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doc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doc(8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23筋性腹痛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腹部,是指躯体的胸肋以下、耻骨上
2、缘以上的腹腔。腹腔内的实质性器官较多,计有消化系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阑尾、直肠、肝、脾、胰腺、胆囊、胆道,以及后腹腔的肾脏、肾上腺、肾盂、输尿管等。 腹痛,较为常见的致因是由上述的脏器病变所引起,这在现代医学的教科书上已有比较详细的分类阐述。筋性腹痛症所陈述的内涵,乃是指腹部的肌筋病变所致的腹痛症,这是医学上专题论述者尚属罕见的内容。从腹部的皮、肉、筋、脉等的组织构体而言,它虽然不属于一个独立的实质器官,但它无疑是腹部组织结构整体中的组成成分,而且是同脏器具有干丝万缕的生物活性功能。脏器的病变固然对它发生影响,而筋肉本身也同样发生病变,并对脏器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筋性
3、病症临床症状表现,除了来自腹腔脏器病变,需加识别以外,识别腹部筋性疾病临床表现,乃是本节陈述的主要内容。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一般而言,筋性腹痛的疼痛与典型的脏器病变疼痛性质有区别,同时缺乏脏器功能失常的主要症状表现及有关检查的阳性体征。以腹部受凉的腹痛为例,其主要是腹部肌筋挛缩,虽可伴有肠道的蠕动性增强,但多不呈现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表现及有关检验阳性体征。肌筋性腹痛的基本特点是位置比较恒定,多有定位反复发作病史。以钝痛性质表现为主,与气候骤变、劳动劳累关系密切,而与饮食关系无多大联系。可于疼痛部位,触察到病态肌筋的阳性形征。医者触及筋性结灶时,与病人产生的异常感觉呈同步性反应。运用综合
4、理筋消灶法施治,可把疼痛解除,且疗效巩固。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及排除脏器病变有关检查,确认脏器病变可排除后,着重进行经筋查灶法检查,上腹部的经筋查灶,按筋性类胃脘痛的章节所述进行检查。中腹及侧腹部的检查,以腹壁的肌筋结构层次为检查重点,着重检查皮下的筋膜、腹部半月线、腹白线、腹肌的腱划膜性组织,及腹侧三肌的肌筋情况。筋性腹痛症患者,其筋结病灶点,常呈经穴区带型分布形式,但与经穴区带检查图,有显著两点区别:一是筋性穴位,自胸背向腹部斜行的斜线,幅度较大;二是腹部的经筋穴位,于腹部除呈横向性的分布结构方式以外,尚具有以任脉线为中轴、侧线呈弧线形的左右分布,构成脐部为弧心的纵形穴位分布图(详见
5、经筋穴位施治腹部图)。 【治疗方法】 筋性腹痛症的治疗,按腹气街提出的施治方法进行治疗。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这便说,治疗筋性腹痛,其施治的部位之一,是腰背的腧穴,之二,是腹部的穴位,构成多维性的施治方法。 具体的施治方法:于腰背采用边舒筋边查灶的方式,对背腰华佗夹脊,于舒筋的同时,多于胸12至腰1的竖脊肌,查到结硬性的筋结病灶,遂行局部消灶,使腰背筋结导致气滞及血瘀形成的病灶松解,获得背腰阳气畅通,利于推动腹部筋脉气血之流通。腹部治疗。围绕腹部已经形成筋结病灶的穴位,采用综合理筋法,作舒筋解结治疗。常用的施治穴位,按三线的取穴法,于查到的任脉线、半月线及
6、外三线(相当于腹外斜肌的革质索处)的筋结病灶点,以结灶点为腧穴,施以手法、针刺,拔火罐的治疗。一般施治的穴位数,为3个穴位。施治的间隔期为3天。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6天。 【病例择举】 患者谭某某,男性, 58岁,农民,腹痛反复发作病史36年。于1958年秋天,在1次进行磨谷的劳动中,突然觉得上腹部正中点处疼痛,紧缩性疼痛性质,经休息,病情自行缓解,随后的日常生活中,虽无消化道的病情症状伴随出现,但腹部于心窝下固定点性疼痛,经常发作,每月发作12次,发作时间,无规律,多与腹部用力,导致腹部肌筋收缩有关。30多年来,腹痛点未见有中止较长的疼痛发作周期,曾进行的消化道及肝胆实质脏器有关检查,
7、未发现阳性病变,被列为腹痛原因待查,对症治疗,控制疼痛,然而,腹痛并未能控制。1994年10月,腹痛发作时,于某县医院进行B超检查,疑诊为胆道结石,送往广西医学院,拟作胆道手术。后经广西医学院复查,排除胆道结石,出院后,经熟人介绍,前来经筋科诊治。 经筋检查,发现腹部脐上4寸处,有一条索样筋性结灶,长2点公分,粗如筷,质地僵硬,触察时,高度敏感,疼痛难忍。诊为筋结性腹痛。予综合理筋消灶法治疗,重点对筋结病灶施以微针消灶,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七天,病灶消散,病情解除。追踪至1995年2月春节,时经两年,未见病情复发。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 24缓筋性腹痛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中医所称的
8、缓筋,乃腹腔内的肌筋。张志聪说,“缓筋者,循于腹内之筋也”。腹内循行之筋,属于机体完整肌筋的构成部分,是中医进行内、外、上、中、下三员辨证施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于机体,是由表而及里,步步深入,并有顺序。腹内之缓筋,由于机体的因素,也可受到外邪的入侵与困扰,从而产生缓筋性的腹部积滞、胀、痛等病症。这些病症表现,同阳明胃经、募原及膂筋受邪所致者,具有相似之处,是常见的腹痛病症之一。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其著于缓筋,似阳明之积。其著于肠胃之募原,痛而外连于缓筋。其著于伏冲之脉,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
9、不见,按之不得。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寒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从引举经文可知,腹部,有阳明经、募原、缓筋、膂筋、伏冲之脉、输之脉等广泛的筋与脉的分布。这些筋脉,附着于腹腔内深层部位,紧贴脊椎,通过肠胃之外的募原,构成腹腔内环境统一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腹腔通过冲任之脉,与躯体的上、下组织,保持联系。如灵枢五音五昧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灵枢动输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腹股内廉,邪(斜)入国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注诸络,温足胫”。综观腹缓筋及膂筋,在结
10、构和病症方面,具有如下表现和特点:位于腹腔深层,附着于脊椎。其病症的肠胃道症状表现,似阳明经之积、胀、痛等。当腹部的病症严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上向波及至胸、咽及唇口;下向波及至阴股及足胫(下肢)。缓、膂肌筋病症本身的筋痛及筋痹,乃因其深居及医者之勿视,常成为不明原因性腹痛的隐患的致因之一。经筋疗法通过深究腹筋这一特点,揭示出腹部痛症的难治病的筋性致因,有效地解除了这类病患者之疾苦。乃以缓筋性腹痛为题,加以叙述。 【临床表现】 病灶体征:对缓筋的检查,采用中医腹诊法行检。常采用三个体位、四个穴位点,即脐旁点、腹股沟点、侧腰点、腰三角点,分别作检查其阳性体征情况。脐旁点检查。病人取半侧右卧位,右腿
11、伸直,左腿半曲屈,膝部垫枕。医者站在病人后侧,将右大拇指紧贴于患者左下腹脐下处,四小指置于患者右下腹;左手大拇指置于右手拇指指尖的对向位置,四小指置病人的左髂股部,双手形成对向的检查位置。开始探查时,右手先作拇指于病人腹壁的来回揉抹动作,由浅而渐次向腹部深层探查;左手拇指,起协作右手的检查作用,方向相反,各行交替揉拨,触至深层,病灶的阳性体征呈硬结块样。本穴位点的检查动作,亦同时是点穴消灶动作。腹股沟点检查。病人取仰卧位,医者站在病人右侧,将右手触知冲脉(腹股沟动脉)后,手的检查位置向外移23公分,于腹股沟韧带水平位,作自内向外的切拨探查动作。该处的阳性筋结,一般呈粟样(非腹股沟淋巴腺),明显
12、者若鸡蛋样,质地僵结。腰穴位点检查。病人取倾侧卧位,贴床的下肢伸直,另一肢体半曲屈,膝垫以枕。医者站在病人的面前侧,方便位置,作腰部的两个穴位点检查。腰A点,在腰45间隙,以右手拇指腹,在避开竖脊肌情况下,直垂向脊椎侧面触察,阳性的筋结灶呈块状僵结。腰B点,在腰34横突间隙,检查方法同上。 【治疗方法】 缓筋性腹痛,其临床所表现的胃肠道积滞,阵发性腹胀,及因胀而致的腹痛三大症状,都非病症的根本。因此,要治其本,关键在于识别病症产生之根源,并运用综合理筋的医疗手段,加以消灶解结。 本症的治疗,贯彻“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于辨明病症,审症求源基础上,特别是对于长期腹痛病因未明的病例,需切实掌握缓筋
13、病态的查筋方法。病灶查明,予综合施治方法治疗。针对前述穴位,运用边查灶边消灶手段,进行初步消灶解结。对腹股沟点及腰部A、B病灶点,施以针刺治疗。对腹腰,施以拔火罐治疗。治疗期间予以必要的辅助治疗。 【病例择举】 谭某,男, 28岁,广西扶绥县岜盘乡岜金村民。主诉左下腹隐性疼痛两年零四个多月,曾于当地及南宁市多家医院诊治,病因未明,治疗效果欠佳。经筋检查,诊为腹缓筋性腹痛。予治两次,病症消除。追踪两年,未见复发。 25溃疡病的经筋疗法 25溃疡病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消化系的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常见的病症,被通称为溃疡病,属中医胃脘痛的范畴。本病症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学说颇多。近年来胃镜
14、直视检查普及,对于本病症的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我国传统医学,对溃疡病运用辨证施治方法,疗效显著,不失为本病症的治疗有效方法;其中针灸、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对本病症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减少药物投入与不良反应,适应时代需求。 【机制释义】 经筋疗法,从调节机体的动态功能平衡为基本指导思想,建立起以舒筋解结来疏通经络的阻滞,使经络运行流通,气机畅流,营卫和调,脏腑居安,发挥其自我修复功能,促使溃疡病灶愈合。经筋科将这一治疗机制,称之为“以通为补”疗法。临床实践证明,疏通经络阻滞的“以通为补”疗法,具有意想不到的特殊功能。其特殊功能的产生,归结于经筋疗法的舒筋解结
15、的治疗手段,能够将导致经络阻滞的“筋结”病灶,进行直接有效地舒解,使经络气血运行正常,充分发挥调和脏腑作用。 【临床表现】 病灶体征:在医疗常规检查、消化系有关检查基础上,进行经筋查灶法的系统检查。其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全身肌筋的筋结对于整体功能调节的影响,从中分析溃疡病病灶形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所在,明确促使其病理逆转的理筋方法和步骤。具体检查,可分为腹部检查及全身重点区域检查。 溃疡病的经筋阻滞,多发生于足阳明经,故宜对阳明经循行的腹浅层及深层的肌筋分别检查。腹浅层的经筋结灶,好发于腹壁的腹白线、半月线及右侧腹直肌腰划线的肌筋膜,以索样型的病灶最为常见;少数病例,可于右腹直肌健划间的肌质,触
16、及团块型或颗粒型的肌性挛缩结灶,位置在腹壁层。如疑为深层的恶性变或恶性变腹壁转移者,应作恶性病变的排除有关检查,明辨病变性质。腹部深层病灶的检查,重点对腹后腔的腹缓筋的检查。腹缓筋的检查要点和方法,参见腹缓筋性腹痛一节的检查实施方法施行检查,此乃从略。全身性的检查,依据病例的实际情况,作重点区域查灶,一般应对眶膈筋区、颞筋区、颈肩筋区及腰背筋区行检(上述区域检查,参照经筋查灶法)。 【治疗方法】 治疗法则:早期治疗,以舒筋解结、消除经络阻滞实现“通则不痛”为治疗的目标,获得止痛后,以调整机体功能、提高机体素质为治疗中心。对湿热型病例,宜投入清热解毒及化湿的药物治疗,以加速疗效进程。溃疡合并出血
17、期,暂时停止使用理筋疗法。贯彻局部治疗与整体机能调整相结合疗法。 施治方法:初次施治,只令患者适应疗法,未急于运用较重方法,治疗量从轻从减化入手,以病人获得最舒感为治疗标准。着重从足阳明经及足太阴经的经线循行部位,以边查灶边消灶的理筋方法,对患者的腰背、胸腹及下肢,分别作系列解结与多维解锁治疗。对腹缓筋及足阳明的外侧分支(盖过腓骨、上结于膝外、直上髀、上沿胁、于腹侧斜向腰背(详见足阳明经标本图)的每一节段,皆以点、线、面的全面理筋手法施治(腹缓筋的理筋法,详参照腹缓筋性腹痛章节)。针刺治疗。以腹浅层、腰、腿三个经筋的筋结病灶为治疗胸穴,每一区域,运用固灶行针法刺治12个穴位,穴位轮换使用。于腹
18、、腰、背及下肢的筋结穴位施行拔火罐治疗。教导病人自我点穴按摩。练习“静功”,持之以恒。同时,指导病人执行科学的饮食疗法配合治疗。 经筋疗法对慢性顽固性溃疡病病例,具有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特殊疗效。 【病例择举】 王声荣,男性, 62岁,广西宁明县农业银行会计师。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胃粘膜脱垂,病史15年。病情反复发作,1989年8月至1991年6月,以胃脘持续性疼痛、严重食纳欠佳及重度失眠住院治疗将近两年。住院期间,症状未能控制,且合伴胃出血三次,体质明显衰弱,体重下降30市斤。 1991年6月5日开始,向经筋投治(断用药物),经过综合理筋法施治一个月,上腹部疼痛消除,食欲递增,入眠转佳。连续治
19、疗65天,食欲达到正常水平,睡眠良好,体质复壮,体重由95市斤回升至125市斤,病情稳定。半年后胃镜直视复查,见十二指肠溃疡病灶已愈合。追踪三年,未见复发。 26、背肌劳损的经筋疗法 26、背肌劳损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背肌劳损之症,是腰背肌劳伤的组成部分,它与腰肌劳损,构成人体躯干肌筋劳伤的总反应。人体以脊椎为轴心,背、腰是人体轴心线中的较长段落,支撑着机体动态活动的全过程。背肌,聚居于人体躯干的后上部,其生理构成位置特殊,上接头颈,下连腰腿,无论躯体的动静态活动,都离不开背部肌筋的参与,担负着不同程度支撑力学负荷。因此,背部的肌筋劳伤,临床上属于常见多发性病症之一。 【机制释义】 中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筋疗法08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三 经筋 疗法 08 第六 常见 病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