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14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doc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14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14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14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14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方案14级小学教育综合1班 1404017004 邓智康一、研究缘起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之地,理应是充满和谐温馨的净土。当前,在小学校园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让学校蒙上了一层灰雾。据有关统计表明,从2016年1月到2017年5月期间发生或
2、曝光的、公开报道的严重校园欺凌事件达100多起(表1)。为什么孩子们寻求知识的乐园,现如今充满一些暴戾之气呢?校园欺凌行为发生机制到底如何,如何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为了保障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充分认识和有效解决。表1 2016年1月-2017年5月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仅部分)序号事发时间事件12016年5月安徽怀远县火星小学13岁的副班长逼迫同学喝尿吃粪22016年6月青海互助县威远学校的陶成鹏长期受到同学欺负,终不堪忍受,选择自杀32016年9月江西南昌象湖实验学校发生一起多人围殴女生事件,5名女生对1名女生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各个部位42016年11月北京中关村二
3、小一名学生家长称,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的欺凌,被两人用厕所垃圾筐扣头52017年4月云南大理弥渡小学,一学生在校园内遭毒打,多次下跪求饶,被打学生身体局部软组织挫伤二、文献综述校园欺凌系统研究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Olweus的A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为开端。相比而言,我国起步稍晚,90年代末学者张文新进行了“中小学生欺负”的探索研究。通过查找大量资料,截至2017年5月31日,国内外关于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现状调查和预防策略的研究,相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较少。在CNKI上,通过“主题”检索含有“校园欺凌”关键词的
4、文献在2015年前很少,仅有35篇。同样以“小学校园欺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相关的文献在2016年前仅有7篇,并得到了以下相关数据。表2 校园欺凌研究趋势与对比年份/年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校园欺凌/篇100002762小学校园欺凌/篇100001010(续表)年份/年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截至5月31日)合计校园欺凌/篇24741810790250小学校园欺凌/篇01111171034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对“校园欺凌”和“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总体上较少,但整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尤
5、以2015年之后增速最快,说明这一问题突出,有待急切解决。2. 目前关于“校园欺凌”研究较多,但直接探讨“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特别少,说明对“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度不够。3. 根据上述表格信息,我们大致可以对“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之前,为萌芽阶段;2002年至2014年,起步阶段;2015年至今为发展阶段。搜索与整理到的与“校园欺凌”相关的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阅读归纳,可以得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一)校园欺凌概念界定未形成共识1. 长期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二者混为一谈吴桂翎,辛涛(2009)在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把“校园
6、欺凌”认定为“一种低水平的暴力行为,但却是校园暴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张琼(2014)在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永州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提出了“学校情境中学生间的欺凌可以普遍被看作为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并且是最为普遍的校园暴力形式”的观点。陶建国(2015)在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开篇第一句话叙述的是“校园暴力”,中间未有过渡句,第二、三句话就转而研究“校园欺凌”,将这两个概念等同来看。综上,我们发现这些学者都未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严格区分开来,认为校园欺凌属于校园暴力,将前者归为了后者的范畴下,甚至将二者等同起来。二者存在怎样的区别,未作出相应解释。2. 对“校园欺凌”本身的概
7、念界定不一致王楚婧(2016)在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中认为,校园欺凌是指由学生实施的对其他学生暴力行为,并造成心理上、精神上或身体上的巨大伤害及痛苦。任海涛(2017)在“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指出,校园欺凌是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受害者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孙时进(2017)在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校园欺凌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校园背景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的蓄意的、重复的攻击(包含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这些攻击行为往往会影响行为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在已有的关
8、于论述校园欺凌的概念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得知上述研究者在表述校园欺凌的概念时在“空间(地点)、参与者(主要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及伤害影响范围”都存在差异。3. 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特点及表现方式的认识存在差异Olweus(1993)在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提出了“欺凌行为是一群或单个学生,用某种负面行动,重复且长期地对待某特定学生或一群学生”的观点。张文新等人(2001)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中将力量的非均衡性和重复发生性作为校园欺凌行为的根本特征,并根据欺凌的发生方式和表现形式,把欺凌划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前者又可分为
9、直接身体欺凌(如打、踢、抓、咬、推搡以及勒索、抢夺、破坏物品等身体动作行为)和直接言语欺凌(如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外号等言语行为)。间接欺凌则是欺凌者借助于第三方实施的欺凌行为,主要包括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和社会排斥等。任海涛(2017)在“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认为欺凌行为特点有“欺凌者与受害人具有一定交往关系”“校园欺凌具有长期反复性和对象固定性”“双方权力、地位不平等,且受欺凌者不得自由选择处于被支配地位”。并认定其多样的表现方式,人身财产伤害(殴打、霸占财物等),精神伤害(谩骂、嘲笑、取绰号或者进行孤立),性侵害(如取笑其性别、性取向等)。欺凌行为还可以当面进行,也可
10、以通过电子信息手段(如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网站等散布图像或者侮辱语言等)来进行。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特征及其表现方式,可以发现国外倾向于将“重复发生性”作为欺凌行为核心特征,我国学者多将“力量不均衡性”作为其本质特征。欺凌行为呈现出传统与新型(网络为载体)并存的两种方式,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表现方式进行了具体划分。(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研究1. 小学普遍存在校园欺凌问题张文新(2001)通过利用修订的Olweus儿童欺凌问卷对我国923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受欺凌者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2.2%和6.2%,其中严重的受欺凌者和欺凌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3.4%和4
11、.2%。孙临美和林玲(2009)在调查小学校园被欺凌与欺凌现状发现,小学生经常受欺负或偶尔受欺负的比例达到97.5%,经常欺负别人或偶尔欺负别人的比例也有98.1%。Chan和Wong(2015)在2015年度报告中总结了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结果发现,在我国大陆的不同学校中,有从2%到66%不等的学生曾被欺凌过,实施欺凌的则从2%到34%不等。从上述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我国小学普遍存在校园欺凌问题,并且有一种愈演愈烈的态势。2. 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张文新等人(1999)在儿童欺侮问题研究综述提出童欺凌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欺凌行为,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
12、欺凌,而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身体欺凌。张文新等人(2001)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指出通过对我国923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小学阶段,儿童受欺凌的比例从二年级的25.1%逐步下降到六年级的17.5%,而欺凌者的比例保持在4.4%-7.7%之间。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整理发现,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性别差异方面表现在男女参与率上和欺凌方式上;在年级差异上表现为受欺凌发生率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相对于受欺凌者而言,欺凌者在各年级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三)校园欺凌的成因与危害研究1. 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胡春光(2017)在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中对校园欺凌的成因运用学理进行解释,包括“权力
13、根源理论”“挫折-攻击假说”“社会认知理论”“精神技能理论”等四大理论。孙临美和林玲(2009)在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归因及对策中将生理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家庭、学校、教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归结为校园欺凌的成因。王楚婧(2016)在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认为导致校园欺凌的发生的原因具体有:(1)网络社会发达,青少年过早接触暴力色情;(2)我国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性;(3)学校教育的欠缺,学生法律意识模糊;(4)家庭不睦;(5)学校和社会管理的缺位。在已有的有关校园欺凌成因的文献中不难发现,研究者有的采用了生理学和社会学等抽象理论阐述成因,也有根据现实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归因。但
14、都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2. 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张文新等人(2001)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提出,欺凌对儿童身心健康及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严重危害,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学生自杀。对受欺凌者来说,受欺凌会导致身体受到伤害、自尊心和自信心损害、情绪郁闷、失眠、注意力分散、逃学以及学习成绩下降等;而对欺负者来讲,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增加其反社会行为等。罗建河(2007)在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认为校园欺凌行为会给学生身心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不仅仅表现在受害者和欺侮者身上,还表现在旁观者身上。其会使围观者对学校感到恐惧,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与受害者相同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最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 小学 校园 欺凌 行为 及其 对策 研究 方案 14 小学教育 综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