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市级优课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渡荆门送别》市级优课教学设计及反思.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渡荆门送别市级优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创意三条线索:一是诵读;一是知识穿插;一是发现、感受诗歌的美。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品味
2、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学过程导入:江淹别赋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面对离别,人们黯然神伤。而1290年前,当25岁的李白离家远游时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从笔下流淌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渡荆门送别。其实,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一段寻找美、感受美的旅程,今天老师做导游,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美的旅程吧。学习活动一:诵读,领略音韵美1、知识撷萃:(屏显)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3、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2、诵读,领略音韵美(1)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同学们读得缺少一点古诗的韵味,你们有什么办法?明确:第一招:整体要慢一些,慢火久炖,味道才香。第二招:朗读每句第二个字和一、三、五、七句的最后一个字时拖一点长音,有点藕断丝连的感觉,诗的韵味就出来了。第三招:在其间,教师提示,如果再晃一晃脑袋,韵味就更足了。3、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送别是肯定存在的,作者写的是告别故乡,而非送别朋友,而且写出了故乡之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
4、人情景,是故乡水送别诗人,这样的“送别”实在别具一格。4、把这首诗齐读一遍,注意读出韵味,体会一下这别具一格的送别。学习活动二:诵读,体会情感美1、知识撷萃:诗歌抒情方式(屏显)诗歌是最具有抒情性的一种文体,其抒情方式主要有两大类: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有包括以下几种情况: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和借古讽今。2、本诗用了哪种抒情方法?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水的深挚的爱,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对故乡深挚的爱。融情于景:中间两联。那么这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然后课件显示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行深层次理解,体会李白的豪情
5、和对未来的憧憬。李白诗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公元724年,25岁的李白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轻舟东下,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是美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自信是美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恋是美的,同样,李白对家乡的眷恋、不舍,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也是美的。可以这样说,真挚的感情,都是美的。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诵读来体现这种情感美呢?请大家思考这四联应分别用
6、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学生试读。明确:首联:叙述,平缓语气;颔联:景色雄奇开阔,声音要洪亮些,读出开阔的感觉;颈联景色瑰丽,应轻快一些,充满欣喜的感觉;尾联语速要稍缓一些,充满深情。特别是最后三个字要一字一顿,一字一顿字与字之间要藕断丝连。5、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联。6、教师小结:同学们,1290年前,年轻的李白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山水明月。故乡是温润的,绝大多数人都想在故乡的荫蔽下过安稳的生活,但诗人却为了自己的理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故乡离别,他在与故乡依依惜别中所展现的那种襟怀、那份豪情令人感佩!而要想准确地表达出这种情感,就需要炼字炼句。学习活动三:诵读,品味语言美1
7、、知识撷萃:炼字诗人讲究炼字、炼词、炼句。简单说就是写作时反复斟酌、锤炼、推敲语句,使之精确简洁、生动传神,为诗文增色。炼句,往往是在炼字,这就是所谓一字千金。流传已久的“推敲”的故事正是如此。2、品味语言美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分组品析,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词用得好,什么句写得好。四个人一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3、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研究成果,教师引导点拨或评述。首联“渡”字直接扣题,“远”字交代了此行的目的,这两个字不仅包含着自己多年愿望得以实现的兴奋,更有自己将实现抱负的激动。“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也
8、表现了作者乘船看到景物不断变化的欣喜之情。“随”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乘船看到景物不断变化和作者的欣喜之情。“随”字,连接了山和原野;“随”字还让山动了起来,让山一点点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逐渐消失进了茫茫平原的怀抱,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我们的视线也跟着这个字移动,因为山这一动,我们就感受到了一个驾舟而行的人,一双惊奇的眼睛,一个活跃兴奋的心灵,感受到了诗人情绪的振奋,万丈的豪情。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江入大荒,作者也随之而入,豪情顿生。“平野”“大荒”这些辽阔的意象,正是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充满雄心壮志的写照。绘壮景以抒豪情
9、。一个“尽”字表现了诗人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喜悦心情。“月下飞天镜”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月倒映在平缓的江面的美丽景象,与“静影沉璧”有异曲同工之妙。“月下”一句以月如明镜衬托江水的宁静,“云生”一句用海市蜃楼衬托江面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这种奇景一方面是荆门广阔平原里的天空与江面所呈现的奇妙美景,另一方面也是年轻气盛的诗人富有浪漫主义情调的想象之景。颔联写的是远景,颈联是近景。写景层次分明。“仍”是还、继续、依旧的意思,诗人因见到异乡的新奇景色而欣喜、激动,胸中豪情万丈,
10、这时,忘掉故乡是正常的,可作者不但没有忘,反而勾起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写出了理不如此却情不由衷的矛盾,突出了李白对家乡的情不能已。“万里”写出了距离之远,突出了对故乡的不舍。尾联用拟人手法,含蓄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但并不说破,而写故乡水有请,不远万里,依依不舍地送我这个远离故乡的人到楚地。根据资料记载,诗人居住的青莲乡的通口河与平通河,汇流成涪江经嘉陵江注入长江。我们经常说,山连着山水连着水,诗人也清楚自己脚下的那条江就是与家乡的河联系着。诗中没说自己眷恋着家乡及家乡的人,但他把本无感情的故乡水表现得深情厚谊,家乡水对游子的情感,不正是诗人一路上眷恋故乡的感情的含蓄写法吗?4、诵读,读出重音。这
11、是多么美的语言啊,要突出这种美,就要读出重音,而我们刚才重点赏析的字词就是本诗需要重读的地方,请同学们在诵读时注意。先自读一遍体会一下。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朗读一遍。男女同学合作朗读一遍。学习活动四:诵读,感受意境美1、知识撷萃: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举例:雄浑奇伟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清幽明净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静孤寂 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 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 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12、城闭”高远辽阔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深远绵邈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感受这首诗营造的意境美我们如何把握诗歌的意境呢?(1)(屏显)朱光潜先生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歌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请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中的画面。(2)第二步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请大家看大屏幕(屏显备选词语),选出你认为适合的词语。雄浑 开阔 雄奇 瑰丽 恢弘 高远 浩瀚 深邃 奇崛 朦胧 渺远
13、空灵 苍凉 悲壮 清新 明丽 清净 幽远 宁静 恬淡 淡雅 闲适 冷森 幽僻 凄清 冷落 萧疏 凄寂 孤寂 冷清 萧瑟 凄凉 明确:高远、开阔、雄奇、瑰丽都可以。3、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综合前面的诵读要点,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先自由读,然后展示读,最后师生共诵,师读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读颈联,师生共读尾联,读两遍。第一遍稍快些,第二遍慢些,最后三个字一字一顿。教师总结:同学们,生活中的美真是无处不在。我们这节课的寻美之旅快要到达一处“驿站”,让我们盘点一下我们的收获吧:我们领略了音韵美,体会了情感美,品味了语言美,感受了意境美,可谓不虚此行。同学以后可
14、以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开启一段新的寻美之旅,到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去采撷属于你的珍珠,点亮自己的青春。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李白音韵 情感美语言 意境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古诗的教学处在一个挺尴尬的位置。因为学诗是简单的:会读、会默写、知道什么意思就行;学诗又是复杂的: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表达技巧,独特的意境等等,要想让学生领会十分困难。所以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的初衷就是希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仅适用于这首诗,而是能够成为一种思路,一种学生学习古诗、教师教授古诗的思路。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我希望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探寻诗歌中蕴含的美。在实施过程中,我把本节课分成四个学
15、习板块,分别对应学习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三条线索贯穿其中,使四个板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中,都是由浅入深,教师恰当的点拨和适时提供的一些资料为学生的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效果比较好。本着把这首诗学透、学厚的想法,这节课我只讲了这一首诗,也没有进行比较阅读之类的延伸。着重对诗歌的美点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特别是作为诗歌学习基础的朗诵更是贯穿始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同时,每个版块的知识撷萃和教师在各个环节的点拨引导时有意联系学生过往的学习经验以及其他课外文章使短短的一首诗变得厚重起来。本节古诗阅读课也反映出学生过于注重过往的阅读体验,重视过往习惯的方法指导,对于古诗的字词句扣得不紧,不习惯反复吟读,仔细斟酌,往往使诗歌阅读留于字句的表层,还未深入景物所抒发的诗人的内部情感中去。比如,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景象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理解为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了诗意。在今后的古诗阅读教学中,还必须加强朗读与品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绘景悟情,学会字斟句酌品诗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