么样产生的?”,“我家每年的能源消费与统计情况如何”等。同时,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大舞台。例如“美丽的姚江水调查”、“发展的工业对环境的影响”等。这样的调查由多名学生,甚至是全班、全年级学生共同完成。调查的课题可以由教师拟定,而调查的方式由学生讨论而定,体现民主的特点。在实施调查和探讨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与体验实施民主的程序,学会与人合作,从而达到认识科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教育既是一门科学,有它的规律性,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发挥创造。只有广大教师不断学习、无私奉献、敢于创新,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常教常新,才能将这些物化的东西转化为精神食粮,营养着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 梁陆元,何桂华,对初中化学新教材(沪教版)的几点感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4)2. 姚新平,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教育功能的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5)3. 蔡亚萍。化学实验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化学教学,2002,(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