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铁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doc
《《福州地铁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地铁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doc(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福州地铁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班级序号: 2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目 录1. 总体说明11.1福州市八一七路核心区基本情况 11.2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 2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 2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32. 地下交通规划5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52.2地下铁路规划 62.3地下公路交通 112.4地下停车系统 122.5地下步行系统 14
2、3. 主要节点规划 163.1五一广场地下空间规划 163.2南门兜地下综合体规划 204. 地下市政设施规划254.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254.2共同沟规划 264.3共同沟的布置 374. 4雨水收集系统规划 304.5地下变电站和煤气站规划315. 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315.1防空体系规划315.2城市灾害预防336. 环境规划336.1人文环境规划336.2生态环境规划377.图 398.参考文献40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福州市八一七路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1.总体说明:1.1八一七路核心区基本情况:八一七路是一条以福州解放日命名的街道,从唐代开始就是福州城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
3、宋代三山志述载,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创筑罗城四十里,设大门八,便门九,水门三。南街便是城内四条九轨大道之一,直通利涉门而出南门。当时南大街旁的沟河有17米宽。随着街市商业兴盛,南宋期间,沟河渐已填塞,多被占为店铺。到了清代,沟河宽度已不及半。民国18年(1929年)街道拓宽,建成15米宽马路,曾有上南街和下南街之分,上南路和下南路之别。民国25年,新修路面,改名“中正路”。不过,福州人仍称其为“南街”。1950年8月,为纪念福州“八一七”解放一周年,把鼓楼前、安康桥和南门兜合并,自福建省政府大门口至南门兜称“八一七北路”(后又分为鼓屏路和八一七北路两段),南门兜至洋头口称“八一七中路”
4、、吉祥山脚至解放大桥头称“八一七南路”,合成“八一七路”。1964年11月,就在东百大楼对面,又出现了福州的新地标39.6米高的福州邮电大楼。它在当时几乎成为了民间公认的福州市区第一高楼。改革开放后,八一七路日新月异,成为福州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如今八一七路上高楼比比皆是,原来的邮电大楼早就退出了第一高楼的位置。八一七路是福州市区南北走向的中轴线,跨鼓楼、台江两区,并隔着解放大桥和仓山区相连。鼓东路口至南门兜段位于八一七路北段,为福州市区的商业核心地带,汇聚了较多的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的遗存,尤其是八一七路南段(俗称南街)是福州最重要的商业圈,该路段汇聚了三坊七巷、朱紫坊、乌塔、白塔、文庙等历史文
5、化的遗存。 由于历史原因,这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中轴线”,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同时又尽展福州现代化大都市风情。同时,它又具备了时尚购物、舒适人居、商务办公、娱乐休闲、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价值。保护与改造八一七路不仅是黄金商业圈,也是交通中轴线,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域,所以改造难度很大。作为一条有着特殊历史意义、深厚文化内涵以及拥有传统商业氛围的街区,八一七路凝聚了太多传统福州市民的感情资本,有着绝对优势的关注度,因此,政府部门的着力打造也就显得无可厚非、顺理成章了。从90年代起,开始分段改造。尤其是从1999年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八一七路改造工程全面铺开。是年,中亭街改造首先启动。三
6、年后,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40米宽的中亭街呈现在福州人面前。2005年5月,横街旧城改造项目正式动工。改造后的横街总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路段路宽达到40米。2006年,茶亭街改造也全面启动。2007年年初召开的福州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在福州市市长郑松岩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政府将重视打造“福州名片”,培育、弘扬城市文化。积极推进茶亭街改造,启动八一七路全线改造,着力构建城市历史文化商业中轴线。全面实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保护修复工程,保护承建城市历史文脉。至此,八一七路的城市商业名片价值历史文化商业中轴线的定位也愈见清晰。八一七路,福州可预见的“第五大道”。1.2
7、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除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的通常内容,如规划依据、原则、范围、期限等外,应提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料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地下空间利用的功能、规模、总体平面布局和竖向布局,统筹安排近、远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确定各时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标体系,保障措施和管理机制。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的编制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遵循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应以保护城市的历史原貌,以节约土地和扩大美化地面为基准,以保护 环境生态为出发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过程应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及能力进行,分步实施近、中、远期规划目标,分层实行立体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
8、应从保障改善城市地面空间物理环境,降低城市耗能,改善地面生活环境为原则,做到不重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将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规划在地下,而将居住、公园、园林绿化、动物园、娱乐休息广场、历史保护建筑保留在地面或将建筑规划在地面及地下浅层空间。居住建筑规划在地下时,应保证阳光、通风、绿化的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应结合城市防灾减灾及防护要求进行,因为地下空间对地震等各种灾害的防护,以及包括核袭击在内的各种武器的防护具有独特的优越性。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考虑设置地下空间,解决人车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交通分流和停车问题,缓和该路段交通压力。沿线适当开发地下商业,并通过南街地下空间衔接沿线
9、已有地下空间,提高地下空间开发整体效益。交通上, 以地铁和地面交通为主,将部分路段地下化,以求与周围环境和功能单元相协调。通过地下步行系统将主对称轴两侧的几个地下商业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下空间体系。1、 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规划的协调关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应在现有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进行,它包括原有城市现状,新城规划,并结合地面区段的功能进行考虑,这需要研究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建设相结合的途径。2、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规划的现状与发展预测。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一直伴随着城市建设而发展,地下防护工程在国防、军事、人防中发挥这重要作用,是对战争防护的最佳类型。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有利于解决城市用
10、地紧张的现状,包括地下铁道、库房、车库、地下街、地下综合体等。3、 城市地下市政工程的规划。市政工程过去就有相当部分(管网)在城市地下设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各自成体系,不能统一规划,所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若修筑地下“共同沟”即是“市政管线廊道”,该廊道可认为是建筑工程类型之一,将所有水、电、气、热等设施统一组织在其中。4、 城市地下交通设施规划。地下交通设施应是地面改造的主要出路。地下交通规划实施既可以减少噪声及噪声污染,同时又不占用地面农田及空间,相比地面交通是利多弊少。5、 城市地下空间民用工程规划。城市空间公共设施包括商业、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以公共活动为目的的设施,地下
11、居住建筑就人们的适应条件来说,要求采光条件好,自然通风性好以及绿色环境。全封闭地下空间在这方面的技术目前尚无法达到与地面环境相媲美的地步。6、 城市地下工业设施。地下工业设施是地面工业设施的一种补充,对某些工业生产起着有力作用,如对温湿、湿度、密闭隔绝、防灾防护等方面要求较高的工业适宜建设在地下空间中7、 城市地下贮存系统规划。地下贮库是用来放各种生活物品及生产资料等,有车库、粮库、油库、危险品库及各种类型的气、水、核废料库等。8、 城市防灾与防护系统规划。城市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及互相诱导发生的次生灾害将呈日益严重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应建立防灾减灾系统,包括预测、预报、检测、警报及放空工程建设
12、。城市防灾主要针对自然、认为及战争等出现对城市的破坏而编制的防灾规划。防护工程是防御灾害和战争发生是的工程系统,而战争发生的时间时间和频率很难确定,所以地下空间防护工程应同城市防灾规划相结合。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根据建设目的和所在“点”、“线”条件不同, 会出现以下几种发展模式:城市街道型-地下街。地下综合体城市街道型是指在城市路面、交通拥挤的街道及交叉路口, 以解决人行过街为主, 兼商业文娱等功能, 结合市政道路的改造而建成的中初级地下综合体, 也称地下街。城市街道型地下综合体可减少地面人流, 实现人车分离, 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对缓解交通拥塞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并有效地缩短交通设施与建
13、筑物间的步行距离。地下商业空间对地面商业也是重要的补充。实践证明, 地下街的建设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所在地区的发展和改造, 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火车站型。地下综合体火车站型是指以火车客运站为重点, 结合区域改造, 将地面交通枢纽与地下交通枢纽有机组合, 适当增设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 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综合体立体化交通组织是该模式的显著特征通常在大型火车站地区, 交通功能极为复杂,往来人流、车流混杂拥挤, 停车困难, 采取平面分流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立体分流方式将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最有效办法。通过火车车站型地下综合体的建设, 实行立体化交通组织, 将地面上的大量人流吸引到地下, 各种交通
14、线路的换乘也可在地下进行, 使人、车分流, 减少交叉、逆行和绕行,避免人流上、下多次往返, 使客流量很大的车站秩序井然, 加之配有一定数量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停车空间, 极大地方便旅客。我国的火车站型地下综合体建设已成为许多大城市车站改造、立体再开发的重点工程, 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此外交通枢纽型的地下综合体不只限于车站建筑的改建和交通的改造, 可以与周围地区的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统一规划, 综合开发利用。正在将规划设想变为现实的上海铁路车站地区的“不夜城” 建设, 体现了这一模式的发展趋势。地铁车站型。城市地下综合体地铁车站型是指在已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 结合地铁车站的建设, 将城市功
15、能与该地区的城市再开发相结合, 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建成具有交通、商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综合体6地铁车站型地下综合体的设计将对现代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 地铁的建设会使沿线地带的地价级差、区位级差、城市形态与结构带来较大变化。 另一方面, 交通枢纽地带多重系统的重叠, 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 这两点都是城市改造、更新和调整的巨大动力。 因此, 建设以地铁为主体的地下综合体, 充分发挥地下交通系统便捷、高效作用, 将促进所在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是提高地下交通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地铁车站型地下综合体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地面建筑的高层化。因此, 应使之与高层建筑群地下空间有机结合,
16、最大限度地缩短从地铁站到高层商业、办公居住的距离, 从而决速高效地解决高层建筑内大量人员的集中与疏散6我国在过去的地铁车站建设中, 如北京最早建成的环线地铁, 几乎都没有考虑综合开发利用, 近年已有很大的进展6 随着城市发展, 结合地铁车站建设成为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重点。如上海已开通的地铁1号线几乎沿线各站, 北京新建地铁线车站都有不同程。随着未来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以地铁交通线为发展轴, 沿线开发建设地铁车站型地下综合体, 由点成线, 轴向滚动, 经过较长时间, 会积少成多, 逐步形成线形开发和点状建设的整体空间网络, 是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未来发展模式6。城市中心型。地下综合体城市中心型
17、模式是指在城市中心区, 结合城市发展需要, 将部分或全部城市职能转人地下, 建设具有商业文化娱乐、交通等其它城市功能的地下综合体。该模式是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多层利用, 解决大量集中活动和交通循环等矛盾的最有效方法之这种模式地下综合体的建设, 对城市的发展能起到关键作用, 可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和城市高层建筑群实行立体化再开发6城市副中心型。为了达到对城市中心职能疏散的目的, 在城市的部分重点地区, 即新城市中心开发地下空间而建成地下综合体, 可称之为城市副中心型模式。这种模式几乎涵盖了市中心的所有职能, 与上部空间的再建共同构成现代城市的发展。这种模式一改其它模式对地下空间的被动利用为主动利用,
18、 具有起步晚、起点高、开发规划自由度高的特点。因此, 在该模式地下综合体设计中, 更加注意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 建设多层面的活动空间, 人的活动放在首位, 人、车分流, 市政工程管线也分置于不同的层面上, 使各空间层面分化趋势愈来愈强。城市副中心型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总体分析, 城市副中心往往是城市今后发展的重点开发地区, 它的建设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带来难得的契机。因此, 在新区重点开发地带, 如何合理有效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 成为极其重要和紧迫的间题。我们在新城市中心开发建设中, 应把握时机、充分发挥立体化开发的优势。居住区型。居住区型地下综合体是指在大型住
19、宅区内, 以满足居住区需要的功能为主, 将交通、娱乐、商业、公用设施, 防灾设施等结合地铁车站建设而建成的小型地下综合体。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约为各类建筑面积总和的一半,在许多城市已面临或接近城市建设无地可用的局面下, 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居住区地下空间已势在必行, 是节约土地的有效途径。因此, 居住区地下开发不应局限于一定数量的防灾地下室, 应更多地从节约土地和扩大空间容量的角度全面开发, 必要时发挥防灾作用。按我国现行政策, 新建多层居住区均应在总建筑面积中按一定的比例建造防空地下室, 高层建筑均设人防地下室, 这为居住区地下空间利用, 在投资和规模上有了一定的保证
20、居住区型地下综合体以满足居住区需要的多种功能为主, 避免盲目综合化而导致居住区功能的混乱影响生活环境质量。公用设施除锅炉房外均可布置在地下, 有条件的宜将各种技术上可能集中的主干管线综合布置在多功能廊道中。如北京方庄居住区将地下的各类工程组成合理的体系, 地上地下统筹安排, 做到一次投资多种效益。限于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 居住区内以静态交通为主, 在近期内实现居住区内动态交通地下化还不现实。但在有条件的城市市内、近郊的大型居住区内, 若将部分城市公共交通和地铁从地下引入居住区, 结合其它多种功能, 形成居住区型地下综合体, 将极大地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由于地下综合体多种功能的综合性, 可能导致
21、各种模式之间的渗透与交叉, 同时各模式又有各自不同的适应性和建造所需的条件。因此, 在具体地下综合体规划设计中, 不应局限于某种模式, 必须具体分析探讨不同条件下, 如何将各种功能活动有机地组合, 协调于多层层面上, 形成不同职责、不同功能的空间上的重叠, 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空间的容量和效益, 促进所在地区和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福州的核心区开发要注意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造。通过对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的充分利用,利用建筑形态、人造山水、各种广场、公共设施、城市雕塑等一系列元素创造出历史与现代和谐统一的景观。重要节点:南门兜节点(乌山路、古田路与八一七路交叉口),该节点设计包括解决交通组织问题,
22、沿线建筑高度应考虑与三坊七巷保护区相协调,三坊七巷沿线改造要凸显“历史味”;沿线建筑以商业功能为主兼容商务与文化娱乐功能;沿线改造应加强对历史文脉的研究,建筑风格应延续三坊七巷的格局和风貌;临八一七路的坊巷入口空间应予以精心设计,以展现坊巷格局为原则,做好巷口节点空间的处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根据不同条件, 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面展开, 大规模开发;另一种是从点、线、面的再开发做起, 逐步完成整体开发。 根据福州的具体情况, 后一种方式是较为现实可行的, 即在有条件的地点的重点地带建设地下综合体,作为城市上、下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协调点, 以改善城市交通为主要目的, 结合城市更新改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州地铁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福州 地铁 城市 地下 空间规划 课程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