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1).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1)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心得 班级:12级中医专升本班 姓名: 常正彪 学号:201203030191 什么叫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结晶,是帮助人类治未病,防已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荣登寿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王寅教授说:“学习中医者,必须头脑时刻思考
2、阴阳的概念,这是学医之根本。”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它叫“经”,“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既然竖线是不动的,那么“经”就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固定不变的标准,内经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而且系统地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邻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生命的产生,生命过程的体系,疾病产生的原因机理及诊断防治等,长期以来,这些学说一直是人们学习或应用中医所不可缺少的。“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难道中医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验证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
3、吗?因此,不读透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 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在书中,我发现其治疗原则有五:1.治病求本,本于阴阳;2.祛邪扶正,分清主次;3.调和阴阳,以平为期;4.明确标本,分清缓急;5.正治反治,依证而行。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
4、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辩证结合,突出脉学运用的特点。 温病条辨由吴瑭(字鞠通)著。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
5、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温病条辨重申寒、温分立,提出病因有三(伏气、时气、戾气),病类为九(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秋燥、冬温、温疟);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吴氏的三焦辨证不仅层次清晰、明确,而且能落实到具体脏腑,而非难以捉摸的“膜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辨证体系与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叶天士温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互为羽翼,是温病创新理论之一。该书提出了一系列的温病治疗原则,成为此后温病治疗的圭臬,当然,我的老师王寅教授对此书有所研究,经常用临床经验与我们共享,虽然不多,也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此书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课程虽然即将结束了,可是发现的问题也很多,值得自身思索的问题更多,所得到的体会自然也觉得不只是这几点,想起从前学中医拼命读周易、火神派、中医入门一大堆著作,到头来痴心妄想将周易与中医结合,真是可笑之极。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并加以解决。通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更好的学习中医理论思想,熟读经典,勇于实践,望老师指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