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赵丽芬.doc
《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赵丽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赵丽芬.doc(15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第二版)赵丽芬第一章管理基础一管理概念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其含义: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3、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二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自然
2、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既有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是适应共同劳动的需要产生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具有组织、指挥和协调生产的功能,是社会劳动的普遍形态,只要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就必然需要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了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是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共有的一系列经验和相关科学方法的总结。也就是说,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不取决于生产关系,因而它是管理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的生产目的的功能,由此决定了管理的社会属性。它表现为
3、劳动过程的特殊的历史形态,为某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管理的社会属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直接相关。劳动的社会结合方式不同,管理的社会性质也就不同,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管理的特殊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强调管理的科学性,旨在表明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蕴含着客观规律,成功总是遵循客观规律办事的结果。如果管理者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知识、方法及其运行规律,就可能针对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思路,作出科学的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反之,则可能凭孤立的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甚至可能因决策失误而给组织造成严重损
4、失。艺术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通过一定技巧达到某种效果。强调管理的艺术性,目的在于让管理者意识到,管理科学并不能为人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掌握了管理理论,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一定能够成功。管理者想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必须以管理科学提供的一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指导,根据组织面临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讲,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是统一的、互补的。在管理实践中,这两者之间也不是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片面强调哪一方面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三管
5、理的作用管理的实质在于协调。四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与职责,管理具有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对将要实现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及具体安排的活动过程,简言之,就是预测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组织职能是指管理者根据既定目标,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及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领导职能是指管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者运用事先确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过程,就是执行管理控制职能的过程。计划、
6、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项职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职能的发挥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从理论上讲,这些职能是按一定顺序发生的,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这是因为管理活动首先从计划开始,而且计划职能渗透在其他各种职能之中,或者说,其他职能都是为了执行计划职能即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和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必须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权力体系和信息沟通渠道,因此产生了组织职能;在组织保证的基础上,管理者必须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有效地指挥、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组织内外的冲突,最大限度地提升组织效力,于是产生了领导职能;为了
7、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者还必须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和标准对组织成员的工作状态与结果进行衡量,并及时纠正偏差,即实施控制职能。()从管理实践来考察,管理过程是一个各种职能活动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职能之间经常相互交叉。五管理者在任何组织中都有一些人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即从事管理活动,这些人就是管理者。管理者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六管理者角色1、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的角色”的概念,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一个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2、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一)人际角色:代表人、联络者
8、、领导者(二)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三)决策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七管理者的技能: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指管理者的综观全局,把组织看做一个整体,认清左右形势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据此准确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联络、处理、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畅所欲言的氛围,从而激励和诱导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挥和指导组织成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要具体运用
9、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其熟练程度。高层管理者倾向于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倾向于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利”“义”观;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提高管理者素质的思想。二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自由经济之父”()劳动分工的观点劳动分工是导致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经济人观点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但每个人的私人利益又受到其他人利益的限制。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顾及其他人的利益,因而产生了相互的共同利益,进而产
10、生了社会利益。2、巴贝奇的管理思想对分工的作用作出更全面的解释;设计了一种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3、欧文的管理思想(第一个公开出版了有关管理的著作,“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主张工厂企业应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开辟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先河。三西方古典管理理论(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工作定额 .标准化 .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差别计件工资制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所谓标准化就是要让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现代组织管理之父”,率先提出管理五大职能;提出将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以孔
11、茨、奥唐奈的管理学原理出版为标志)企业的六种经营活动与管理的五项职能经营活动分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对等、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3)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权威的基础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权威三种权威类型,只有理性-合法权威才是理想的组织形式的基础。“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特征: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规定每个岗
12、位的权力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建立等级体系。按照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对员工的严格选拔和任用。明确规定职位特性及该职位对人的应有能力的要求,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D对管理人员管理的明确规定。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职能所必要的权力,但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四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一)行为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过程,始于世纪年代美国学者梅奥的霍桑试验()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13、)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人际关系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生产中人的因素的兴趣和重视,开辟了管理理论的一个新领域。行为科学理论内容:侧重对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容包括:人的本性与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特点:致力于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为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不仅改进工作的外部,更重要的是改进工作设计,从工作本身满足人的需要;主张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和员工的自主自治。发展
14、领域:(1)、关于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2)、关于领导行为方面的研究(二)管理科学理论1、概念:是一种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结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2、特点:研究取向不同于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用科学方法解决管理中的人事问题,而管理科学理论则试图用科学方法(主要是定量方法)解决生产与业务管理问题。研究范围和手段不同于科学管理: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泰勒时代的操作方法和作业研究,涵盖了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管理科学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
15、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研究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五“热带丛林”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强,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组织内外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是管理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遇到严峻的挑战。于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现代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带来了管理理论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一大批的管理学派,管理学界出现了各种管理理论和流派盘根错节的一片“热带丛林”。(一) 社会系统学派切斯特巴纳德 组织是两个人或者更多人经过有意识的协调而形成的
16、活动或力量系统。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最为重要,其主要职能是: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招募和选拔能最好地作出贡献、协调地进行工作的人员,并使之协调地、有效率地进行工作;规定组织目标;授权;决策 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而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有三个: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二) 权变理论学派弗莱德菲德勒,琼伍德沃德 该理论认为,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组织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何种管理观念和技术更适合组织。由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特别是组织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要针
17、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和方法。(三) 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四) 经验主义学派欧内斯特戴尔,德鲁克 主张通过案例研究经验,不必企图去确定一些原则,只要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一些经历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他们解决特殊问题的办法,便可以在相仿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管理。六管理理论前沿1、关于战略管理的最新理论合作竞争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迈克尔波特合作竞争理论:尼尔瑞克曼管理人员不要总期盼抢到更多的蛋糕,而是要将蛋糕做得更大,为此,要与自己的竞争对手建立伙伴关系。这种伙伴
18、关系的建立,可以在缩减供应商数目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价格优惠,能够使得供应商和企业在各自的市场上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伙伴遵循的原则:努力创造贡献的潜能、共有的价值、尽量创造有利于伙伴关系的环境、与供应商的目标一致。建立成功的伙伴关系要注意的三个基本因素:贡献、亲密和愿景。2、关于组织学习的最新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建立学习型组织所需要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变革就是促进变革过程和抑制变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少有三种基本的促进因素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组织的革新:强化个人成果,即把变革、创新活动和个人努力紧密结合起来,使改革活动与个人成
19、就、利益相一致;建立一个由有责任心的员工组成的网络,彼此联系,互相帮助;不断改善企业业绩。3、关于组织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理论企业并购是不同企业组织的一次打调整、大变革,它将两个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原本不同质的企业文化共同处于同一时空环境之中,必然会对人们故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形成强烈冲击。并购企业文化整合过程:探索期,碰撞期,磨合期,拓创期。探索期是指全面考察整合对象原有文化的状况,原有文化同并购企业的差异和冲突的可能,以及根据考察结果作出初步整合方案的时期;碰撞期是文化整合步骤的实施阶段,该阶段往往伴随着较大的改革举措,而且监控“障碍焦点”十分重要。磨合期是指两
20、种文化逐步走向融合的一个较长的阶段,该阶段的着眼点在于维护和调整这种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贯彻,试图寻找双方的中立点;拓创期是在文化趋向融合的基础上,被并购企业开拓、创新或整合出新的文化的时期。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模式文化注入式文化同化,文化融合式文化转化,文化促进式文化多元化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整体性,平稳性和适度性,充分沟通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策略:建立共同愿景,进行文化培训,运用整合同化理论,利用非正式组织沟通。第三章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相关概念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以企业承担社会义务为前提,是
21、一种比社会响应更长远的首先标准。社会义务是工商企业参与社会的基础,一个企业在履行其经济和法律责任时,已经履行了自己的社会义务。社会响应是指一个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能力,是由社会道德伦理标准引导的,它能够为管理者作决策提供一个更有意义的指南。社会契约最初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它分为两类:经济层面的社会契约与社会伦理层面的社会契约。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有关。企业社会审计是企业对社会责任进行的回顾,其宗旨是确保能够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和掌握受企业活动直接影响的企业责任目标和实践,以便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调整过去的相
22、关目标,确定新的目标,社会审计的内容包括:()社会责任的种类;()企业应对社会问题的方式;()社会问题本身。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市场行为要素、监督行为要素、自愿行为要素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1、企业社会责任的“古典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危险的行为,社会问题让企业来解决,就必须赋予企业更大的权利,企业将逐渐演变为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中心,这是十分危险的。2、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要求追求利润、遵守法律、重视伦理、广施慈善;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在于使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社会总价值,而不仅是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他们必须全面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对所有利
23、益相关者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求得企业的长远生存,应该关心的是企业的长期资本收益率的最大化;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容易赢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树立良好的公众、形成 的工作氛围,能够得到长期性的利益回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生存;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是一个拥有强大势力的事社会主体,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为此企业必须立足于社会整体系统的安全运行,对一些社会问题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承担更多的能够与其拥有的势力相符合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目前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不断增大,而且社会公众主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更加坚定和迫切。四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经济目标与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理论 实务 第二 赵丽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