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定).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定)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2011年四川省初中化学新课程说课暨优质课展评活动说 课 稿教材版本: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说课内容: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参赛教师:蒋和平指导教师:唐 兵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说课人: 蒋和平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分子的运
2、动第一课时。本节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力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以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归纳出分子的基本特征。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了基础。(二)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实验探究欲望强。他们已知道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及其变化的条件,但缺乏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为此,
3、我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生活经验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产生活现象。(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4、教学重点
4、、难点重点是:“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二、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法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采用情境激学、引导实验探究、联想推理、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交流意识与协作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所以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节课的学法指导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动手实验、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分析归纳诊断反馈、分层拓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三、教学过程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6个环节来进行:情境导入自主学
5、习 活动探究反思归纳课堂反馈分层拓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图片展示】(水的天然循环)呈现出白云,细雨,冰雪等美丽变换的自然景象【板书课题】2-1水分子的运动1、 学生观看,思考2、表达交流,引出学习内容1、整合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2、通过美丽自然景象激发求知欲望。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教材P2830页上的内容1、 根据学案主动学习教材2、 自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知道:分子很小。(板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分子间有间隔吗?分子在不断运动吗?1、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6、意图活动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创设问题】50 mL水与50 mL酒精充分混合,其体积如何变化呢?教师巡视指导1、学生猜想(大于100 mL、等于100 mL、小于100 mL)2、3、4、5、 2、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向一支试管中倒入半试管酒精,然后将余下部分倒满水。用拇指堵住,上下倒置,观察现象)交流小结(获得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板书)1、形象直观,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3、形成团队意识,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活动探究(二)分子间的间隔是否能变化?【展示】教材上28页上的图片【创
7、设问题】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后体积会如何变?为什么?【总结结论】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化引起的,而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强调】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的本质1、学生观看图片,思考2、学生猜想:(水分子变大了,水分子间隔变大了,水分子数目变多了等。)3、引导学生根据教材P28页上的最后一段讨论,总结得出物理变化的本质1、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2、强调物质的变化是每年毕业会考的考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三)分子是否在不断运动?【创设情境】1、出示装有无色透明液体的试剂瓶问:这里面装的是什么?2、将瓶盖打开3、
8、“你怎么知道里面装的是香水呢?”4、“你们坐在座位上,怎么能闻到老师这里的香水味呢?”【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三种状态时水分子的运动情况1、 学生猜想(可能回答:是水或不知道等)2、 学生感知、交流(回答:是香水)3、回答:因为闻到了香水的气味。4、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板书)5、引导学生拓展交流(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呢?学生列举:闻到花香、湿衣服变干等。)6、学生看演示,直观感受分子的运动情况1、利用生活用品辅助教学。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3、体现由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4、把文字、声音、动画有机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不仅
9、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活动探究(四)分子运动与能量的关系 【创设问题】当你想急着穿刚洗完的湿衣服时,你怎么办?你能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吗?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引导迁移1、学生交流(如:放在阳光下晒、用火烤、用吹风机吹等)2、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每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将少量品红分别放入两杯体积相等的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3、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并进行交流。4、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从微观角度解释前面提出的问题。同时解释生活中与此相关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呢?(板书)
10、学生亲眼观察、亲身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吸收和释放能量有关。从而让学生准确描述水的蒸发、液化等常见现象中水分子的运动情况。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安排分组实验。以体现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反思归纳【组织交流】组织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1、学生自由描述水分子的运动,归纳总结分子的基本特征。2、学生用所学知识从微观角度解释【情境导入】中水的天然循环现象。1、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2、前后照应,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升华。课堂反馈【投影】课堂练习(题附后面)1、 学生认真完成练习题,并进行交流。2、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
11、了哪些知识?有什么疑问?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2、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分层拓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层布置作业(题附后面)学生完成作业通过三种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四、板书设计21 水分子的运动特征子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分五、反思总结总之,我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实践、创新和老师的启发、点拨、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六、练习设计:一、课堂练习题
12、1、步入花园,花香四溢;走近正在烧鱼炖肉的厨房,香味扑鼻,这两种现象都说明了( ) A、微粒质量变大 B、微粒间有空隙 C、微粒不断运动 D、微粒的质量变小2、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 ) A、构成氧气的分子大小变了 B、构成氧气的分子间的空隙变了 C、构成氧气的分子的化学性质变了 D、构成氧气的分子本身变了3、用分子知识解释下列有关问题。 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设计目的:1、2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分子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第3题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期常生活中的现象)二、分层拓展题1、必作题(1)、下列现象利用微粒在不断运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的是( )A、长期堆煤
13、的地面,厚厚的泥土下面也是黑色的 B、大风吹过,尘土飞扬 C、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 D、酒好不怕巷子深 (2)、用酒精棉球在手上擦,会感觉手上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 A、构成酒精的微粒不断运动,吸收了体内的水分; B、构成酒精的微粒吸收了人体的热量,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C、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反应; D、酒精的微粒由汗毛孔进入了体内。(3)气体能被压缩,而液体、固体不易被压缩,原因是什么?(设计目的: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2、选作题(1)、用有关微粒的观点解释:为什么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2)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设计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基本知识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体现分层要求的教学原则)3、课外延伸题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则构成水的分子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设计目的:主要是让优生能得以继续发展。理解只有宏观物质才能体现其物理性质,而微观粒子是不能体现物理性质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