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附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课外文言文(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文(附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课外文言文(附答案)课外文言文(附答案)1.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严
2、供帐:隆重设宴。具:准办酒食。霍光传:载于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译文】 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出任陕的职位时,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啊!” 1解释 (1)闻 (2)谓 (3)适 (4)谕 2翻译 (1)何以教准? (2)此张
3、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参考答案】1(1)听说,听到 (2)对说 (3)恰好 (4)明白2. (1) (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2)这是张公在说我啊!3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2.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 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4、。京师:京城。果蔬:泛指菜肴。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脔(lun):切成块的肉。【译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翌日,萧氏子盛服
5、而往 (2)意为公必盛馔 (3)又久之,方命坐 (4)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2、翻译句子 (1)觉饥甚而不敢去 (2)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1、(1)第二天 (2)食物 (3)才 (4) 吃 2、(1)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2)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3、胡饼的四傍。 4、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风简朴,不铺张浪费。3. 王安国直言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
6、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注释】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 4.参知政事:官职名称,相当于副宰相 5.晏元献:晏殊,字元献 6.小词:指描写爱情的词 7.馆职:官职名称,负责书籍编校 8放郑声:排斥郑声。【译文】王安国性格正直,嫉恶如仇。王荆公一开始职务为副宰相,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描写爱情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的怎能作这种小(志气)的词?” 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做罢了,难道他的事业仅仅停留在这种层次上面吗!”当时
7、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立刻说到:“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郑国的音乐,何况自己干这种事呢?”平甫表情严肃地说:“排斥郑国的音乐,还不如远离小人。” 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 1、解释:尔 遽 正色 2、翻译: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参考答案】1同“耳”,罢了立刻表情严肃2.还不如远离花言巧语的人吕惠卿认为在批评他自己,从此尤其与平甫不和睦。4. 古 镜(宋)沈 括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
8、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 鉴:镜子。原:推究。差:略微。【译文】 甲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
9、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1.下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外 文言文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