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doc
《中国哲学史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大纲.doc(7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中国哲学史大纲序序我們今日要編中國古代哲學史,有兩層難處。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偽的混在一處。就是真的,其中錯簡錯字又是很多。若沒有做過清朝人叫做“漢學”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錯誤。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從沒有編成系統的紀載。莊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紀述。我們要編成系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學史。
2、所以非研究過西洋哲學史的人,不能構成適當的形式。現在治過“漢學”的人雖還不少,但總是沒有治過西洋哲學史的。留學西洋的學生,治哲學的,本沒有幾人。這幾人中,能兼治“漢學”的更少了。適之先生生於世傳“漢學”的績溪胡氏,稟有“漢學”的遺傳性;雖自幼進新式的學校,還能自修“漢學”,至今不輟;又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兼治文學哲學,於西洋哲學史是很有心得的。所以編中國古代哲學史的難處,一到先生手裏,就比較的容易多了。先生到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才滿一年。此一年的短時期中,成了這一編中國古代哲學史大綱,可算是心靈手敏了。我曾細細讀了一遍,看出其中幾處的特長:第一是證明的方法。我們對於一個哲學家,若是不能考實他生
3、存的時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來源;若不能辨別他遺著的真偽,便不能揭出他實在的主義;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辯證的方法,便不能發見他有無矛盾的議論。適之先生這大綱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書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個人的苦心,並且為後來的學者開無數法門。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評判哲學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
4、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漢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諸子;近人替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這都是鬧意氣罷了!適之先生此編,對於老子以後的諸子,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是很平等的。第四是系統的研究。古人記學術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說過了。適之先生此編,不但孔墨兩家有師承可考的,一一顯出變遷的痕跡。便是從老子到韓非,古人劃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家等的,一經排比時代,比較論旨,都有遞次演進的脈絡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見不到的。以上四種特長,是較大的,其他較小的長處,讀的人自能領會,我不必贅說了。我只盼望適之先生努力進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編成一部完全的中國哲學史大
5、約,把我們三千年來一半斷爛、一半龐雜的哲學界,理出一個頭緒來,給我們一種研究本國哲學史的門徑,那真是我們的幸福了!中華民國七年八月三日 蔡元培再版自序一部哲學的書,在這個時代,居然能於兩個月之內再版,這是我自己不曾夢想到的事。這種出乎意外的歡迎,使我心裏歡喜感謝,自不消說得。這部書的稿本是去年九月寄出付印的,到今年二月出版時,我自己的見解已有幾處和這書不同了。近來承各地的朋友同我討論這部書的內容,有幾點我很佩服。我本想把這幾處修正了然後再版。但是這時候各處需要這書的人很多,我又一時分不出工夫來做修正的事,所以只好暫時先把原版重印。這是我很抱歉的事。(有一兩處已在正誤表裏改正。又關於墨辯的一部分
6、,我很希望讀者能參看北京大學月刊第三期裏我的墨子小取篇新詁一篇。)我做這部書,對於過去的學者我最感謝的是:王懷祖、王伯申、俞蔭甫、孫仲容四個人。對於近人,我最感謝章太炎先生。北京大學的同事裏面,錢玄同、朱逖先兩位先生對於這書都曾給我許多幫助。這書排印校稿的時候,我正奔喪回家去了,多專得高一涵和張申府兩位先生替我校對,我很感謝他們。民國八年五月三日 胡適 第一篇 導言哲學的定義 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例如行為的善惡,乃是人生一個切要問題。平常人對著這問題,或勸人行善去惡,或實行賞善罰惡,這都
7、算不得根本的解決。哲學家遇著這問題,便去研究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人的善惡還是天生的呢,還是學得來的呢;我們何以能知道善惡的分別,還是生來有這種觀念,還是從閱歷經驗上學得來的呢;善何以當為,惡何以不當為;還是因為善事有利所以當為,惡事有害所以不當為呢;還是只論善惡,不論利害呢;這些都是善惡問題的根本方面。必須從這些方面著想,方可希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例如: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二、知識、思想的範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四、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
8、哲學)五、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哲學史 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了許多哲學家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生以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致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了幾千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了後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系統,一一記敘下來,便成了哲學史。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一、通史。例如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類。二、專史。(一)專治一個時代的,
9、例如希臘哲學史、明儒學案。(二)專治一個學派的,例如禪學史、斯多亞派哲學史。(三)專講一人的學說的,例如王陽明的哲學、康德的哲學。(四)專講哲學的一部分的歷史,例如名學史、人生哲學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有三個目的:(一) 明變 哲學史第一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並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線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線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出來。(二)求因 哲學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
10、線索,還須要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學,何以不同於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王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於程子、朱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甲)個人才性不同。(乙)所處的時勢不同。(丙)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三)評判 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做評判。但是我說的評判,並不是把做哲學史的人自己的眼光,來批評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種“主觀的”評判,沒有什麼大用處。如今所說,乃是“客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生的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甲)要看一家學說
11、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乙)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丙)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出什麼樣的人格來。例如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最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盡”的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遇著荀子,便發生一種反動力。荀子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論極力主張征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後來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
12、的廢物了。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位置 世界上的哲學大概可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又分印度、中國兩系。兩支也分希臘、猶太兩系。初起的時候,這四系都可算作獨立發生的。到了漢以後,猶太系加入希臘系,成了歐洲中古的哲學。印度系加入中國系,成了中國中古的哲學。到了近代印度系的勢力漸衰,儒家複起,遂產生了中國近世的哲學,曆宋元明清直到於今。歐洲的思想,漸漸脫離了猶太系的勢力,遂產生歐洲的近世哲學。到了今日,這兩大支的哲學互相接觸,互相影響。五十年後,一百年後,或竟能發生一種世界的哲學,也未可知。中國哲學史的區分 中國哲學史可分為三個時代:(一)古代哲學 自老子至韓非,為古代哲學。這個時代,又名“諸子哲學”。(
13、二)中世哲學 自漢至北宋,為中世哲學。這個時代,大略又可分作兩個時期:(甲)中世第一時期。自漢至晉,為中世第一時期。這一時期的學派,無論如何不同,都還是以古代諸子的哲學作起點的。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論得力於道家,性論折衷於各家;魏晉的老莊之學,更不用說了。(乙)中世第二時期。自東晉以後,直到北宋,這幾百年中間,是印度哲學在中國最盛的時代。印度的經典,次第輸入中國。印度的宇宙論、人生觀、知識論、名學、宗教哲學,都能於諸子哲學之外,別開生面,別放光彩。此時凡是第一流的中國思想家,如智、玄奘、宗密、窺基,多用全副精力,發揮印度哲學。那時的中國系的學者,如王通、韓愈
14、、李翱諸人,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他們所有的學說,浮泛淺陋,全無精闢獨到的見解。故這個時期的哲學,完全以印度系為主體。 (三)近世哲學 唐以後,印度哲學已漸漸成為中國思想文明的一部分。譬如吃美味,中古第二時期是仔細咀嚼的時候,唐以後便是胃裏消化的時候了。吃的東西消化時,與人身本有的種種質料結合,別成一些新質料。印度哲學在中國,到了消化的時代,與中國固有的思想結合,所發生的新質料,便是中國近世的哲學。我這話初聽了好像近於武斷。平心而論,宋明的哲學,或是程朱,或是陸王,表面上雖都不承認和佛家禪宗有何關係,其實沒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學說的影響的。這種影響,約有兩個方面:一面是直接的。如由佛家的觀心,回到
15、孔子的“操心”,到孟子的“盡心”、“養心”,到大學的“正心”,是直接的影響。一面是反動的。佛家見解儘管玄妙,終究是出世的,是“非倫理的”。宋明的儒家,攻擊佛家的出世主義,故極力提倡“倫理的”入世主義。明心見性,以成佛果,終是自私自利;正心誠意,以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倫理的人生哲學了。這是反動的影響。明代以後,中國近世哲學完全成立。佛家已衰,儒家成為一尊。於是又生反動力,遂有漢學、宋學之分。清初的漢學家,嫌宋儒用主觀的見解,來解古代經典,有“望文生義”、“增字解經”種種流弊。故漢學的方法,只是用古訓、古音、古本等等客觀的根據,來求經典的原意。故嘉慶以前的漢學、宋學之爭,還只是儒家的內訌。
16、但是漢學家既重古訓古義,不得不研究與古代儒家同時的子書,用來作參考互證的材料。故清初的諸子學,不過是經學的一種附屬品,一種參考書。不料後來的學者,越研究子書,越覺得子書有價值。故孫星衍、王念孫、王引之、顧廣圻、俞越諸人,對於經書與子書,簡直沒有上下輕重和正道異端的分別了。到了最近世,如孫詒讓、章炳麟諸君,竟都用全副精力,發明諸子學。於是從前作經學附屬品的諸子學,到此時代,竟成專門學。一般普通學者,崇拜子書,也往往過於儒書。豈但是“附庸蔚為大國”,簡直是“婢作夫人”了。綜觀清代學術變遷的大勢,可稱為古學昌明的時代。自從有了那些漢學家考據、校勘、訓詁的工夫,那些經書子書,方才勉強可以讀得。這個時代
17、,有點像歐洲的“再生時代”(再生時代西名Ponaissance,舊譯文藝復興時代)。 歐洲到了“再生時代”,昌明古希臘的文學哲學,故能推翻中古“經院哲學”(舊譯煩瑣哲學,極不通。原文為Scholasticism,今譯原文)的勢力, 產出近世的歐洲文化。我們中國到了這個古學昌明的時代,不但有古書可讀,又恰當西洋學術思想輸入的時代,有西洋的新舊學說可供我們的參考研究。我們今日的學術思想,有這兩大源頭:一方面是漢學家傳給我們的古書;一方面是西洋的新舊學說。這兩大潮流匯合以後,中國若不能產生一種中國的新哲學,那就真是辜負了這個好機會了。哲學史的史料 上文說哲學史有三個目的:一是明變,二是求因,三是評判
18、。但是哲學史先須做了一番根本工夫,方才可望達到這三個目的。這個根本工夫,叫做述學。述學是用正確的手段,科學的方法,精密的心思,從所有的史料裏面,求出各位哲學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淵源沿革和學說的真面目。為什麼說“學說的真面目”呢?因為古人讀書編書最不細心,往往把不相干的人的學說併入某人的學說(例如韓非子的第一篇是張儀說秦王的書。又如墨子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諸篇,決不是墨翟的書);或把假書作為真書(如管子、關尹子、晏子春秋之類);或把後人加入的篇章,作為原有的篇章(此弊諸子書皆不能免。試舉莊子為例,莊子書中偽篇最多。世人竟有認說劍、漁父諸篇為真者。其他諸篇,更無論矣);或不懂得古人的學說,遂
19、致埋沒了(如墨子經上諸篇);或把古書解錯了,遂失原意(如漢人用分野、爻辰、卦氣說易經,宋人用太極圖、先天卦位圖說易經。又如漢人附會春秋來說災異,宋人顛倒大學任意補增,皆是其例);或各用已意解古書,鬧得後來眾說紛紛,糊塗混亂(如大學中“格物”兩字,解者多至七十餘家。又如老莊之書,說者紛紛,無兩家相同者)。有此種種障礙,遂把各家學說的真面目大半失掉了。至於哲學家的一生行事和所居的時代,古人也最不留意。老子可見楊朱;莊周可見魯哀公;管子能說毛嬙、西施;墨子能見吳起之死和中山之滅;商鞅能知長平之戰;韓非能說荊、齊、燕、魏之亡。此類笑柄,不可勝數。史記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或言二百餘歲,又說孔子死後一
20、百二十九年,老子還不曾死。那種神話,更不足論了。哲學家的時代,既不分明,如何能知道他們思想的傳授沿革?最荒謬的是漢朝的劉歆、班固說諸子的學說都出於王官;又說“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漢書藝文志。看胡適“諸子不出於王官論”,太平洋雜誌第一卷第七號)。諸子既都出於王官與六經,還有什麼別的淵源傳授可說?以上所說,可見“述學”之難。述學的所以難,正為史料或不完備,或不可靠。哲學史的史料,大概可分為兩種:一為原料,一為副料。今分說於下:一、原料 哲學史的原料,即是各哲學家的著作。近世哲學史對於這一層,大概沒有什麼大困難。因為近世哲學發生在印書術通行以後,重要的哲學家的著作,都有刻板流傳;偶有散失埋
21、沒的書,終究不多。但近世哲學史的史料,也不能完全沒有疑竇。如謝良佐的上蔡語錄裏,是否有江民表的書?如朱熹的家禮是否可信為他自己的主張?這都是可疑的問題。又宋儒以來,各家都有語錄,都是門弟子筆記的。這些語錄,是否無誤記誤解之處,也是一個疑問。但是大致看來,近世哲學史料還不至有大困難。到了中世哲學史,便有大困難了。漢代的書,如賈誼的新書,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都有後人增加的痕跡。又如王充的論衡,是漢代一部奇書,但其中如亂龍篇極力為董仲舒作土龍求雨一事辯護,與全書的宗旨恰相反。篇末又有“論衡終之,故曰亂龍。亂者,終也”的話,全無道理。明是後人假造的。此外重複的話極多。偽造的書定不止這一篇。又如仲長統的昌
22、言,乃是中國政治哲學史上有數的書,如今已失,僅存三篇魏晉人的書,散失更多。三國志、晉書、世說新語所稱各書,今所存的,不過幾部書。如世說新語說魏晉注莊子的有幾十家,今但有郭象注完全存在。晉書說魯勝有墨辯注,今看其序,可見那註定極有價值,可惜現在不傳了。後人所編的漢魏六朝人的集子,大抵多系東抄西摘而成的,那原本的集子大半都散失了。故中古哲學史料最不完全。我們不能完全恢復魏晉人的哲學著作,是中國哲學史最不幸的事。到了古代哲學史,這個史料問題更困難了。表面上看來,古代哲學史的重要材料,如孔、老、墨、莊、孟、荀、韓非的書,都還存在。仔細研究起來,這些書差不多沒有一部是完全可靠的。大概老子裏假的最少。孟子
23、或是全真,或是全假(宋人疑孟子者甚多)。依我看來,大約是真的。稱“子曰”或“孔子曰”的書極多,但是真可靠的實在不多。墨子、荀子兩部書裏,很多後人雜湊偽造的文字,莊子一書,大概十分之八九是假造的。韓非子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此外如管子、列子、晏子春秋諸書,是後人雜湊成的。關尹子、冠子、商君書,是後人偽造的。鄧析子也是假書。尹文子似乎是真書,但不無後人加入的材料。公孫龍子有真有假,又多錯誤。這是我們所有的原料。更想到莊子天下篇和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論篇、解蔽篇所舉它器、魏牟、陳仲(即孟子之陳仲子)、宋钅開(即孟子之宋)、彭蒙、田駢、慎到(今所傳慎子五篇是佚文)、惠施、申不害;和王充論衡所舉的世碩、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哲学史 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