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较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教案(较好).doc(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逍遥游教案(较好)逍遥游教案(较好)【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5、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
2、、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天一诗,这对提高大家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落实能坚持下去。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
3、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
4、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学习目标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 3、落实相关基本字词。 二、走近作者 首先,我们来走近作者,明确相关知识: 明确: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5、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的认识论,认为天地一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三、解题: 今天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
6、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听的时候也发出声音跟着它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以及断句和语气。 看ppt,读字音: 北冥(mng)鲲鹏(kn)抟(tun)迁徙(x)坳堂(o)草芥(ji)夭阏()蜩蝉(tio)决()抢()舂粮(chng)蟪蛄(hug)大椿(chn)斥鴳(chyn)泠然(lng)万仞(rn)蓬蒿(ho)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7、。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大家看第一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提出来。没有的话,第一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
8、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
9、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
10、,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的,提出来。没有的话,第二组下去,每个同学
11、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
12、,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6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7接下来,大家齐读第三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
13、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第三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
14、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五作业 1熟读全文,熟背1-3自然段。 2预习4-5自然段。 3掌握并落实1-3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齐读(背)文章13段 二检查上节课字词意掌握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落实字词,下面我来检查。(显示ppt)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垂天之云,“垂”通“陲”;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 重点字词: 怒而飞:奋
15、发;志怪者也:记载;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开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其视下也:代词。 翻译: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南冥是天然形成的大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宾语前置,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 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没有阻碍它的东西。 三文本分析 1上节课,我们主要讲了鲲鹏的形象,巨大、变化、神奇、壮观,作者还用野马、尘埃等小的事务来烘托出鲲鹏巨大的形象。但如此巨大的鲲鹏也是有所待的。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他仍有所待。不仅是鲲鹏,其实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作者又是怎么来论证的呢?我们一起再来看第三段。 2上节课,我们讲到了这段的重点字词,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巩固一下。 且夫水
16、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第三组下去,每个同
17、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因此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3这段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
18、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2)对比论证,有两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
19、旋风。“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
20、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4从文章的前三段中,我们知道,“大”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但是有两个小动物却在嘲笑它,它们为什么笑呢?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子。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
21、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为什么笑?因为它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那作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看】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返回。犹:还。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适:去,往。宿:这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作者态度如何?(批驳)那又是怎样批驳的呢?明确: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无论是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吃饭;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
22、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和学鸠嗤笑鹏其实是认识不到自己与鹏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所以作者直斥其无知。用原文的话即:小知不及大知。】 这段,还有没有哪里不懂?没有的话,第四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5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四段背过来。(看图
23、一起背诵) 7.我们知道,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好,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这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
24、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第四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25、。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8.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明确: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希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
26、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11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四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熟背1-5自然段。 2预习第67自然段。 3掌握3-5字词句。第三课时 一齐读(背)文章15段 二检查上节课字词意掌握情况。 大家回去有没有落实字词,下面我来检查。(显示
27、ppt) 通假字: 三餐而反,“反”通“返”;小知不如大知,“知”通“智” 解释字词: 决起而飞:快速的样子。适莽苍者:到。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此,这。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比。 翻译: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之二虫又何知!这两只虫子又知道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三文本分析 1.上节课,我们讲到了自然界万物都有所依靠,有所待。大到鲲鹏,小到蜩与学鸠、野马尘埃还有大舟、草芥、事物,都是有所待的。作者举了蜩与学鸠嘲笑鲲鹏的例子,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用了朝菌、蟪蛄、众人(小年),冥灵、大椿、彭祖(大年)的例子进一步阐述“小知不
28、及大知”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可见,小大还是有区别的。接着作者又怎么来论述呢?我们来看文章的第六段,大家先齐读文章,落实字词。 2.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重点字词句解释: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表明下面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
29、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最高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这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可以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合适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这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
30、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3.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这里不是
31、对第14段内容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内容也不同,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这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这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这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写鲲鹏一是加强可信性,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有人会讥其不典,怀疑它的真实性,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二是为了阐明“小大之辩”,小与大不同,事物之间在客观上存
32、在差距,如果想以小及大是可悲的,不是为了阐述有所待。 其实,这种重复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这种手法大家在阅读庄子其他文章时会明显地感觉到。 4.我们知道,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写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通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
33、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同”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接着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结合ppt的图表一起讲解)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大家先一起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思考一下,这里作者提到了哪些人? 学生齐读课文。 拿出笔圈出文中加黑的重点字词: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
34、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回到刚才的问题:这里作者讲到了哪些人?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符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
35、俗人情,品行能够符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这样。 这里注意一下,以前的课文中把“而”看成通假字,通“耐”,能力的意思,那也就是说这四句话实际是并列的关系,表示四种人。如果在练习中有做到,大家也应该会写。而在我们现在的课文里,“而”相当是连词,表递进。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么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己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己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子。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
36、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这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么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子。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接着,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
37、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返回。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
38、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7.你们是怎么看待这样的人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为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几则对逍遥游境界
39、的描写。 (1)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 焉:于此。乘:驾御。御:驾御,把握。 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一个神人,肌肤有如冰雪一样洁白,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翱翔于四海之外。 (2)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焚:烧。热:使动用法,使热。沍:封冻。寒:使动用法,使寒冷。惊:使动用法。使震惊。 至人实在是神妙啊!林泽焚烧不能使他感到热,黄河、汉水封冻了不能使他感到冷,迅疾的雷霆劈山破岩、狂风
40、翻江倒海不能使他感到震惊。假如这样,便可驾驭云气,骑乘日月,在四海之外遨游。 (3)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而不觉湿,入火而不觉热。 总结:大家感觉怎么样?她真的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达到了逍遥之境。只是这种人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仙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第一种人,已经是很好了。 8大家再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看看还有没有那句话不动不太理解的提出来。 明确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而能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啊。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感到劝勉,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
41、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9看图背书。 四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依时间可安排内容):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儒家强调的是入仕的精神,但在仕途上顺利的又有几人?道家强调的出世精神可以说是无数失意之人的精神良方。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逍遥游 2完成导与练相关内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