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位置与变换》课堂观察报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位置与变换》课堂观察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位置与变换》课堂观察报告.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位置与变换课堂观察报告【精品文档】第 3 页位置与变换课堂观察报告本次研修中我听了老师的位置与变换一课,在听课过程中我主要针对课堂中老师的评价方面进行了观察,我主要从评价数量、评价类型、评价对象、评价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分析,以下是我的课堂观察分析。 一、评价数量。共27次,其中第一环节2次,第二环节6次,第三环节4次,第四环节8次,第五环节5次,第六环节2次。由此可以看出,孙老师的评价重点主要集中在中间4个环节。这就充分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又有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评价类型。教师的评价不拘一格,包括“赏识性评价”“启发性评价
2、”和“激励性评价”。此堂课的27次评价中“赏识性评价”共13次,占48.1%;“启发性评价”共7次,占25.9%;“激励性评价”共7次,占25.9%。由此可以看出“赏识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大。这充分体现教师在评价中能针对学生的阶段特点,给予肯定赏识,让学生感受自我价值,体验成功愉悦,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评价对象。教师的评价不只是单一地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还不失时机地对多个学生或集体进行评价。此堂课的27次评价中,针对个人的有18次,占66.7%,针对多人的有5次,占18.5%,针对集体的有4次,占14.8%。从这些数据看出,教师极为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因学习的个体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集体的有效成分。四、评价效果。此堂课的27次评价中,有效评价21次,达77.8%,低效评价5次,只占18.5%,无效评价1次,只占3.7%。可见,教师的评价有效性比较高。教师并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从启发、促进、提高的角度进行评价,不仅有效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而且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位置与变换 青岛 小学 数学 三年级 上册 位置 变换 课堂 观察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