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劝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劝学》.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石钟山记劝学高一课内复习(一)高二课内复习(十一)石钟山记劝学一、文学常识1、石钟山记以 为线索,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 ,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与王安石的名篇 (篇名)的写作手法相似。2、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 ,是先秦 (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二、字词解释(一)重点词语解释1、 扣而聆之 2、 桴止响腾 3、 余
2、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4、 硿硿焉 5、 殆与余同 6、 故莫能知 7、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 如乐作焉 9、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0、 木直中绳 11、 虽有槁暴 12、 金就砺则利 13、 声非加疾也 14、 而闻者彰 15、 而绝江河。 1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 风雨兴焉 18、 圣心备焉 19、 用心一也 (二)词类活用1、 微风鼓浪 2、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 事不目见耳闻 4、 其曲中规 5、 輮以为轮 6、 非能水也 (三)通假字1、 南声函胡 2、 至莫夜月明 3、 汝识之乎? 4、 虽有槁暴 5、 君子生非异也 (四)古今异义1、 自以为得其实 2、
3、 余方心动欲还 三、特殊句式1、 石之铿然有声者 2、 蚓无爪牙之利 3、 此世所以不传也 4、 余是以记之 5、 而大声发于水上 四、默写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 ,善假于物也。4、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5、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答案一、文学常识1、石钟山记以石钟山得名原因为线索,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借事喻理,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与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篇名)的写作手法相似。2、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二、字词解释(一)重点
4、词语解释1、 扣而聆之 敲2、 桴止响腾 鼓槌3、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4、 硿硿焉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5、 殆与余同 大概6、 故莫能知 没有人7、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竟然8、 如乐作焉 兼词,于之,在这里9、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停止10、 木直中绳 合乎11、 虽有槁暴 枯 12、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 磨刀石13、 声非加疾也 强,此指声音宏大14、 而闻者彰 明显,显著15、 而绝江河。 横渡(渡,越过)1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17、 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于此)18、 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19、 用心一也 以,因为(二)词类活用1、 微风鼓浪
5、 振动2、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乘着舟(名作状)3、 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4、 其曲中规 曲度5、 輮以为轮 通“煣”,使弯曲6、 非能水也 游泳(三)通假字1、 南声函胡 通“含糊”2、 至莫夜月明 通“暮”,夜晚3、 汝识之乎? 通“志”,记得4、 虽有槁暴 通 “又” 通 “曝”,晒5、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资质,禀赋(四)古今异义1、 自以为得其实 那/它的实际情况2、 余方心动欲还 心惊三、特殊句式1、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2、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3、 此世所以不传也 判断句4、 余是以记之 宾语前置5、 而大声发于水上 介词结构后置四、默写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