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实验的认识、实践与思考.doc
《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实验的认识、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实验的认识、实践与思考.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高中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实验的认识、实践与思考【精品文档】第 15 页高中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实验的认识、实践与思考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而“数学实验”正是发现和创造的一个重要途经。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已成为新的课题,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表明:创设“数学实验”,不仅能深刻理解数学概念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数学实验 作用 思考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情景材料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数学实验就是其中的常用方法。数学家欧拉曾
2、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数学实验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实验中,可以通过实验的手段、产生的现象、出现的结果,进行判断、推理、归纳、总结,能更好地感悟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动机、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几个实验为例来体会,感悟新课标的内涵。一、 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平时提高学习效率,考试时答好试题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在的高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很缺乏。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在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数学课就和他们一起做了以下实验。把一个边长为8cm的正方形剪成如图(1)所示的四块,记为1、2、3和4。然后
3、把这四块重新组合成一个如图(2)所示的长方形。然后请他们计算两个图形的面积。同学们很快得到图(1)的面积为64cm2,图(2)的面积为65cm2,于是就出现面积增加了1cm2的结论。 1234图(2)图(1)14 23在学生的惊奇中又做了第二个实验。再把另一个边长为13cm的正方形照样也剪成如图(3)所示标号为1、2、3和4的四块。这四块也正好拼成一个边长为21cm和8cm的长方形如图(4)所示。同样经过计算面积可得现在面积减少了1cm2。4图(3)1123图(4)4 32为什么正方形通过重新组合面积会发生变化呢?这不可能呀?学生在不断地重复以上问题。这时向学生指出其实面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4、,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ACB3412图(5)上述拼图引起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是这样的:在图(1)中1、2、3和4这四快图形没有填满整个长方形。如图(5)所示,中间还留着一条狭缝。这条狭缝的面积正好是1cm2,它与整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的比值很小(1:65),拼图时不容易察觉到,因此我们才错误地认为面积增加了1cm2。同样在在图(3)中1、2、3和4这四快图形3412图(6)发生了重叠现象。如图(6)所示,重叠部分的面积正好是1cm2,它与整个长方形的面积的比的比值更小小(1:168),拼图时更不容易察觉到,因此我们才错误地认为面积增加了1cm2。学生就要问:怎么知道图(5)中间留有一条缝而
5、图(6)中间重叠呢?证明如下(上课时只证明第一个结论,第二个由学生自己完成)证明:实际上只需证明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因为,所以。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明白要想得到正确无误的数学结论,不能依靠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还要依靠严密的逻辑推理。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而这种品质正是将来走上社会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须的。二、 通过数学实验,探索概念的形成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6、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在圆锥曲线中学习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有关概念时,笔者就是通过以下实验而进行的,学生反映良好。1, 椭圆概念的教学课本上的引入是这样的: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个端点固定在小黑板上的和两点,当绳长大于和的距离时,用笔尖拉紧绳,使笔尖在小黑板上慢慢地移动,画出一条曲线。(请两位同学帮忙,将图形画在黑板的中间位置)(实物演示椭圆生成过程)这样做很直观也很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可能
7、会有这样的疑问:图(8)图(7)“这个定义记是比较好记,但是这个概念是怎样来的。”为了打消学生的疑问,在教学中我先做了以下实验。实验内容:准备一张纸片(如图7)(O为圆心, F表示圆内除 O点以外的任意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折上去的圆弧通过F点(图8),将折痕用笔画上颜色。继续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图(9)观察看到了什么?直线围成了椭圆(图9)想一想为什么?设折痕为l,那么 F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N一定在圆弧上连接 ON,交l与 P点,连结 PF,则|OP|+|PF|=|OP|+|PN|= 半径长(定值),然后再做书本上的引入的实验,从而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得出的椭圆定义,我相信学生的记
8、忆会更深刻。2.双曲线实验内容:准备一张纸片(图10)(O为圆心,F为圆外一点)将圆纸片翻折,使翻折上去的圆弧通过F点如图11,将折痕用笔画上颜色。继续上述过程,绕圆心一周。观察看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图(11)图(10)图(12)直线围成了双曲线如图(12)设折痕为l,那么 F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N一定在圆弧上延长 ON,交l与 P点,连结 PF,则|PF|-|OP|=|PN|-|OP|= 半径长(定值),于是得到了双曲线的定义。3.抛物线。1)活动:在一纸上画一条直线及线外一点(焦点),将点与直线上任意点对折,如图13示方法,将纸折20到30次,形成一系列折痕。2)观察、猜想:众多折痕
9、围出一条抛物线。 3)发现: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到直线的距离。4)形成定义:(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图(13)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由于将这个实验折纸引入“圆锥曲线”一章的教学中,学生学得轻松并能深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学生动手(或动脑)做实验,不仅能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使数学教学迈进崭新的天地。三、 通过数学实验,创设数学情景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精心设计的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 新课程 理念 对数 实验 认识 实践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