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六个典型案例的分析.doc
《高三数学六个典型案例的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六个典型案例的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高三数学六个典型案例的分析【精品文档】第 7 页高三数学六个典型案例的分析-需要学习需要研究案例一:文科的一节复习课(高三一轮,学生水平一般,青年教师),其中教师讲了一道类似的这样的问题“设函数在上为单调增函数,其中R,求实数的取值范围”,从课堂上来看学生掌握得非常不好,教师还为此对学生发了一通火。我的疑惑:你看过课标吗?(好像文理科的要求有差别吧?)文科学生好像不需要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吧?(你应该知道所有教辅中对于必修内容没有文理科的区分,难道就因为此题是所用教辅上的题,就应该让学生掌握吗?)难道你这就是你所谓的拓展吗?我的思考:课标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纲领文件,
2、作为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教学行为应遵守的法则(不能随意出规)。案例二:一堂讲评课(2008年济宁模拟题,尖子生,高三二轮,青年教师),教师利用了大约20分钟的时间提问了4个学生(在提问之前学生早已拿到试卷):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生一,12题需要老师帮助,15题经过努力已解决,18题第二问需要老师帮助,20题需要老师帮助;生二,13题审题不清已解决,15题经过努力已解决,18题第二问审题不清忽略了,20题第一问分类出现错误;生三,13题审题不清已解决,15题分类讨论不全、经过努力已解决, 20题第二问区间端点写反了;生四,12题有待解决,18题第二问需要老师帮,20题第一问分类出现错误
3、。接着用了20多分钟解决了第20题,其中学生的解法已经非常简单易懂,但最终教师还是把自己准备好的复杂的解决方法将给了学生,下课了我的疑惑:提问学生想得到什么信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听,没有发表任何意见,难道只是想了解学生自己解决了没有,还需要教师讲一讲那个题吗?)在解决第20题的过程中,教师为什么总要让学生接受自己的一切呢?为什么就不能与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或同步呢?我的思考:讲评课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寻找错误的根源,通过“二次解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的改正才是它的最终目的。案例三:“求函数最值”专题复习课(尖子生,高三二轮,资深名师),教师涉及问题一:若函数,分别求在区间,上
4、的最值,此问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区间端点的取值不一定是最值;变式1:条件不变,求在区间上的最值;变式2:如果设,分别求在区间,上的最值。教师涉及问题二:若函数,求在区间上的最值,教师说这是个提高题,由于此题比较复杂,最后不得不由老师来解决。我的疑惑:既不符合学生的水平,又不符合二轮复习的要求,问题一的设置不论在方法上还是在思维层次上是不是有些单一?(难道就不能通过不同函数的设计,既达到举一反三有做到融会贯通,既解决了某个问题又提高了学生解决某类问题的综合素质?)问题二的设计只是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加进了分类讨论,有点繁且跨度太大,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比较差,若把它改为若函数,求在区间上的最值,不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六个 典型 案例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