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第 1 课时 总序第25教案课型:实验探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
2、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地球自转。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
3、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2学生分组实验。(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3交流汇报。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
4、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地球自转批注:教学反思: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第 1 课时 总序第26教案课型:实验探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教学重点:理解“地心
5、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
6、?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批注:教学反思:课题:证明地球在自转 第 1 课时 总序第27教案课型:实验探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2制作一个简
7、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教学重点:摆的特点。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认识摆的特点: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2)将铁架台放
8、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二、认识“傅科摆”: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三、交流: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2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四、解释:对前
9、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板书设计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地球自转批注:教学反思: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第 1 课时 总序第28教案课型:实验探究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教学难点:理
10、解相对运动。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模拟实验: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三、认识相对运动:1思考:地
11、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4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5阅读教科书P80页。6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四、认识时区及时差: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科学 下册 第四 单元 教案

限制150内