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全碑》浅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曹全碑浅析曹全碑浅析曹全碑浅析吴行隶书脱胎于古文字,来自于民间,源远流长。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 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曹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此碑属于技法型汉碑,其用笔和结构相当完美精到,具备隶书
2、的基本规范且对后代书风影响极大,所以历代赞誉极高。曹全碑的历史背景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屹立陕西博物馆碑林。碑有断裂。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今甘肃敦煌县西)。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举孝廉,除中郎,转任郃阳令。为官期间有政绩,曾随军征战,并有战功。属吏王敞等人乃为其立碑纪功。这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秀逸典雅风格的典型。出土时笔画完整,惟一“因”字半缺,清康熙王子(1672年)后断裂缺字。故宫博物馆藏有明拓本
3、。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 (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曹全碑的艺术风貌特点由于此碑保存较为完好,且刻工十分精良,故基本上保存了它原来的风貌。秀丽多姿,圆转丰腴,润和飘逸的曹全碑,在汉隶众多的碑刻
4、中是阴柔秀美书体的代表。其书风秀逸而不媚俗,丰润而有骨力,神采奕奕,飘飘欲仙。其笔法外拓,行笔流畅放纵,起笔、收笔方圆兼备,柔和滋润,提按顿挫,起伏生动。取势左右顾盼,笔长意远,具有较强的流动感,落笔似昆刀切玉,凝重有力。曹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自明代万历初年出土以来,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历来为书家所重,直倍受书界推崇。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
5、壁坼、屋漏,尽在是矣。”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方朔称:“此碑波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韩”正文与阴恻为一手,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曹全碑的潇洒是一种开放的典型。我们在其中看到了以次递增的寻求解脱的渴望。 与直接衔接的秦篆相比,规行矩步、一丝不苟的恭谨变成了轻松活泼、流畅自如的抒泻。在审美多元化的现代,曹全碑秀丽中的精致与运动感在众多的汉碑中,论线条之理性,论节奏之舒展.论主动的美的追求。曹全碑难道不能首屈一指吗?曹全碑的临习举要1.临习曹全碑时,应选用二兼毫、或者小一号羊毛笔,用墨不宜太干,
6、以免涩滞。行笔注意提按、笔画应圆熟潇洒,表现其挺拔、变化的特点。结体线条不可骤粗骤细,坚画少作悬针。2.在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色之前,我们先谈谈临习该碑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1)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位置。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则纵横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构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再理清各个笔画或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还必须看清笔势,并能在笔下表现出来。依照此法来临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之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但此前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面貌都要熟记于心。只有
7、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这是临帖的第一步。(2)观察字要准。正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而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 (3)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
8、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图一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图二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图三2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图四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
9、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曹全碑局部3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点画回环反复者,如“幽”字内的两个“幺”,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图五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如图六“刊”字左放松,右收紧,“揖”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荆”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图六这
10、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 5笔断意连。如图七“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又如“禄”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图七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
11、,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 如图八“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图八结束语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该碑书体的线条质感具有柔婉缠绵、力量内敛的特点,与汉张迁碑风格截然相反。张迁碑局部曹全碑局部过去许多文章对笔法:字法及章法均有论述,这里无须言。而需要指出的是,临习任何一通碑帖,首先应当
12、对该碑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它就如同接触人一样,不仅看其外表,还要了解其性格、气质、学养、生平等内在的和相关的东西,这样方能对一个人有一个全面正确的把握。而事实上在“外”和“内”的表现上,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表里如一”,如有的是“外刚内柔”,有的则可能是“外柔内刚”等等。在对待曹全碑 这一类“表里不一”的碑帖上,尤其应当多加“警惕”,否则,便很容易误认为该碑“外秀 内柔”而落入“俗眼”。必须掌握正确的临帖方法,避免“做秀”。书法的写实性临摹,其实不在于从形的方面要把所临之字所谓写“象”,乃至“准确无误”“不差毫厘”。如仅仅于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字随“意”放大,然后通过“摹”写及
13、其它多种辅助性手段,达到完全“象”的目的,而这恰恰做的是一种“表面文章”。倘如此,便把“临帖”搞成了“复制”,把其本质涵义和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搞错了。而所谓“临摹”,关键还在于通过对照临习,从该碑呈现出来的“线形”、“线质”去发现和掌握该碑用笔的技术技巧,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笔毫在纸上的运动过程,并从中体悟出该碑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提取技法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临贴的“象”不是目的,而实质在于摸索和掌握与该碑合拍的正确的用笔方法。只要方法对头,出之以“象”,是自然而然:出之“不象”,也在情理之中。但这时的“象”与“不象”是我在主宰,听我处置。即或不象,也精神惧在。但这是的“不
14、象”与没有掌握该碑笔法而写来不象应当是两回事。如一味求表面之“象”,则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谓被动处之。倘若再按已意加以“华饰”,则必然将曹全碑的临习带入俗套。 加深对该碑的全面理解。临曹全碑一般人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线条轻飘浮滑,疲软无力。但怎样才能把该碑写来遒劲浑厚、气韵生动呢?我以为除按临贴要求认真对待外,还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该碑加以审视和理解。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碑帖,他都无摆脱时代和传统对它的影响和制约,都必然定位在由历史编织的纵横交错的网的某个点上并和周边的“点”发生一定的联系。曹全碑同样如此。从横的方面来看,尽管众多汉碑风格各异,如有的方整平正、有的奇纵姿肆、有的质朴雄浑,但它们互
15、相间的影响仍然是显而易见的,而不能将他们截然分开,孤立看待,也就是说它们既有独立点,又有相通处。由此,我们未尝又不可以说在曹全碑的身上能够找到张迁碑的影子。从纵的方面看,曹全碑虽属隶书,但它仍然是“传统链”上的一环,也明显地带有先辈遗传的基因“染色体”,由此,我们又未尝不可以说在其身上同样可以找到篆书的影子。因此,我以为临习曹全碑,还应当把眼光放远一些,读一读中国书法史及相关参考资料,注意观察、分析每个阶段的书体在用笔、结构及章法上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风貌,并将它们加以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对曹全碑的认识步入一个更高的层次。那时,所临之字必然是另一番气象。曹全碑的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使的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