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乐处”的三种境界(定稿).doc
《“孔颜乐处”的三种境界(定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颜乐处”的三种境界(定稿).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孔颜乐处”的三种境界(定稿)也谈“孔颜乐处” “孔颜乐处”之真善美境界王源林 王南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桂林 541004)内容摘要 “孔颜乐处”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它历来为学者们所推崇和津津乐道。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以“诚”为核心的真理境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和以“乐”为核心的审美境界。关键词 “孔颜乐处” 理想人格 真理境界 道德
2、境界 审美境界 “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历来为学者们所推崇和津津乐道。“孔颜乐处”作为一个命题正式提出,学界通常认为以周濂溪考问二程那一句“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作为起始点,且大都认为最能反映其“乐”之真谛的章句无非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处。然而,孔颜在“陋巷”、“饭疏食饮水”之“乐”到底何指?历代学者的理解各有千秋,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孔颜乐处”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3、实际上包涵真善美三种境界,即以“诚”为核心的真理境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和以“乐”为核心的审美境界。一、“孔颜乐处”的真理境界“孔颜乐处”的真理境界主要表现在一个“诚”字。虽然论语中几乎没有关于“诚”的记载,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尤其是与“诚”相连的那“信”字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注重“诚”和“信”这一基本道德原则的。由论语开篇“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也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知,孔子主张人要真诚,别人不理解自己,要既不计较也不恼怒;花言巧语之人是没有“仁德”的;交往朋友则要讲究诚信。正因为孔子以“诚”约己、秉“信”教人,所以他总是保持一种愉悦心态,可以感到“学而时习之”“
4、有朋自远方来”的“不亦悦乎”。所以,“诚”之境界要求坚持全真性情、保持求真状态、维持至真仁德的真境界。这就是“孔颜乐处”的“乐诚”之所在。孔颜之后的历代儒家学者乃至道家佛家学者对“诚”之境界有了更多发展。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又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庸说“不诚无物”“至诚不息”;大学把“诚”当作了八条目之一;荀子则把“诚”看作“诚心守仁,诚心纯意”。然而这些对“诚”之意义的发展,似乎与“孔颜乐处”的本来意义相去甚远。对“孔颜乐处”的“原味”作出解释的,倒是道家佛家的功夫更深些。周濂溪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乐,而不改其乐。夫
5、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1这里的“至贵至富”其实就是一个“诚”字。一般的人都喜欢把儒家的“诚”字简单看成是人格品性中的一个美德而已,殊不知这个“诚”字却蕴涵了许多玄机,从而成为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周氏用易学的道理来阐明这个“诚”字,可以说是得到了精髓。他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运而未形有无之间,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2很明显,“诚”是一种“寂然不动”的精神状态,是精神未发动、无污染的清净本原状态。用中庸的话说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这样的状态,与禅宗的“
6、真如本性”、道家的“道”和佛家的“禅定”在本质上是几乎一致的。如果一定要说区别,则一是用于出世,一是用于入世而已。在此,周氏之“诚”虽然“寂然不动”,但是它可以“感而遂通” ,通向一切主客观的领域,通向儒家入世哲学所关心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他的原话就是“诚者,五常之本,百行之源。”3二、“孔颜乐处”的道德境界“孔颜乐处”的道德境界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仁”。孔子一生以仁者情怀面世,一方面向内协调着自我之德心以充沛不容己的仁心,另一方面又以一种仁民爱物之心去向外感化和推扩以求达到彻无人、通物我、贯人己的道德境界。孔子对颜回“居贫且乐”的境界大加赞赏,他们都能做到身处贫困不改其乐。这种“乐”从来就
7、是作为一种内在德性的中和与饱满。修己行仁成为儒家学者的伦理信念,成为支持人成为人、成为高尚的人的一种自足动力与支点。在此,“孔颜之乐”已非一般之乐,而是一种既属伦理又超伦理的大乐、至乐,是一种进入了至善至美的理想道德境界。这种理想道德境界需要“忧道不忧贫”和“安贫乐道”的高尚信念作为强有力的思想动力,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作为道德信念支撑。如果一个人没有“从仁”的自觉,没有安贫乐道的思想,面对贫困他就会“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又岂能达到“孔颜乐处”的道德境界。以“仁”为核心的“孔颜之乐”之道德境界,其伦理至上性营造出的人生境界使人心以践履美德为志业。一个人践履仁德,那是
8、无条件的“应当”,是圣贤的感召,又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体现。孔子以行仁践仁为己任,经过艰苦的“下学而上达”,终于由学而成名。他心怀济世救民之大志而多遇困厄,但他依然“不怨天,不尤人”;他晚年经过数十载流离颠沛而返鲁从教,也依然不堕其“文不在兹乎”之志;他“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此孟子极力称赞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在此,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历史使命感紧密结合,成就的是一种具有光辉色彩的崇高儒家伦理人格,这就是“孔颜之乐”的理想道德境界。“孔颜之乐”的道德境界要求有重义行仁的执著,有“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高尚品格。只要心中有“义”,就是
9、“陋巷箪食瓢饮”“曲肱而枕”也是快乐的。从孔子的“为人由己”到孟子的“居人由义”,“仁”都达到了个体人格和主体道德的最高点。“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道德理想主义的境界。有了这种道德境界,才会“仁者安心,知者利仁”,才会“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才会“于乐处便是诚实为善”4。此时行善(仁德)便与得乐浑然一体,伦理规范的实行成为个体情感的自觉要求和满足。这就是“孔颜乐处”道德境界的极至。“孔颜乐处”的道德境界还要求个体自身有高度的自律。在早期儒家那里,行仁德就是一种道德命令,一种来自天佑价值和圣贤感召的命令。在那里,一个人能否在窘迫的生存条件下把持自己,紧紧与伦理道德相连,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颜乐处 境界 定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